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15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梁保祥作為一線水利建設技術人員,親歷了新中國時期大中型水電站建設和錢塘江河口治理工程,對一線工程建設施工有著深刻的認識。工程建設過程中,與其他工程建設者一起發揮聰明才智,不斷進行技術和施工方法的創新,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為新中國水利建
摘要:梁保祥作為一線水利建設技術人員,親歷了新中國時期大中型水電站建設和錢塘江河口治理工程,對一線工程建設施工有著深刻的認識。工程建設過程中,與其他工程建設者一起發揮聰明才智,不斷進行技術和施工方法的創新,圓滿完成工作任務,為新中國水利建設作出卓越貢獻。通過對梁保祥老先生的口述訪談,從一線建設者的視角介紹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錢塘江赭山灣整治工程、錢塘江圍墾工程以及“728海堤”建設工程,展現了一位普通水利工作者的水利情懷,以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樸素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梁保祥;新安江水電站;錢塘江治理
訪談時間:2020年7月14日
訪談地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規劃設計研究院)圖書閱覽室
梁保祥(1933—),男,祖籍廣東省中山市,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20世紀50年代畢業于北京水力發電學校。畢業后參加官廳水電站修筑工程,1956年被調任參加新安江水電站建設。20世紀60年代以后,作為一線技術人員,先后參與錢塘江赭山灣治理工程、錢塘江大規模圍墾工程、“728海堤”建設工程。其中,728工程(秦山核電廠海堤工程)獲得1988年度浙江省優質工程獎,1990年度水利系統部級優質工程獎,1990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1997年梁保祥在乍浦港三期工程留影見圖1。
一、窮苦少年水利報國
訪談者(以下簡稱“訪”):梁老先生,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作為一線技術人員,您親歷了新中國成立后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錢塘江下游河口段江道整治工程。作為親歷者,希望能夠談談您個人的成長經歷,以及所從事一線工程建設的情況。請您先介紹一下您個人的成長背景以及家庭情況。
梁保祥(以下簡稱“梁”):好的。1933年5月,我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祖籍是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龍穴頭村。1960年以后,隨著工作的調動落戶在浙江省蕭山縣。
在我父親5歲時,祖父帶著家人來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開灤煤礦,成為一名機械工人,自此,家人定居唐山。父親成年后,成了煤礦工人。我是遺腹子,出生時父親和祖父都已去世,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靠打零工養活我,幫人打毛衣,陶瓷廠做工等。我和母親的生活無法為繼,便搬到外公家生活。外公和2個舅舅都是鐵路工人,還有2個小姨,家庭生活十分困難。記憶最深是小學三年級時,因家庭貧苦,經常無米下鍋,餓著肚子去上學。主要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實行金圓券,物價暴漲,外公下班背著裝有1/4袋金圓券的面袋回家,馬上就去購買糧食,擔心物價變化,金圓券成為廢紙。1948年底唐山解放后,母親經介紹轉到唐山華新紡織廠幼兒園做保育員,家庭狀況稍稍穩定。幼兒和小學階段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記憶中最多是苦,小學時的學校還曾被美軍征用,我們換到較遠的另一所學校讀書,受戰爭影響時而中斷。
訪:您的家庭生活如此困難,卻能堅持讓您讀書,十分難得。
梁:家里很支持我讀書。父親去世得早,我是家里的獨苗,簡直拿我當寶貝。母親思想很保守,堅決不改嫁,帶著我苦著過。當時家人的想法很簡單,讀書就是為了以后找個工作養家糊口。1948年,我到唐山豐灤中學上初中,這是一所英國人辦的教會學校,在親戚的幫助下,免除了學費。1949年全國解放,轉到省立河北唐山中學學習,因為是公立學校所以免學費。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讀到初三時轉學到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以方便找工作。后來又轉到鐵路工作,曾在內蒙古包頭車站貨廠里做實習生,工作1個月后,不能適應那里的生活習慣和氣候條件,以回校讀書為由向領導請辭。期間,我回到廣東鄉下,見到了奶奶和從美國打工40余年后回鄉養老的祖父的哥哥1。半年后,我返回唐山,考取北京水力發電學校繼續讀書。
訪:您為什么會報考水利水電學校?
