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9-16所屬分類:護理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有關當前護理管理的新制度應用技巧有哪些呢?又該如何來加強對護理應用的新發展制度呢?不同形式上的護理管理對現在醫學有何影響及意義呢?文章選自:《全科護理》,《全科護理》主要面向全國基層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反映國家護理科技發展動態,跟蹤國
有關當前護理管理的新制度應用技巧有哪些呢?又該如何來加強對護理應用的新發展制度呢?不同形式上的護理管理對現在醫學有何影響及意義呢?文章選自:《全科護理》,《全科護理》主要面向全國基層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反映國家護理科技發展動態,跟蹤國內外護理科研新動向,綜述護理科研進展,報道護理新知識、新技術,展示護理科研優秀成果及先進經驗,對各級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護理起到交流、示范、引導作用,不斷提高護理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水平和擴大學術影響力,促進護理事業的發展。
摘要:優質護理的推行涉及兩方面改革:一是改革護理服務模式;二是改革護士管理方式。改革護理服務模式,落實護士職責,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專業、人性化的服務,是要讓患者滿意;改革護士管理方式,為護士的配置、分配、培訓、晉升以及職業發展等建立激勵機制,最終目的是要讓護士滿意。因此,如果能在推行優質護理的過程中,真正把服務模式改革好,把護士管理方式改革好,達到患者滿意、護士滿意,這就是對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大貢獻。
關鍵詞:優質護理,護理職稱論文,論文發表
1護理工作的重要性自醫院誕生一百多年來,現代醫院已經發展成為服務對象多元化、服務過程多樣化、服務內容個性化,融技術、風險、情感為一體的多專業的學科機構。醫院所追求的卓越的醫療質量,不僅包含技術含量,更涵蓋服務質量、患者安全等,特別是患者的感受。南丁格爾曾經這樣闡述:醫院最重要的一個基線就是不要給病人造成傷害。
這既是醫院誕生之初的最重要目標,也是現代醫院追求的永恒主題。在醫院的發展過程中,每家醫院都形成了獨有的辦院宗旨,但無論內容怎么變化,自始至終都沒有偏離“以病人為中心”的主線,病人至上始終是唯一的目標。
1.1“以病人為中心”的病人需求醫院的英文為“Hospital”,其詞要充分回應和滿足病人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
1.1.1診療需要在“以病人為中心”的病人需求巾,診療需要是其核心。病人是患病的人,其疾病不僅與自身相關,也與其所處的家庭、生活環境相關。在診療需求中,安全是最重要的核心。在安全的基礎上,如何提供有效的、可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是醫療工作者需要探討的主題。
1.1.2身體功能需要病人患病,會對其身體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產生影響。因此,病人在接受診療服務時,還需要舒適、安靜的修養環境,需要得到生活上的便利,需要了解有關病情、診療等方面的信息。
1.1.3情感需要在疾病診療過程中,病人會有人性化情感的需要,需要被尊重、被關懷,需要得到隱私的保護,并且會在看病就醫結束后留下難忘的印象。1.2護理服務的特點在“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中,護理服務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護理服務具有以下特點:1.2.1連續性無論是門診、急診,還是病人從人院到院的全過程,病人接觸護士是最為連續的。
從醫院的診療服務流程也可以看出,在很多崗位都需要護理人員直接為病人提供面對面的、直接的、連續的服務。
1.2.2廣泛性從門診、急診、住院到搶救、手術、用藥等所有環節中,大約75~80的病人都需要護士直接為其提供服務。
1.2.3直接性醫生為病人制定的診療計劃中,大部分診斷和治療性的處置工作都需要護士直接參與,護士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接觸最為直接、密切。如觀察病人生命體征、指導病人康復訓練等。
1.2.4合作性護理服務是24小時的持續服務,在對病人的照顧過程中,需要護士與醫生及其他人員密切合作,這種合作貫穿于診斷、治療、康復、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回訪等各個環節中。
1.2.5整體性護理服務需要涵蓋病人身心需要的整體過程。在為病人提供醫療和護理服務時,不僅要考慮到疾病狀況,更要考慮到疾病會對病人身體、心理帶來的損害程度,病人是否能順利回歸家庭、回歸社會,社會和家庭成員能否為病人提供積極支持等。
1.3有助于保障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護士的主要責任是為病人提供連續、全面、專業、安全的服務。在這個過程中,護士的職責主要涵蓋以下方面:1.3.1為病人提供專業照顧疾病會對病人身體造成方方面面的影響,如腦卒中會給病人帶來偏癱;神經損害會給病人帶來吞咽困難;長期臥床會給病人帶來深靜脈血栓或壓瘡風險等。所以,護士在照顧病人時應以時刻保證病人安全、促進康復為目標,為病人提供專業的照顧,增進護患信任。
1.3.2協助醫生完成診療計劃在這一過程中,護士的首要責任不僅僅是要正確完成治療處置,更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和接受治療后的反應,及時與醫生溝通,調整診療計劃。
