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5-08-10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嬰幼兒產(chǎn)生的腹瀉的原因有哪些呢,尤其是在夏季該如何去預防幼兒的腹瀉呢?正確的護理對嬰幼兒有何意義及作用呢?目前的護理制度技巧有哪些,這些都是現(xiàn)在所關心的問題!蹲o理管理雜志》是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fā)行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專科護理
嬰幼兒產(chǎn)生的腹瀉的原因有哪些呢,尤其是在夏季該如何去預防幼兒的腹瀉呢?正確的護理對嬰幼兒有何意義及作用呢?目前的護理制度技巧有哪些,這些都是現(xiàn)在所關心的問題。《護理管理雜志》是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fā)行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本?谱o理學術性期刊,面向廣大護理人員,該雜志開辟有院長看護理、論壇、護理管理研究、專科護理管理、護理科研管理、護理教育、護理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醫(yī)院感染管理、社區(qū)護理管理、護理工作改革、護理工作與法、安全管理、護理經(jīng)濟管理、國外護理考察、護理管理綜述等欄目,歡迎各位護理同仁賜稿,要求文稿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
摘要: 衛(wèi)生宣教 指導家長合理喂養(yǎng), 鼓勵母乳喂養(yǎng), 人工喂養(yǎng)時做好食具消毒, 保證食物新鮮。每日開窗通風, 保持室內(nèi)空氣新鮮;及早治療嬰幼兒營養(yǎng)不良、佝僂病和腸道外感染性疾病;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避免因濫用抗生素引起腸道菌群紊亂而導致腹瀉。
關鍵詞:腹瀉,嬰幼兒護理,護理措施
Abstract: the health education guide the rational feeding, parents encourage breast-feeding, well when feeding tableware disinfection, keep food fresh. Daily open a window ventilated, maintain indoor air fresh; Early treatment of malnutriti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rickets and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Control the use of antibiotics, avoid intestinal flora disturbance caused by abuse of antibiotics and cause diarrhea.
Key words: diarrhea, infant nursing, nursing measures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了180例腹瀉嬰幼兒, 患兒大便次數(shù)>5次/d, 大便性狀為黃色、黃綠色稀水樣便或蛋花樣便, 無膿血便, 部分患兒伴有發(fā)熱及嘔吐現(xiàn)象。目的 總結嬰幼兒腹瀉的護理體會。方法 對180例腹瀉嬰幼兒所采用的護理方法進行分析總結。結果 180例腹瀉嬰幼兒經(jīng)過積極有效護理, 均痊愈出院。結論 在對腹瀉患兒治療過程中,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正確的護理指導, 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是患兒康復的關鍵。
1. 2 護理措施
1. 2. 1 飲食調整 嬰幼兒腹瀉常因消化功能紊亂所致, 所以飲食調整是治療腹瀉的重要措施之一。嬰幼兒腹瀉常見的原因是飲食不當及腸內(nèi)感染[1], 或受涼后發(fā)生病毒感染。首先要確保飲食及餐具的清潔衛(wèi)生, 停止食用不新鮮或變質的牛奶或其他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和過敏的食物, 感染引起的腹瀉要按醫(yī)囑控制感染。除胃腸道癥狀嚴重的患兒暫時禁食外, 一般情況下無需禁食。應多補充水份, 進食營養(yǎng)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如米粥、面條、牛奶、肉湯等, 以保證患兒正常生長需要。