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04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總結近幾年學生管理工作經驗,以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分析為基礎,針對學生的特點將有效溝通應具備的四個情景要素充分應用到學生管理的實際工作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體現有效溝通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實效性。 【關鍵詞】有效溝通;技工院校;學生
【關鍵詞】有效溝通;技工院校;學生管理;應用
技工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但是,技工院校的學生難管理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每個從事技工教育工作者想努力解決的課題。
技工院校學生的特點分析
生源組成復雜
生源多為升不上初中或高中的畢業生,他們基礎知識較為薄弱,認知水平較低,學生自覺性不高,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比較弱,在學習上對老師有很強的依賴性,離開了老師的指導往往表現出不知所措。
2、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自卑、逆反”心理嚴重
受傳統觀念影響,學生自卑心理突出。但隨著社會用人單位“重能力,輕學歷”觀念改變;社會輿論、新聞媒體不斷宣傳技校生對社會發展所發揮的作用, 目前,技校生在社會上的地位有所改變,學生自卑心理有向好的趨勢。
3、自我管理能力弱
技工院校學生多為90后,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思學習,紀律交為渙散。在不利環境中好激動,不冷靜,缺乏自制,缺乏對現實自我的客觀評價,易受他人或外界的干擾。
可塑性強
一方面,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敢想、敢說、敢干,敢于標新立異;另一方面,他們仍處在思想不穩定易沖動的青春期,開始逐步樹立成人意識、獨立性、自主性增強,但世界觀尚未定型,易搖擺不定、把握不準。
能吃苦耐勞,有培養前途
技工院校的學生多數來自貧困家庭子女,他們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勞。同時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經過兩至三年時間的培養與鍛煉,大部分學生都能勝任實習和工作崗位。
二、有效溝通的含義
有效溝通包含了語言溝通和人際溝通兩個方面:
語言溝通
語言溝通是通過語言來表達我們內心想法并告知給對方的一種方式。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應當根據不同交際對象的具體特征進行交流,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交際效果,完成預期的交際目標。
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是專指人與人之間的“通連”。 “人際溝通”暗示著一種去理解他人的愿望,能夠幫助一個人體會他人的感受,通過他人的語言、語態、動作等理解并分享他人的觀點,抓住他人未表達的疑惑與情感,把握他人的需求,并采取恰如其分的語言幫助自己與他人表達情感。所以,“人際溝通”也是學生管理者必須具備的關鍵素質之一。
語言溝通與人際溝通的關系
二者之間的關系說到底就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也就是說,“人際溝通”是“語言溝通”的目的,“語言溝通”則只是達成“人際溝通”目標的手段而已。
三、有效溝通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語言溝通與人際溝通,是一種復雜的語言活動。因此,要保證語言溝通與人際溝通的成功,就必須時刻牢記四個情境要素,把握好這四個要素,語言溝通與人際溝通就基本成功了,也是我們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勝法寶。
定位角色
所謂“角色”,這里特指語言溝通與人際溝通中的受交際者一方,亦即言語交際的接受者、人際溝通的目標對象。學生作為我們言語交際的接受者、人際溝通的目標對象,交際者(教師)在面對受交際者(學生)這個角色時,就必須全面地了解受交際者這個“角色”的方方面面,在語言交際中適應他,以便把話說到他心坎上,從而順利地實現人際溝通的既定目標。在溝通交流的時候還應注意受交際者的被動性和主動性的區別對待,比如:個別自制力較差的同學,因違反校紀校規被進行處罰之前,要接受被動談話,處于不情愿交流狀態,交際者如果對被交際者和事件沒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有可能導致對受交際者這一“角色”認識的偏差,從而導致語言交際與人際溝通的失敗。交際者(教師)應讓被交際者(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所作所為造成的危害性,正確認識自身的問題,對違紀事件的處理要有理有據,讓學生心服口服,從而避免事件的擴大化或發生延續性的再度違紀情況。對于主動交際溝通的同學,應采取鼓勵方式,以傾聽和解決問題為主,以達到人際溝通的既定目標。
把握時機
