發布時間:2021-02-27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以及黨和國家重大決定、重要文獻中所提出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重要觀點和理論命題的研究;二是對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和重大紀念活動中蘊含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內容及其當代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以及黨和國家重大決定、重要文獻中所提出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重要觀點和理論命題的研究;二是對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和重大紀念活動中蘊含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內容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三是對現實社會中影響較大的事件所引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現階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有利于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有效回應和解答人民群眾的思想困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現實理論熱點;理論創新;基礎理論
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可分為對基礎理論熱點研究和現實熱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為指導,對現實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這一重要體現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鮮明的實踐性、應用性特征。現實熱點研究又可分為現實理論熱點研究和現實社會問題熱點研究。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一直受到極大關注。當前,學界聚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主題,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習大大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宣傳闡釋《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精神,展開學術研討和學術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超越具體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的具體內容和具體特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之研究,可以進一步思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熱點研究學”或“熱點研究理論”,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的內涵、特征與分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包括非常廣泛的內容,可以分為基礎理論研究與現實熱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抑或基本理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發展、本質規律、價值功能、目標內容、原則方法等一系列問題,其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基礎性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立論之本和存在之根。自學科設立至今,這些問題始終是研究的重點和熱點。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是以馬克思主義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為指導,對現實中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研究。沈壯海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報告》和馮剛主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年度發布2019》,都是對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熱點的全面梳理總結,包括基礎理論研究與現實熱點研究。
“現實熱點”研究內容也是十分廣泛的。正如沈壯海所指出的,“筆者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所做統計的結果,改革開放、全球化、市場經濟、網絡、民族精神和諧社會、核心價值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均曾先后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或研究熱點”[1]。具體可以劃分為兩種:一是直接針對思想理論的研究,包括對黨提出的創新理論的闡釋性研究以及其他涉及思想理論問題的研究。二是針對當下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引發的思想政治教育回應,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解疑釋惑的作用。我們將前者稱之為“現實理論熱點研究”。“現實理論熱點研究”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重要,目前已成為學界研究的重要領域。
“現實熱點”有其突出特征:一是具有高度關注性。在一定時期的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理論研究普遍關注的問題。一些現實問題觸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因而必然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現實性和實踐性極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這些問題也必然成為自身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同時,“理論熱點”也是如此。例如,黨的十九大召開,“新時代”“習大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美好生活”等,就成為整個理論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二是具有意義重大性。普遍關注的原因在于問題的重大性。盡管重大問題并不一定就是熱點問題,但熱點問題一定是重大問題。某一時期的熱點,一定是當時比較重大的理論或實踐問題。社會熱點常常是涉及整個國家、社會各個領域、民眾切身利益,因而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成為關涉社會公正、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理論熱點也具有這樣的意義。“新時代”“習大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新提法,關涉人們如何認識時代特征、如何認識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指導思想等,因而成為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三是時間持續的有限性。一般來說,一個熱點會在一定時期優先成為研究對象,有的熱點也可能成為學科研究的生長點而引發長期的研究,甚至沉淀下來成為某一學科基礎理論的基本構成要素。但是,熱點往往是一定時期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該熱點往往會被新出現的問題和新產生的思想所代替。因而,“熱點”嚴格說來是一定時期的“熱點”,不存在永恒的熱點。熱點研究的這種時間持續上的有限性,并不是表明對熱點研究的急功近利性,而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踐性或現實性的重要體現,也是理論研究階段性與長期性相統一規律的反映。
從分類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可以有幾類:第一,對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以及黨和國家重大決定、重要文獻中所提出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重要觀點和理論命題。例如,“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時代新人”“國家治理”,等等。這些重要觀點和理論命題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重要內容。深入闡發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就是學者的使命,這是黨的理論創新中黨的領袖與學者互動規律的重要體現。每次重大會議的召開、重要講話的發表、重要文獻的發布,都會產生一批重要的理論熱點,構成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對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和重大紀念活動中蘊含的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理論內容及其當代價值的研究。例如,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年、五四運動100周年,等等。這些重要歷史時間節點和重大紀念活動,不僅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產生重大影響,而且本身就與思想理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例如,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其中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理論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抓住這些有利時機,不僅符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三,對現實社會中發生的影響較大的事件而引發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的思考與研究。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與思想有關,因而也就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例如,近年來發生的網絡群體性事件、歷史虛無主義事件、名人學術失信事件、高考頂替事件,等等。相應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會矛盾、學術誠信、社會公平正義等理論的研究就成為或再度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點。
相關期刊推薦:《廣西社會科學》是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為地方社會科學力量開展應用對策研究和基礎理論研究提供更好學習宣傳陣地為宗旨,致力于為發展繁榮社會科學事業服務、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由廣西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管和主辦的綜合性社科學術理論月刊。設有廣西論壇、政治、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文學、社會學、文化·教育等欄目。
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熱點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首先,對現實熱點的研究可以豐富、深化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礎理論。其次,對現實熱點問題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重要體現,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無論是深化學科基礎理論研究,還是推動實踐創新發展,都需要敏銳洞察和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熱點及其變化規律,從中發現問題導向和演進趨勢,預測下一階段的研究主題。”[2]
二、2019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現實理論熱點研究的特點
2019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蓬勃發展的一年。相比基礎理論問題的研究,現實熱點研究依然呈火爆態勢。學界圍繞新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成就、學習貫徹習大大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時代新人”的內涵與培育等重大問題展開學術研討和學術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