梁:我報水電學校的目的是什么呢,20世紀50年代,報紙上宣傳古比雪夫水電站2建設,當時的口號是“蘇維埃加上電氣化就是共產主義”。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所以想學水力發電,母親也很支持。我考入北京水力發電學校的水利工程建筑專業。3a的學習以基礎課、專業課為主,最后兩三個月我們到福建古田水電站3實習。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官廳水電站工作。在官廳水電站主要是參加廠房建筑施工,水電部隊所負責的引水隧洞、調壓井、水庫等部分已基本建好。我主要從事施工計劃、定額預算等工作。項目基本完工后,我被派到北京北海公園建設少年先鋒隊水電站[2]。這項工程是將什剎海的水引到北海,由引水渠道、水閘、廠房內裝水輪機、發電機等工程組成,發電機容量為10kW,主要是作為一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了大約半年。
二、夜以繼日建設新安江水電站
訪:1956年11月,官廳水電站宣布建成發電。此后,您被調到浙江,參加即將開建的新安江水電站工程。當時,您所在的建設隊伍全部被調任浙江嗎?
梁:是的,我所在官廳的建設隊被分為2部分,一部分被調到浙江省,有200~300人;一部分留在河北省。1956年11月,我們奉調來到新安江。當時,新安江工程的建設隊伍由多個部分組成:一部分來自東北的豐滿水電站,一部分來自江西的上猶江水電站,一部分是從上海市招工,還有浙江本地派駐以及我們。圖2為1960年梁保祥與新安江水電站施工科同事的合影。圖21960年與新安江水電站施工科同事合影圖(右三為梁保祥)
我在新安江電站工作將近4a時間,一直在施工現場,從未回過家。通過信件與母親交流和聯系,母親很支持我的工作,要我安心工作,不要惦記家里。剛進施工現場的時候,我被分配到一工區,主要從事水電站整體開挖工作。記得很清楚,1957年4月1號新安江工程正式開挖,我們被分配到電站廠房和大壩基礎開挖。首先,要開挖出作業平臺,主要涉及左右岸工作平臺即140平臺,還有纜索起重機平臺(用于吊裝混凝土,容量6m3)、115上壩公路、70棧橋、40鐵道線、交通線以及開關站等開挖工作,工作面很多。當時,我們開挖工區有5000余人,行政干部、技術人員就有1400人左右。工程開展1a多后,遇到最為復雜的工程項目—基坑開挖,因為所有工程都用挖掘機開挖、汽車運輸,每天工作面都有新變化和新進展,這就要每天新修交通線。交通線修建要求直線坡度不能大于15%,曲線不能大于12°。我們一工區的主任工程師叫張汝舫,基坑開挖施工經驗豐富,他每天到現場察看并召集技術人員開會,規劃好每天的行車路線,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知識,他的踏實、苦干、巧干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新安江工程結束后,他被任命擔任浙江省電力設計院院長。
新安江水電站的開挖面是山體,在同一個垂直面和同一坡度上,其中140平臺、115平臺、70平臺、40平臺等幾個平臺和幾個工作面同時開工,建設過程中施工安全成為關鍵,要特別注意落石。開工之初,首先從山頂上的工作面開始,開挖到5~6m寬度時,在邊坡處用塘柴搭1個1m多寬、將近2m高的擋墻,防止作業面的石頭滾落下去。每個工作面都用這個辦法,這樣幾個工作面可以同時開工,如:左右岸從D140、D115、D70、D40基地和右岸D88平臺開關站都同時作業,這樣可以縮短并推進工期。每天都是規劃好工程進展和工作量,包括爆破數量、運輸土石方量,大家要在計劃工期內保證完成任務。在一工區,我主要負責制定施工計劃,計算好材料、人工數量等,提供給各施工相關方,到月末做好統計,工程量完成了多少,占總進度多少,有著明確而詳細的記錄。
5000多人共同開展的開挖工作完成后,我們這部分人就轉而負責澆筑大壩和廠房,我從事廠房部分。新安江廠房凈寬17.00m,長度216.10m,高度42.75m。事實上,壩體施工更艱苦,為趕進度,實行三班倒,即7點到15點、15點到23點、23點到第二天7點。交接班之時,技術員一定要到現場參加交接班會議,3個交接班會議下來,都沒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從1956年11月進施工現場到1960年5月的1200多個日夜,我沒有離開過工地,周末也沒有休息過。那時,年紀輕、精力充足,也沒有成家,日日夜夜都在工地上。當時的政治口號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黨的感召下,青年人一心大多撲在工作上,其他什么都不想。
新安江水電站的閘門頂高程是99.00m,壩頂高程是115.00m,大壩與廠房差不多同時完工。第一臺發電機組4#機組是1960年4月份發電,此后陸續安裝其他機組,一共有9臺機組,總的裝機容量66.25萬kW,20世紀60年代初這算是我國的一個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工程極具代表性,為華東電網供電,解決上海用電問題。周總理還去過一次新安江電站,作了題詞(見圖3)。
三、十載治江靈活創新
訪:新安江工程結束后,您被派到了哪里,從事什么工作?