嬰幼兒腹瀉是是僅次于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小兒常見疾病, 如果治療得當, 效果良好, 但不及時治療以至發(fā)生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時, 可危及患兒生命。該病發(fā)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 發(fā)病季節(jié)以夏秋季為主。病因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 前者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 后者主要由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導致。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稀薄, 次數(shù)增多, 或如水樣便, 常伴有嘔吐、發(fā)熱、精神不振等。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收治腹瀉嬰幼兒180例, 經(jīng)過積極治療和有效護理, 效果良好,F(xiàn)報告如下。
1. 2. 2 病情觀察 觀察并記錄大便的顏色、性質、量、氣味和次數(shù), 收集糞便及時送檢, 為醫(yī)生診治提供依據(jù)。評估、判斷體液的丟失量, 觀察面色、精神狀態(tài)、意識、前囟門和眼窩有無凹陷、口唇和口腔黏膜有無干燥、皮膚彈性、末梢循環(huán)、哭時有無淚以及尿液等, 判斷脫水的程度和性質。輕度脫水患兒精神尚可, 反應稍差, 眼窩稍凹陷, 哭時有淚, 口唇濕潤, 皮膚彈性尚可, 無口渴表現(xiàn), 尿量較平時略少, 體液丟失約占體重的5%以下。中度脫水患兒精神較煩躁, 易激惹, 反應稍差, 眼窩、前囟明顯下陷, 哭時淚少, 口干舌燥, 口渴喜飲, 尿少, 皮膚彈性差, 體液丟失約占體重的5%~10%。重度脫水患兒煩躁、精神萎靡, 反應差, 嗜睡甚至昏迷, 前囟與眼窩明顯下陷, 哭時無淚, 口干舌燥, 極度口渴, 四肢濕冷, 尿量極少或無尿, 皮膚彈性極差, 體液丟失占體重的10%~15%。
1. 2. 3 補充液體、糾正脫水 對于輕中度脫水而無嚴重嘔吐者, 予口服補液鹽(ORS液), 服用ORS液期間應讓患兒照常飲水, 若出現(xiàn)眼瞼水腫, 則停用ORS液, 改用白開水, 以防高納血癥的發(fā)生。一般補液量為100 ml/kg, 分數(shù)次服用, 根據(jù)腹瀉的程度調整補液量。對于失水嚴重或頻繁嘔吐的中度以上脫水患兒給予靜脈補液。輸液時認真執(zhí)行醫(yī)囑, 準確執(zhí)行補液計劃, 按照先鹽后糖、先濃后淡、先快后慢、見尿補鉀的原則。補液中密切觀察患兒前囟、皮膚彈性、眼窩凹陷情況及尿量。若補液合理, 3~4 h排尿, 說明治療有效;若24 h患兒皮膚彈性及眼窩凹陷恢復, 說明脫水已糾正。了解補液后第1次排尿時間及24 h出入量, 以估計療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根據(jù)患兒病情變化調整輸液速度。既要保證足夠的輸液量, 同時又要防止補液過多, 滴速過快而導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腫。注意觀察輸液部位, 避免紅腫、滲出。
1. 2. 4 對癥護理 每次大便后用溫水沖洗臀部, 防止尿布疹及繼發(fā)感染。出現(xiàn)紅臀時可涂以鞣酸軟膏, 避免使用不透氣尿布;如皮膚破潰、糜爛, 可配合紅外線照射, 照射時防止燙傷, 并外用紅霉素軟膏和百多幫;脫水時注意眼部的護理, 尤其是意識障礙的患兒, 常因露睛且不瞬目而使角膜干燥, 易發(fā)生角膜炎, 可滴生理鹽水濕潤角膜, 并涂金霉素或紅霉素眼膏以預防;腹脹時按醫(yī)囑予肛管排氣或用藥;腹痛時熱敷或輕輕按摩患兒腹部, 或遵醫(yī)囑應用解痙、鎮(zhèn)痛藥物;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或退熱劑。嘔吐及輸液中的患兒予側臥位, 以防嘔吐窒息。注意飲食衛(wèi)生, 避免各種感染。注意保暖和維生素的補充, 加強口腔護理, 多喂開水, 防止發(fā)生鵝口瘡和中耳炎。
1. 2. 5 消毒隔離 醫(yī)務人員護理患兒前后要注意洗手, 并做好胃腸道隔離, 對不同病因的腹瀉患兒要做好床邊隔離, 防止交叉感染;純撼鲈汉髮Σ》繂卧薪K末消毒處理。
1. 2. 6 恢復期護理 注意患兒營養(yǎng), 飲食中逐漸增加容易消化的食物, 保持環(huán)境清潔, 避免繼發(fā)感染。
2 結果
180例腹瀉患兒通過控制感染、調整飲食、消除病因、糾正脫水及電解質紊亂, 采取一系列正確的護理干預,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患兒均痊愈出院。
3 小結
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在護理腹瀉患兒時, 護士首先要了解病情, 明確病因, 并針對病情, 全方位制定護理措施, 通過認真觀察病情、細心護理, 能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