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25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功能康復訓練需要循序漸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疼痛等不適感,因此患者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大部分患者傷口拆線即可出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此其功能鍛煉主要在家中開展,所以及時正確的出院指導對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傊,對膝關節
摘要:功能康復訓練需要循序漸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出現疼痛等不適感,因此患者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準備。大部分患者傷口拆線即可出院,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此其功能鍛煉主要在家中開展,所以及時正確的出院指導對患者的康復極為重要?傊,對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給予科學合理的術后護理可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自2010年1月以來共收治膝關節鏡手術患者88例,其中男57例,女31例;年齡17—71歲,平均37.9歲。其中57例為半月板損傷切除及修復,16例為骨關節炎,8例為滑膜皺襞綜合征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4例為膝關節游離體,3例為膝前與后交叉韌帶重建。
1.2 治療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實施常規膝關節鏡檢查,在確診后按照不同的疾病與情況選擇手術方式, 要有松解關節粘連帶、切除增生膜、磨削骨,修補縫合半月板、修復軟骨面、切除游離體、切除滑膜皺襞以及重建交義韌帶等。為潤滑關節腔并減輕患者疼痛,術后注射2 ml的l%透明玻璃酸鈉至關節腔內。
1.3 治療結果全部88例患者均順利康復出院,隨訪1~1.5年,未見感染,亦未見并發癥發生。
2. 護理
2.1 術后護理2.1.1 體位護理本組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術后6 h內患者取平臥位,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將患肢抬高l5~20.膝關節需屈曲5.位并在膝后置一軟墊。
2.1.2 局部護理術后患肢需維持彈力繃帶并進行加壓包扎,對于術后傷口滲血可采取局部冷敷,以降低水腫程度,避免繼續滲血并減低疼痛。
2.1.3 關注疼痛腫脹狀況術后8—24 h內,患肢將出現輕度疼痛,通常不需使用鎮痛劑,但必須查明疼痛原因,必要時可使用鎮痛劑 .分析疼痛部位、疼痛時間及程度,確定是否是由并發癥導致。密切注視留置在關節內的導管的引流狀況,確保其通暢。
2.1.4 觀察患肢遠端的運動、感覺以及血運狀況術后膝關節加壓包扎期間需密切關注患肢遠端運動、感覺及血運狀況,遇異常情況需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確保適宜的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的松緊程度,并開展早期功能鍛煉。
2.2 指導患者開展早期功能鍛煉2.2.1 肌力訓練①術后麻醉藥物作用消退后,需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練習以加快血液循環、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消除肢體腫脹;顒訌姸纫曰颊卟桓杏X到疼痛與疲勞為宜。②術后第1天開始可以練習直腿抬高以避免發生廢用性肌肉萎縮。將患者健側膝關節屈曲,伸直患側膝關節,使踝關節處于功能位,抬腿離開床面,其高度因病各異,需請示醫師進行確定。
2.2.2 功能鍛煉① 被動鍛煉術后2~3 d能夠應用CPM機被動實施膝關節屈伸練習,0.5~1 h/次,1—2次/d,循序漸進地每日增加屈膝角度5—10.;通過CPM機被動鍛煉能夠防止肌腱粘連。術后早期活動能夠讓纖維組織在產生與成熟過程中,保證肌腱上下滑動,有效松解肌腱與四周組織的粘連,對術后膝關節的功能活動大有益處。② 在主動鍛煉術后3一5 d患肢疼痛與腫脹開始消失后可開展屈曲鍛煉。③ 下肢負重練習術后下床與負重時間是由疾病種類與手術方式共同決定的。對于半月板局部或整體切除的患者可在術后3~5 d拄拐下床負重活動;對于有半月板縫合的患者,術后需以卡盤支具給予保持,制動14 d及在卡盤支具保持下限制患者關節活動練習與部分負重練習。術后14 d后可拄拐,并在不負重情況下適當進行運動,6周后患肢可棄拐負重,8周后可將卡盤支具摘去 . 2.3 出院指導出院時向患者詳細說明繼續加強各項功能練習的重要性,強調患肢負重的時間以及注意事項,要求患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并定期來院進行復查。
3. 討論
關節鏡手術治療膝關節病具有創傷小、術中出血少、對組織損傷輕以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該手術的術后護理在注重抗感染、控制疼痛以及防止出血的同時,也需重視半月板的愈合以及關節功能的恢復狀況,膝關節受損后其組織學上的纖維化發生較早,倘若缺乏早期活動,在約4 d的時間內即可表現出關節活動受限癥狀,若受損關節固定2周,發生結締組織纖維融合的可能性極大,甚至關節功能將喪失。所以開展早期的功能鍛煉意義重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