1.3.3提供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目前,我國80~85的病人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與病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息息相關,且病人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決定了其生活質量和疾病轉歸。因此,護士及時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健康教育,緩解其恐懼、憂郁等消極情緒,指導其正確的康復訓練等非常重要。
1.3.4做好醫患溝通與協調中美護理T作時間分布的調查顯示,在美國,護士55的時間用于和病人進行溝通;在我國,護士僅有15的時間用于與病人的溝通,85的時間都是用于病人的打針、發藥、診療等服務。這一點亟需改進。醫院應該強調護士在診療中應做好“雙面膠”,一面貼近病人,了解病人身心狀況,確保病人需求;一面貼近醫生,將病人的病情變化等及時告知醫生,確保醫患溝通順暢。
1.4有利于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醫學發展至今,醫療技術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即便有成熟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措施,也尚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解決生命科學領域存在的所有問題。這不關乎醫生的技術水平,也不關乎醫療機構所追求的卓越目標,這是由醫療技術的客觀性、生命科學的復雜性、病人個體的差異性等決定的。一百多年前,特魯多醫生在其墓志銘上這樣寫到:“Sometimescure;Usuallyhelp;Alwayscomfort.”也就是說,我們對于病人,有時是治愈,經常是幫助,總是去勸慰。雖歷經百余年的發展,這三句話仍然在醫療服務領域熠熠發光。醫學是飽含人文精神的科學,如果摒棄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也就失去了醫學的本質屬性。
2優質護理的內涵和意義2.1優質護理的內涵2010年1月,在江蘇南京召開的全國護理工作會議上,衛生部明確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都要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是什么?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更多的是把優質護理的落腳點放在了對病人的服務上。但事實上,優質護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絕不是簡簡單單的做好服務,而是要通過改革護理模式和護理服務流程,重新定位護士職責,合理配作積極性,最終達到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目的。
具體而言,落實優質護理應從以下3點來努力:2.1.1落腳點即護士應全面履行護理職責,擔負起對患者的專業照顧、病情觀察、治療處置、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等護理任務,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主動、專業、人性化、延續的優質護理服務。
2.1.2切入點即改革臨床護理服務模式。什么是優質?優質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推行優質護理之前,醫院為病人提供的護理服務是片段的、不連續的、點狀的。
究其原因,是由于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決定的。傳統的護理工作模式中,護士是根據功能分工的。如A護士負責打針發藥,B護士負責醫囑轉抄,c護士負責靜脈輸液,D護士負責健康教育。對于病人來講,這不是全面的服務;對于護士來講,也很難把各項服務串聯起來。優質護理的推行,要求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讓臨床護士成為責任護士,責任護士對病人全面負責,為患者提供連續、全面、全程的護理服務。這樣的工作模式,對病人而言,確保了住院期間有責任護士負責;對護士而言,每位護士都需要對一定數量的病人負責。這種護理服務模式,一方面增強了護士的責任感,另一方面也密切了護患關系,增進了患者信任。需要注意的是,護理服務模式的改革,絕不是僅靠護理團隊就能完成的,還需要醫院所有部門均以臨床一線病人、醫護人員為核心,積極為臨床一線人員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
2.1.3關鍵點即加強護士隊伍的科學管理,充分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這一點對于優質護理的推行非常重要。如果醫院未能營造一個激勵性的管理氛圍,醫護人員就會以消極、懈怠的情緒來應付工作,這將直接影響病人的醫療護理質量和感受。
2.2對公立醫院改革的意義公立醫院是我國衛生醫療體系的主體。據統計,目前我國有公立醫院14086家,擁有床位273萬張,衛生人員346萬人,分別占全國醫院數、醫院床位數和衛生人才數的71、90和91.公立醫院提供的診療和住院服務,占全國醫院診療和住院人次的90以上。公立醫院改革對醫改有著重要的制約和支撐作用,關乎醫改大局,影響醫改成敗。目前,公立醫院改革不斷深入,但無論怎樣改,其最終目的都是“讓人民群眾得實惠,讓醫務人員受鼓舞”,這是醫改的現實目標。