梁:1960年新安江電站主體工程結束以后,參與工程建設的1000多人被調到下游的錢塘江,從事錢塘江治理工程。當時,浙江省想把建設新安江電站的人員與設備留下,以此為出發點,急急忙忙將工程建設人員都調過來,準備在錢塘江的七堡江段建設七堡樞紐工程,我們第一批人員負責籌建工作。1960年剛去的時候很苦,正值國家發生“三年自然災害”,同時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專家撤走,國家被逼著還債。事實上,七堡樞紐工程尚處在設想中,我們一到工地上就傻眼了,什么都沒有,我們住的是江灘邊上毛竹搭的油氈房,夏天又熱又悶,冬天又不保溫,剛去時太苦了。另一方面,像我們這樣的技術干部每人每月28斤糧食定量,工人定量是四十幾斤,領導怕我們糧食一下吃光到月末餓肚子,給我們每餐定量,每天早上3兩4,中午、晚上各5兩,定量吃飯。這種艱苦的生活持續了2a時間,年輕人肚子餓一點沒關系,只要情緒飽滿就行。
但是當時七堡樞紐工程的規劃都沒有做好,工程沒法上馬,忙了幾個月,決定不上馬七堡樞紐工程。我們這批人一部分留在錢塘江管理局,被派到赭山灣工程處,從事江道整治工作;一部分調到浙江省各個水庫建設現場,就是原來的浙江省水電工程局的一處、二處、三處。從新安江工程下來的這批人就分為企業、事業、政府機關等多個類型,消化在浙江省水利廳的各個單位。
1960年,我來到赭山灣工程處,在這里工作了近10a時間。錢塘江主要問題之一是主流的南北擺動、江道不穩定,赭山灣到青龍山這一段尤為嚴重。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起,蕭山南沙地區持續發生坍江。1928年,錢塘江工程局擬定了第一期治標計劃,通過分段修筑長、短(又稱為甲、乙)丁壩,甲種用以保護老磡,保護長度約為7.5km;乙種用于保護外沙,保護地段長約4.5km[3]。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共修建了5號、9號、10號、J號、B號、M號等6座挑水壩。在丁壩和天然河勢變化的情況下,江流北移,出現大片江灘,由此展開圍涂,形成了南沙支堤。我們建設時,南沙支堤外的原9號壩大部分已被沖毀,低潮位時可以見到部分殘存的壩體。
赭山灣江段的江面寬度由3.5~7.5km來回擺動,鹽官段由5.0~12.0km來回擺動,這與進潮量多寡有關,屬于季節性變化。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大潮汛臺風季節,潮水較大;10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屬于枯水期,潮水比較小;3月中旬到7月中旬為梅雨季節,以江水為主,上游江水流量大,落潮也大,但漲潮小,下游泥沙無法上溯;7月中旬到10月中旬的大潮汛期間,潮水大、江水小,大潮將長江口泥沙帶入,估計每立方水有十幾斤泥沙,泥沙進入錢塘江江道使得江道不穩定,時淤時沖。江水與潮水在不同時期的交互作用,致使錢塘江形成了凹岸和凸岸。赭山灣治理就是為了穩定江道,主要是為了促淤防坍,保護江岸。工程中采取拋壩護岸的辦法,計劃拋筑4條主力壩,分別是位于城北閘的1號壩,壩長1700m;位于紅墾農場的9號壩,壩長3100m;位于赭山的美女壩,壩長1050m;位于七堡對岸的七下右順壩,壩長1750m。七下右順壩本是七堡樞紐工程規劃中的七堡水閘右岸導流順壩的簡稱。赭山灣工程累計工程量為:①拋筑長壩4座,共長7600m,用石料87.57萬m3;②9號壩至烏龜山的短丁壩6座,盤頭4座,用石料15.68萬m3;③順壩東風角至9號壩上下游順壩6422.72m,用石料50.70萬m3。以上3項共計用石料153.95萬m3。赭山灣工程共筑圍堤23.983km,圍涂土地3686.7hm2(5.53萬畝)。當時,我主要在施工科負責預算和工程進度的總體安排。
訪:拋筑丁壩、順壩需要大量的石料,這些石材來自于哪里?
