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10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259次
摘 要: 摘要: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我國的護理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而對我國護理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我國的護理教育形成了以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的綜合性高級護理人才的教育目標。我們要實現這個目標,
摘要:隨著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我國的護理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而對我國護理教育發展方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我國的護理教育形成了以培養專業基礎扎實、知識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的綜合性高級護理人才的教育目標。我們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認真借鑒我國護理教育發展80多年的得與失,切實立足于我國護理教育的現狀,放眼于未來。以下就我國護理教育發展歷史進行了回顧,對我國護理教育的現狀和前景作了綜合的評述。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醫學,護理職稱論文
隨著人們對護理工作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國的護理建設面臨著新要求:人們日益感到恢復高等護理教育的緊迫性。教育部、衛生部于1984年聯合開會決定恢復護理大學本科教育。此后的近二十年,我國一直致力于發展高等護理教育,護理本科教育的規模和質量在逐年提高,其中高等護理教育學校的數量就由1985年后12家擴大到了2000年的80多家。
總體而言,高等護理教育在我國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還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的護理水平。加上現代健康觀念的日漸深入,護士職能的不斷延伸,要求護理學和護理教育必須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必須與臨床醫療的發展相匹配,進行改革和提高。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已開始著手護理教育改革,并不斷推進,積極探求“適合國情的護理教育模式”,大力發展高等護理教育,逐步減少中等護理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主學習具有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創新性等特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筆者通過講授護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基礎護理學》,提出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建議: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我院護理學院2010級本科1-2班200名學生,男生10名、女生190名,年齡20~22歲,平均21.3歲。教師6名,均為女性,年齡26~36歲,平均30.5歲。
(二)方法。傳統的教學只是將書本上的概念、方法講給學生聽,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喪失學習的興趣,最終導致學生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次教學改革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理論教學中選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1)小組參與式教學法。即:選取部分章節進行自主學習,分3步:①教師根據選定章節的內容提出問題或案例至少提前10天告知學生,要求學生帶著問題提前預習,提示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或查閱相關書籍和文獻。②每個班的學生平均分成10組,每組10人,每組指定一名組長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形成小組觀點。③在討論中,教師引導發言,并進一步拓展問題,加大廣度和深度,由學生再進一步討論。最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和提出問題進行解答。(2)臨床實踐調查法。在正式授課前,將學生分成小組(分組方法同前),布置臨床實踐調查任務,然后安排學生去進行調查,教師組織學生對結果進行集中討論、完善并總結。這種方法適用于學習“醫院布局的設置和日常護理工作”等相關內容。(3)學生課堂授課法。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整堂課程學生處于被動聽課的姿態。而這次反其道而行,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承擔“教”的任務。學生在每一次理論授課之前都會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認真地備課,分工合作,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二、結果
(一)課程教學效果理想:課程結束后,采用課程教學質量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0分,有效回收率95%。調查結果顯示,優良率達98%、優秀率95%。
1.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3種教學方法均要求學生與其他同學分享學習成果,而且每個同學都有機會走上講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另外通過學生課堂授課法,還培養了學生制作PPT、視頻、圖片等能力。
2.提高了學生的文獻檢索能力。基礎護理學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利用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
3.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協助能力。通過課程任務的完成,學生們學會如何從團隊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相互間的溝通、協調、幫助增強了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育的考核制度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成績的最終考核仍然是以期末考試為主,這種考核制度不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無法評價學生的真實成績。因此平時是否預習,是否主動查找資料備課,是否參與課程教學都不重要,這極大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課堂時間的調控。這幾種教學方法的改革讓學生參與度較高,都有學生匯報的環節,如果不嚴格把握和控制好時間,就會因缺乏經驗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匯報或討論完,造成拖堂現象。
3.學生任務的合理安排。如果安排的任務過多或過重,學生會感到時間不夠用,沒有業余時間或精力來完成,甚至引發學生的不滿,產生反感或厭煩情緒。
三、討論
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學生在自主教學模式改革中的問題
1.配套改革考核制度。教育模式的轉變應該配以相應的考核制度的改變,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改過程中,學生的備課、講課以及多媒體制作是否充分、全面,都應該納入到成績考核范圍之中,而且應適當加大比例。
2.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課前及時做好教學設計和教案,設計好教學步驟,嚴格按照教學環節進行授課。另外充分的課前準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適時的教師引導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3.提供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在教學活動的安排和任務的分配上,教師應根據學生人數合理分組和分配。時間安排上,應盡量給予充足的完成時間,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學生可以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分配好時間去預習、備課、探討和總結。
雖然在基礎護理學教學改革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但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自主學習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時刊發展的必然趨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護理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地進行探索與總結。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