所謂“時機”,在這里特指交際者與受交際者進行言語交際與溝通時的特定時間點。之所以要強調“時機”這個情境要素,這是因為“時機”往往是言語交際與人際溝通顯現成效的關鍵因素。例如:當學生出現普遍存在問題時應當眾提出,就事論事、因勢利導,分析問題成因,及時糾正錯誤;個別學生的問題應單獨交流,再調皮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特別是我們技工院校的學生性格內向、自卑、逆反的大有人在,自尊心又特別強,對此類受交際者進行批評或指正時,選擇適當的“時機”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一旦某個學生的臉面被老師駁掉,即使老師想跟他進行言語交際,跟他進行思想與情感的溝通,目的是為他好,即所謂的“忠言逆耳利于行”他也會在過激情緒的作用下而拒絕配合。如果這樣,交際者與之進行語言交際和人際溝通的目標也就無法實現了。
選擇場合
所謂“場合”,這里是特指交際者與受交際者進行語言交際與溝通時所處的特定空間。“場合”這一情境要素對受交際者進行語言交際時的情緒、心理等都有影響,也直接影響到語言交際的效果與人際溝通是否順暢。對于這一點筆者深有感觸,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學校給每個教學中心的黨支部書記提供了單獨的辦公室,目的就是便于有一個能單獨與學生或是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交流的有利環境,特別是針對個別問題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時候,這個單獨“場合”顯得尤為重要。近距離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沒有拘束感,減少溝通交流的障礙。合適的場合在保護學生個人隱私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場所。
研究心理
這里所說的“心理”,是特指受交際者與交際者進行言語交際與溝通時的心理狀態,包括情感傾向、情緒狀態、個性愛好等因素。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有“社會心理”與“個性心理”之分。“社會心理”又稱“團體心理”,是指某一社會集團或社會團體的人們所共具的心理傾向,它與這一社會團體的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個性心理”是指每個生命個體所具有的,它與每個生命個體的教育背景、成長環境、文化熏陶、個人修養等因素密切相關。
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問題學生大多與家庭教育有關,缺少關愛或是溺愛,缺乏自信心,習慣我行我素,缺乏學習動力。而這些學生需要我們的老師、我們的班主任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團體心理和個性心理,從而有效控制惡性事件的發生;多樹立正能量典范,正確引導,規范言行,明辨是非;提高教師語言表達效果,把專業課生動化、趣味化、形象化,讓玩手機、睡覺、講小話的同學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師身上;培養學習興趣,多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和生活;加強法制觀念教育,樹立良好的班風學風和團隊意識;加強對學生干部的培訓與培養,充分調動團學干部及班干部的積極性,起好帶頭引領作用;多關心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和諧校園的必備條件之一。
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教育教學管理
我校建校43年,現有在校生3000余人,辦學規模逐漸在擴大,校紀校風良好,教育教學井然有序。秉承“立信、善學、敬業、能干”的校訓,“以服務為基礎、以真愛育真人、以規范正言行、以班級建團隊”的“四以”學生管理模式,逐步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創新、自我積累、自我超越,最終達到合格的公民,優秀的準職業人,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培養目標。2013年初學校為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在各教學中心增設黨支部書記一職,主要工作職責是加強學生德育、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經過兩年來的工作,從不同角度與學生接觸過程中發現應用好語言與人際溝通對學生管理工作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關論文推薦:基于有效溝通生成經驗課程——一節課堂實錄再反思
語言溝通與人際溝通既是一種基本的語言活動,又是一種復雜的語言活動。為了使這個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交際者就必須適應受交際者,包括對受交際者的“角色”進行合理定位,把握交際時的恰當“時機”,注意選擇適當的“場合”,揣摩受交際者的“心理”等。同時,遵循知人論事、友善合作、講究策略的原則,保證“語言溝通”的預定目標能夠實現,順利完成“人際溝通”的任務。把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讓理論為實踐服務,從實踐中去領會理論的真諦,真正實現在學生管理中的有效溝通。——論文作者:吳艷琴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