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09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輸血的歷史:最早的輸血是在1667年,一個法國貴族將280ml的小牛血輸給了一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企圖治療他的精神問題。這位倒霉的患者在經歷了嚴重的免疫反應、在鬼門關徘徊數次之后,居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并且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靜,因而輸血療法被
摘要:輸血的歷史:最早的輸血是在1667年,一個法國貴族將280ml的小牛血輸給了一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企圖治療他的精神問題。這位倒霉的患者在經歷了嚴重的免疫反應、在鬼門關徘徊數次之后,居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并且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靜,因而輸血療法被一些有創新想法的醫生所接受。
在隨后的300年間,輸血療法仍然是在探索階段。由于沒有相關知識(比如血型),輸血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但醫生們也發現輸血也真的能夠挽救生命。直到1912年法國人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因創造血管吻合術進行輸血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輸血療法才獲得了較大范圍的肯定。
真正使輸血成為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的人是維也納的病理學家蘭士臺納(Karl Landsteiner),他從1901年開始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及凝集規律,為現代輸血提供了堅實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在隨后的20年里,其他醫生又逐步建立了血液抗凝和交叉配血技術,輸血成為了一種常規治療方法,在所有醫院都可以進行。而蘭士臺納也在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狹義的輸血是指輸注全血,廣義的輸血是包括全血在內的、由血液制備的各種有形或無形成分的輸注,嚴格來說,造血干細胞(骨髓或外周血)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輸血 。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來源于本地區三級綜合醫院的大量成分輸血患者輸血病歷資料73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排除內科血液疾病、肝功能衰竭及藥物原因造成的凝血障礙。其中, 男38例, 女35例, 平均年齡(49.7±18.8)歲;按照失血原因分類, 婦產科出血18例, 外科手術失血外傷性失血35例, 消化系統出血13例, 呼吸系統出血7例。
1. 2輸血情況
1. 2. 1成分輸血單位計算由200 ml新鮮全血制備1 U懸浮紅細胞, 平均容積(150.7±9.5)ml; 由200 ml新鮮全血制備1 U冰凍血漿, 容積為100 ml。
1. 2. 2輸血量及輸血速度本研究中73例患者輸注懸浮紅細胞量為10~19 U, 平均11 U。同期輸注冰凍血漿量5~11 U, 平均8 U。輸注的血液制品均由本血站提供。按照患者失血情況以及身體耐受性調整輸血速度, 平均為5~10 ml/min。
1. 3 觀察指標73例患者分別于輸血前、輸血后4 h兩個時間節點檢測以下指標, 以比較輸血前后凝血功能變化。采用日本希斯美康公司Sysmex CA1500血凝儀測定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P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凝血酶時間(TT), 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貝克曼-庫爾特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小板計數(PLT)、血紅蛋白(HGB)、紅細胞壓積(HCT)。各試驗試劑均為儀器配套試劑。
1. 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計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用 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輸血前后凝血因子比較73例患者輸血前后凝血因子均有顯著改變,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 詳見表1。表明大量成分輸血對凝血功能有重要影響。
2. 2輸血前后血細胞比較輸血后HGB、HCT得到顯著改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PLT顯著下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詳見表2。
表2輸血前后血細胞比較( x-±s, n=73)
時間 HGB(g/L) HCT PLT(×109/L)
輸血前 58.8±11.7 0.23±0.03 155.8±19.9
輸血后 76.4±17.6a 0.31±0.05a 76.5±15.9a
注:組間比較, aP均<0.01
3討論
成分輸血具有提高血制品各成分的利用度以及較少輸血相關感染性疾病傳播風險的優點[5], 目前臨床用血, 成分輸血已替代了全血輸注, 大出血患者要獲得大量全血已不現實。然而大量成分輸血對凝血功能的影響值得關注。大量成分輸血對急、危、重患者的搶救發揮重要作用, 對于大量失血患者, 及時充足的血液供應對搶救起到關鍵性作用, 調查顯示大量成分輸血治療后患者死亡率在18%~69%[6], 其中凝血機制障礙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7]。庫存血液特點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FⅤ、FⅧ、FⅪ隨儲存的時間越長破壞越嚴重, 大量快速輸注庫存血液則有可能導致自身凝血因子的稀釋性降低[8], 無凝血功能障礙成人輸入超過1200 ml血液可出現凝血功能改變[9]。患者大量輸入溫度較低的庫存血液會引起體溫下降, 如果沒有及時補充凝血因子, 會導致稀釋性凝血因子減少。凝血因子數量的相對減少是導致凝血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10]。首先降低的凝血成分是FIB, 大量成分輸血時, 胞漿素原被激活成為胞漿素, 造成FIB過度溶解, 導致FIB顯著降低。研究發現[11], 當輸入5 U紅細胞后即會出現稀釋性凝血障礙, 輸入12 U紅細胞可致PT和APTT異常延長, 輸入20 U紅細胞即可致凝血功能障礙, 有發生出血的危險[12]。PT和APTT分別反映外源性和內源性凝血功能。APTT的延長主要與Ⅷ、Ⅸ、Ⅺ、Ⅻ因子減少有關, PT的延長主要與Ⅶ因子減少有關。
綜上所述, 大量成分輸血對凝血功能有重要影響, 應及時檢測凝血因子及血小板, 并通過血液加溫以及針對性的補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來減少出血風險。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