第一,護士人力資源的科學、合理使用,是優質護理實施的重要挑戰。眾所周知,人力成本是醫院成本的組成部分。如何在有效的預算下,有足夠的人力,特別是經過訓練和培養具有專業素質和能力的優秀人才,為病人提供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是每一位管理者面臨的問題。目前,很多醫院在實施優質護理的過程中,引進了很多護士,但由于缺乏激勵機制,很難真正留住。因此,護士管理方式的改革,絕不僅僅是增加護士人數,如果不能實現護士的科學管理,將永遠都解決不了護士人力資源的瓶頸問題。
瓶頸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1)按身份管理,同工不同酬。近年來,醫院迅速發展,原有編制遠不能滿足臨床診療需求,加上編制政策的固化,為了保證病人安全,醫院引進了合同制護士、派遣制護士等,盡管這些護士的工作與編制內護士在同一層面上,甚至工作量更大,但同工不同酬。(2)按科室分配,多勞不多得。如神經科由于病人的特殊性,護理工作量很大,但科室盈利不多,出于經濟利益考慮,科主任、護士長不愿引進護士,同時護士待遇也跟不上,導致護士紛紛調離科室。(3)按年限晉升,缺職業發展。護士按年限晉升,無論是晉升條件,還是晉升后的崗位安排,均未與臨床工作掛鉤,護士工作的驅動力不足。(4)按功能分工,缺乏價值感。傳統的流水線作業中,護士的工作是點狀的、片段的,病人病情的轉歸幾乎全部歸功于醫生,與護士沒有多大關系,導致護士無法從病人的轉歸中實現自己的價值。(5)形式化考核,缺乏客觀性。日常工作中考試過多、檢查過多,但未能將考核與日常工作指標有效結合,造成考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激勵護士。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了臨床護士隊伍的不穩定,加劇了護士人力不足的問題。
第二,將護士管理方式改革的重點放在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上,是公立醫院落實改革工作要求的具體實踐。2011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2011年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安排》中特別提到,要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何調動?一是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二是營造良好的執業環境;三是創造良好的職業發展條件。
3、實施優質護理的成效據統計,截止20l1年底,全國所有三級醫院全部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約50的三級醫院實現了全院100覆蓋;共有4859所二級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占全國二級醫院總數的82.以上數據表明,在全國范圍內,優質護理服務覆蓋面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醫院正積極開展此項工作,越來越多的人群從中受益。其表現有三:一是“三提高”,即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患者表揚信明顯增多,護士滿意度及責任感明顯提升;二是“三降低”,患者投訴和糾紛降低,不良事件發生數量降低,家屬陪護和自聘護工比例降低;三是“三個初步形成”,即形成了重視、支持護理改革與發展的良好氛圍,形成了扁平化責任制護理工作模式,形成了以病人為中心、全面履行護理職責的新風尚。
2011年4月,衛生部委托中國醫院協會對全國77所已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醫院的出院患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優質護理服務知曉率、責任護士知曉率、人院介紹滿意度、護理操作技術滿意度、生活護理和照顧滿意度、手術注意事項及健康教育滿意度、出院告知服務滿意度、護士責任心滿意度等12項內容。調查表明,77家醫院合計滿意度為88.95分;平均分在90分以上的有30家,占40%,其中有4家醫院超過95分。結果充《中國衛生質量管理)第】9卷第3期(總第106期)2o12年05月分說明“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
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醫院護理工作整體的自述(主觀)滿意度評分與醫院總體服務質量的自述(主觀)滿意度評分的比較顯示,護理工作整體自述滿意指數為9.11分,醫院總體自述滿意指數為8.95分,患者主觀上對護理服務整體滿意度得分略超過醫院總體滿意度,且兩者有明顯相關性(PearsonCor—relation一0.892,P一0.000),說明優質護理工作對提高醫院的總體滿意度有重要作用。
4、問題分析及下一步工作目前,優質護理服務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僅僅只是開局,尚還表淺,如不進一步深入推進,深化內涵,深層改革,目前的工作會反彈,取得的成效會稀釋,所謂“優質”最終會流于形式。目前,在優質護理的推行中,主要存在4方面問題:(1)認識層面上,尚有部分醫院未能深入理解優質護理服務的實質內容和工作內涵,思想認識存在偏差;(2)實踐層面上,工作不夠扎實,存在表面化和淺顯化;(3)護理管理水平和能力與患者需求尚存在差距;(4)需建立長效機制等。如何解決面臨的問題,使優質護理在深入推進中乘勢而上,做廣、做實、做穩、做深、做久,從根本上改革護理服務模式,從長遠上提高護士素質和專業能力,從管理上調動護士工作積極性,值得相關部門認真思考。
置護士人力,充分調動護士的工根是“Host”。“Host”強調了醫院要視病人為尊貴的客人,以全方位的服務、高超的技術、人性化的流程,去關懷、款待他們。醫院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強調要“以病人為中心”。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