梁:都是從附近石料場購買,1m3石料當時的價格是1.85元左右。我們自己在長山開了一個料場,用610機車運到工地。石料來自于蕭山的坎山、瓜瀝、赭山、青龍山、大和山以及虎爪山、錢清等地的石料場,我們跟料場簽好合同,價格統一,按月供料。施工、生產、運輸各一份石料單,月末結賬。開山所用的火工品、炸藥、雷管、導火線等由我們來供應。建設所用石料要求單塊重在100kg左右,邊長不小于40cm。往江道內拋石與河流的流速、船向有關,所以船的定位也很重要,運石船都是事先測定好。
為了減少石料的損失,提高利用率,我們在一號壩壩頭用塘柴做成一個大約20m×30m的大柴排在堤頭,防止拋石被沖走。在小潮汛的時候先把大柴排扎好,大潮汛時用船拖到壩頭,確定好位置后,馬上用事先準備好裝有石料的船只向柴排內拋石使其下沉。
回憶至此,我突然想起了我們一個老工程師陶存煥5。我把他當老師看,人很中肯,對他自己要求也很高,我們一起工作了6~7a時間,遇到問題我就向他請教。從新安江調到這里,我對錢塘江一點都不了解,就是向他請教,以他為師,陶工手把手地用心教我,一點一點把我帶出來,我是很懷念和感謝他。
訪:請您再給我們講講赭山灣治理工程。
梁:赭山灣工程中的美女壩是在1958年開始拋筑,但僅拋筑了一段;九號壩在民國時期拋了3000多米,在城北閘門以內的2800m是存在的,閘門以外部分的幾百米被沖毀,后來重新拋筑;一號壩是新工程。當時拋壩主要是護腳,當圍涂面達到一定高度后才開始圍墾。這樣對壩的長度有要求,九號壩是311m,一號壩是1700m,要與規劃的治導線相結合。每個壩段多少長,需要多少石料,都有計劃,施工段穩定之后,再向前推進。拋壩過程中,潮水沖刷是筑壩石料損失的主要原因,需要不斷拋石補充。為了施工安全,在一號壩施工的時候,專門派1名工人去下游三四公里處負責觀察潮水,潮水來的時候提前通知施工隊,以備提前撤離人員與車隊,做好預案。
主壩完成后,還有副壩。一號壩到九號壩之間有4條短丁壩,長度250m左右,每條壩需要2萬多立方米的石頭。美女壩到九號壩也有2條短丁壩,4個盤頭。到1990年以后,做標準海塘時,原來的工程重新翻建,加固堤身外上部,堤腳用混凝土小方井裝石頭,方井尺寸是1.00m(長)×1.00m(寬)×10cm(厚),里面是空心,長度4m,靠著堤腳打下去,目的是保護堤腳。方井與沉井不一樣,方井比較簡單,堤腳上基本都采用,是在1995年以后做的。
訪:大約10a的時間,赭山灣工程才基本結束,您的青春都奉獻給了新安江和赭山灣。赭山灣工程結束后,您的新任務又是什么?