(一)深入闡釋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論
1.習大大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研究。2019年3月18日,習大大總書記主持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第一次專門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3·18”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明確指出了思政課的重要作用、科學定位、重大要求,為新時代辦好思政課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會議召開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學界掀起研究闡發習大大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
學者們一致認為,習大大總書記提出的“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指出了思政教師講好思政課的關鍵。廣大教師要教育當代青年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就必須教師自己有信仰,才能學會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一是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和真諦,并自覺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用馬克思主義原理教育啟迪青年學生。二是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補好理想信念這個“鈣”,防止得“軟骨病”。三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把個人的事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彰顯個人的才華、實現自身的價值。四是堅定對習大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信仰,以堅定的“四個自信”、鮮明的人民立場、強烈的責任擔當、過硬的能力本領,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3]。
習大大總書記提出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統一”,有學者深入分析其豐富內涵和邏輯結構,認為應從整體上把握“八個統一”的有機整體,特別是政治性與學理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4]。“八個統一”追求的核心內容是: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只有深入貫徹“八個統一”來進行,才能收到實效[5]。大家一致認為,習大大總書記提出好教師的“六個要”是開好思政課的首要前提。要正確把握“六個要”的新要求:政治要強,要求思政課教師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信仰;情懷要深,要求思政課教師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思維要新,要求思政課教師把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看家本領,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視野要廣,要求思政課教師有知識視野;自律要嚴,要求思政課教師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人格要正,要求思政課教師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成為學生喜愛的人[6]。
2.“時代新人”的內涵與培育研究。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時代新人”迅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界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探討“時代新人”具體內涵、時代背景及重大意義的基礎理論類研究;二是探索“時代新人”培育的具體問題及基本路徑的應用類研究。其中的應用類研究又集中在高校教育。
學者們普遍認為應從政治素質、精神素質、品德素質、能力素質等方面來把握“時代新人”的內涵。“時代新人”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體現和要求。“時代新人”的基本內涵可以從三個維度來把握:一是在素質構成上,其具備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品質、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能力等基本素質。二是在精神狀態上,其具有堅定、自信、奮進、擔當的精神狀態。三是在使命和作用上,其具有擔當得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7]。從這些基本特征來看,“時代新人”就是用習大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的人,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的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主體力量的人[8]。
(二)以重要歷史時間節點為契機,系統深刻闡發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習大大總書記多次強調,宣傳思想工作要樹立大宣傳的工作理念,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一起做,形成強大合力,把握好時、度、效。201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五四運動100周年,全國各地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以多姿多彩的活動為抓手,給全社會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課。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學界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活動豐富多彩、學術研究取得豐碩成果。
1.新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學者們一致認為,新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成績斐然,具體表現為:服務于黨和人民的“黨性”與“科學性”融合顯著增強;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成績卓越;防范和化解意識形態領域各種風險蹄疾步穩推進;深化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產生廣泛影響;加強專門力量和骨干人才建設取得長足進步[9]。有學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是社會整體發展推動的。其中,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根本動力,黨的歷史任務是基本動力,學生個體發展需要是直接動力[10]。針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形成和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模式,有學者認為,進入新時代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整體化、融入式和多樣化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這種模式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變遷,要根據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轉變[11]。
在新中國70年發展歷程中,“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是一以貫之的。針對“培養什么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表述為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社會主義覺悟、德智體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勞動者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在實行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表述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表述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2]。有學者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價值進行概括:勞動教育價值取向從物質性的、技術性的功利追求開始有意識地走向超驗性人的自由、尊嚴、美的維度;勞動教育主動回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接國家經濟建設需求;勞動教育價值傳承與形式創新接踵,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求張力[13]。
2.“五四精神”與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研究。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以及學習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背景下,學界對愛國主義精神宣傳和研究再掀高潮。學者們圍繞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要義、如何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展開了深入研討。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表現形式、范圍與規模以及推動愛國主義前進的社會力量,都隨著社會歷史條件和歷史階段的變化而發展。但就總體而言,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表現也具有共同的基本內容和特點,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維護統一、反抗外侮、憂國憂民、崇尚民族氣節、守護中華文化、愛鄉戀土敬祖[14]。
有學者認為,愛國主義之所以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在于它斗爭的目標直接指向帝國主義列強,指向賣國的北洋軍閥政府[15]。五四精神蘊含的“愛國、進步、民主和科學”精神是指引青年一代成長為時代新人的巨大精神動力和紅色文化基因。五四精神為時代新人彰顯鮮活使命擔當的核心意蘊,“國家興亡,青年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解放,改革創新”科學創造精神的時代光芒,“民主開放,包容發展”的人類命運擔當精神[16]。
新時代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成為研究的重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方式,具有溫柔性、和緩性、累積性等特點;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有多種途徑,主要有彰顯知國之明、涵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四個基本方面[17]。弘揚新時代科學理性的愛國主義,需要正確辨析、拒斥非理性、錯誤言行,順應時代呼喚,堅守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敬業奉獻的統一,從而避免“封閉式”“空心式”“功利式”“割裂式”和“偽裝式”等形式的非理性愛國主義[18]。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反對把個人與國家對立起來的個人主義國家觀、把國家視為手段的工具主義國家觀和把國家偶像化的虛無主義國家觀[19];既要傳承歷史上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又要體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使命,要堅持弘揚愛國主義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一、與堅持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與推進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相統一[20]。有的研究者提出,應加強對愛國主義的法律保障。保障愛國主義是法律的倫理責任。法律負有維護愛國主義情感不受傷害的責任,有維護愛國主義行為正當性的責任[21]。——論文作者:李春華a,b,劉愛玲b,林敏c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