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22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當前應該怎樣去加強對護理學的應用及管理呢?什么樣的方式是對護理應用的一個方向呢?本文從培養了護生的職業素質和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怎樣為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等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講解。本文選自:《護理學雜志》,《護理學雜志》全國近30種同類期
在當前應該怎樣去加強對護理學的應用及管理呢?什么樣的方式是對護理應用的一個方向呢?本文從培養了護生的職業素質和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以及怎樣為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等各個方面做了相應的講解。本文選自:《護理學雜志》,《護理學雜志》全國近30種同類期刊(含醫學期刊中的護理版和尚無刊號的期刊)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衛生部、教育部主管領導的好評。根據2006年《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護理學雜志》論文總被引頻次居第三位,影響因子居第五位,論文基金比在同類期刊中排第一位。2006年經湖北省科技期刊專家委員會質量研究組統計報告:《護理學雜志》在湖北省170種期刊中引用頻次排第2名,載文量排第3名,全省醫學期刊中引用頻次及影響因子綜合排第5名。
摘要:教師從臨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使學習內容更貼近臨床實際,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際結合起來。使護生早期接觸臨床,將學習過程從課堂延伸到臨床,從理論延伸到實踐,彌補了先教學后實踐的不足。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培養其臨床思維,縮小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增加了學生進入臨床的自信心,為其日后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操作,考試方法
Abstract: teachers from clinical choose the typical cases, make learning content more relevant t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 students to consciously, to combine the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ractice. Make early exposure to clinical nursing students, to extend the learning process from the classroom to clinical, extend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after the first.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use knowled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cultivate the clinical thinking, reduc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creases th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clinica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work.
Keywords: nursing, basic operation, the test method
對象與方法
1,對象。我院2004級護理大專生212人,隨機分為對照組(113人)與實驗組(90人)。2組都是女生,均為高中畢業,年齡18—20歲,學制3年,具有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
2,方法。《護理學基礎》教學授課結束后,在考前復習及考試方法上實施改革。實驗組:將學生分為13組。在教師帶領下,在呼吸內科、消化內科、骨外科、燒傷科、婦產科采集病歷。各組根據病歷查閱相關資料并組織討論,提出用護理學基礎技術能解決的護理問題,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并根據操作內容分角色組織練習。考試時,每組成員從本組病歷涉及的操作中隨機抽取一項進行考核。對照組:考前教師指定考試內容,學生依據教師的安排逐項強化練習。考試時從這些練習項目中隨機抽取一項,作為考核內容。
3,統計學處理。采用x檢驗。
結果
實驗組與對照組考核情況比較結果:,實驗組在協作精神、愛傷觀念、溝通技巧及操作后處理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經比較分析,考核方式的改革。對護生的學習及教師的教學活動,有明顯促進作用。
討論
1.激發了護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病例討論的方式,激發了護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她們均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使之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主動思維,護生們認真討論病例、查閱相關資料,并積極向教師請教,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思考,使其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與發揮,調動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護生獲得學習動力,獲得更多的快樂、自尊、自信,從而促進成功的學習。
2.提高了護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驗組護生圍繞病例進行思維、推理和分析,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在這過程中,護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鍛煉r她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鼓勵其大膽思維,勇于創新,激發了護生的探索欲,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了護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討論、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給護生創建了一個模擬的“情境”,在“情境”中,護生面對活生生的“患者”,比模型人更具真實感,利于全身心投入到護士角色中,在練習時不只注重操作步驟的完成,更注重患者的具體感受,重視操作前的解釋、操作中對“患者”表情變化的觀察及操作后的囑托?。使護生樹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注重與患者的交流,詢問患者的感受,能主動征詢的患者的需要,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愛傷觀念明顯優于對照組。
4.培養了護生的職業素質。傳統的教學方式,護生面對沒有反應的“模型人”,往往忽略或羞于溝通,只注重熟練地完成操作,導致護生為考試學習,護生之間、護生與“患者”缺乏交流。實驗組的護生通過采集病歷,分角色組織練習,共同討論,謀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互相取長補短合作練習,鍛煉了護生間相互溝通與交流能力,培養了她們的集體觀念、團結協作精神和組織管理能力,使其職業素質得以提高。
調動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課程特點及學生能力,因材施教。課前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加大了教學難度,使教師活躍了思維,開拓了視野,激勵他們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學,促使其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
為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1)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平日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有意識地設計各種情境,讓學生練習分析問題,如問題如何形成,問題對患者影響及解決問題應采取的措施。這樣,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提高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另外,在教學中還可酌情增加臨床見習機會,培養學生的l臨床意識和臨床思維能力。(2)加強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勤于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他們與同學、教師的溝通交往能力,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為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