梁:1968年開始以后,以固定灘地的方式逐步縮窄江道。最初,怎么保護錢塘江海塘是重點。北京水利科學院的工程師周勝等3人來到浙江,楊永楚協助他們,研究怎么保護海塘、怎么治理錢塘江。在我們赭山灣工程處三號盤頭前做了個沉井,是橢圓形的鋼筋混凝土試驗井,沉井尺寸8.0m(長)×6.0m(寬)×11.0m(高),下沉11.2m。剛開始做實驗的時候,我們是用空氣壓縮吸泥,用水槍在井里沖泥,沖完了,壓縮空氣有一個鐵桶,鐵桶下有一個空氣室,有洞眼,水一沖,氣一進去,把泥排出來。
相關知識推薦:水電站工程論文發表在哪些期刊上
1968年開始做沉井,一直到1990年以后,大大小小做了200多個沉井,主要用于壩頭的保護、防沖刷,還有閘門的基礎。圍墾內的二工段、四工段、六工段、八工段都在用。十工段用浮運沉井,在岸上制作好,等漲潮的時候把它浮漂出去,第一節放下去,高5m直徑10m,然后等下個潮水來再把第二節套上去,潮水退去后電焊連接,蔣緯、楊永楚和我等人負責這個工作[4]。施工工作也蠻有趣的,但是膽子要大、腦子要靈活,當機立斷,否則就會有危險。跟蔣緯做浮運沉井的時候,他們在船上,我在岸上,剛開始潮水來了以后,沉井底下坐牢被泥吸住浮不起來,后來靈機一動,把這個壓風機的皮管插到井底下去,結果氣一進去,把整個井都彈出來,正好漲潮將井圈拉到江道內,但是潮水流速為7~8m/s,速度比較快,我們就用拖船繩子固定住井體。圓井里面分幾格,定位的時候人在里面,潮水一來,有一面高一面低,十幾個人剛開始沒考慮到這個問題,看到這個情況,低的地方人就拼命往高的地方跑,結果高處匯聚的人變多,低處就會翹起,人在井里就會轉來轉去,一高一低,重心不穩,無法工作。為了定位,我們在上游壩面打了一個錨筋,用繩子固定,但是潮水力道太大,固定在地上的錨被拔出,緊急時刻,我看到旁邊有個電線桿,馬上將繩子在電線桿纏繞幾圈,最終拉住了沉井。這力量是真大,電線桿被勒進去了2~3cm。想想真是后怕,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多想一點,預想多種不良后果,作出充分的預案。1991年9月,蕭山圍墾外八工段沉井留影見圖4。
訪:我是第一次聽到如此生動、驚險的運輸沉井的故事。出現了狀況,您會根據實際需求做一些技術上的改動嗎?
梁:設計做好了,如發現施工上有問題,一定要與設計人員商討修改圖紙,按照圖紙施工,不能改。1978年,紹興三江閘沉井施工也是我們負責,總共114只。三江閘主體沉井是5個,規格為22.4m(長)×19.3m(寬)×6.0m(高),閘室的岸墻安全沉井2只,閘室的翼墻沉井6只,消力池沉井25只,往通槽沉井12只,排水井沉井28只,齒墻沉井11只,下游10只,還有其他類型的沉井。閘門底下5個沉井是重點,且質量要求很高。沉井要在地面上預制,然后下沉10余米深,使用電動吸泥機吸泥的辦法放置,放棄了空氣壓縮的方法。一套設備需要55kW和17kW電動機各1臺,每個沉井就要5套設備,變壓器都要相應升級,根據高程來定位,下沉以后要四平八穩,平均1h下沉不超過10cm。所以,一只沉井要下沉到十幾米的地方需要2d左右。沉井內部是空心,分9格,用混凝土連牢。下沉前,要先把四角高程定好;下沉時,要有專人測量觀測,高低相差多少,四個角相差多少,中線有沒有偏移。下放過程中,我們摸索出糾偏的辦法,即用水槍來糾偏。比如,這邊低了十幾公分,那邊高了十幾公分,就用水槍在高處掃沖,使其拉平,保證沉井四平八穩到達高程,相差無幾。施工期間,實行三班倒,不能離開現場,不然要出紕漏。施工過程中,常會有意外出現,比如:基礎沉井下沉的過程中,由于井外的土方不均勻,有的高有的低,高的地方把井壓牢了,低的地方沉下去了,高度相差達到40~50cm,我們就用水槍一點點調平,稱之為“針灸療法”。當時,一起工作的還有鐘克勤和呂文德,因為工程質量好、施工難度大,三江閘沉井項目獲1983年度浙江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
訪:沉井的科研、設計、施工,也是一項技術創新。對此項技術好像有2種聲音,一種認為效果很好,一種認為沒有價值。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梁:在當時是起實際效用的,現在放棄沉井是有原因的。沉井工程量較大,隨著技術的改進和發展,現在用打板樁來代替沉井,輕便、快捷、成本低[5]。在20世紀80年代,沉井技術還是先進的。那時,電子計算機技術還不發達,查資料也很困難。北京水利科學院的周勝等工程師花1500元錢請我國燃料工業部情報室幫忙查閱資料,了解世界上其他潮汐河口的治理研究,如英國的泰晤士河口、美國的哥倫比亞河口和密西西比河口、法國的塞納河口、德聯邦的艾德河口、荷蘭的三角洲等,發現沉井在世界上還沒人用過,是一項創舉。我們通過三號盤頭試驗成功后,再推廣到整個錢塘江兩岸。這項技術還推廣到其他省,修建水閘、橋梁、壩頭保護等工程都應用這一技術。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沒有應用沉井的先例,沉井工程實施完成后專門召開專家鑒定會。199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訪:赭山灣工程中的主壩、副壩都完工以后,圍墾又是由哪些部門負責?
梁:錢塘江兩岸圍墾工程是由浙江省水利廳、錢塘江管理局及沿線地方政府共同負責。到1968年以后,大圍墾還有一段,完全按照錢塘江的規劃線開展。規劃線有過幾次調整,分別在20世紀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均制定有規劃線也稱治導線,規劃設計某一江段的河寬、高水位值等。我們按照這個規劃線來調整,赭山灣工程以后開始圍墾,到現在南岸北岸已經圍墾超出6.67萬hm2(100多萬畝),上海市那邊還有。錢塘江治理是將治江與圍墾相結合,兩者相互制約、相互服務。
外海來沙淤積在錢塘江江道內,受上游江水影響,部分沙子被沖回大海。每年8—9月大潮汛時出現漲灘,這時要及時開展測量工作。我們工程隊有一個測量組專門負責赭山灣一帶的測量,江面有2~3km寬時,就用1條小船,1臺經緯儀,用毛竹做個五六米長的標桿,用這樣簡陋的儀器開展測量工作。當時,測量條件艱苦且測量設備很落后,上面用經緯儀對準,船撐到江道一米一米觀測,預估大概距離多少,高程多少,每個季度要完成一個江道圖,以了解江道沖、淤變化情況。根據實測資料,再進一步制定赭山灣工程下一步工作計劃。
圍墾要經浙江省水利廳審批,廳里經過實地測量,確定好圍墾面積、堤線長度,然后才可以開展。20世紀60年代末的圍墾工程,都采用土辦法,組織當地幾萬農民一起圍墾,將任務分配到公社、生產大隊、小隊,然后再分攤到每個人,待小潮時,群眾們乘坐拖拉機、汽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趕到工地進行圍墾。每個公社、大隊、小隊都分配有具體工作段,圍墾要一氣呵成,一般在7~10天的小潮汛期內完成,每天的作業土方量要求滿足土方高程高于潮位,確保圍墾成功。
訪:土方來自哪里?據我了解是就地取材,圍墾堤后面挖出土方,留下河道用于工程運輸,是這樣嗎?
梁:是的,河道的寬度、與堤腳的距離都是預先設計好。圍墾前,要先測好線路,分好工區和工段,劃定好各個公社、大隊、小隊的責任區。若責任區范圍內有自然潮溝,首先要進行填埋平整,再組織拉、放低壓電線,電纜線絕對不允許隨地拖拽,避免安全隱患。每天施工結束時,要求將工地平整好,保證壩體無縫隙,或用石渣護外坡堤身土方用水密實。這是因為圍墾所用的江灘粉砂土本身不密實,易發生管涌,稍微有些潮水就會開口,所以漲潮時要派專人守堤,每隔幾米一個人。粉砂土不易被踩實,我們會在堤壩邊坡向內1m左右開設寬40~50cm、深40~50cm的水溝,然后往水溝內灌水,灌好水后由群眾在堤壩開溝灌水并在附近一起踩踏,這樣踏實壩體,避免管涌。蔣緯等工程師曾專門做過這個試驗。——論文作者:訪談整理:黃超1,李海靜2訪談人:李海靜2,介玠1,黃超1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