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20所屬分類:電工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院 隨著汽車產業轉型發展以及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斷加大,共建生產性實訓實驗室。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不了崗位需求。如何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真實崗位無縫對接,是汽車職業院校共同探究的課題。本文從現有問題進行分析,以汽車底
摘要院 隨著汽車產業轉型發展以及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完善,校企合作力度不斷加大,共建生產性實訓實驗室。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滿足不了崗位需求。如何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真實崗位無縫對接,是汽車職業院校共同探究的課題。本文從現有問題進行分析,以汽車底盤構造與檢修課程中的“車道保持系統故障檢修”為例,進行教學探討,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12 環教學流程、多元評價體系。
關鍵詞院 工作過程;真實崗位;教學流程
0 引言
當前,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共建符合企業生產需求的汽車維修實訓室,創設了與真實工作崗位相似的教學場景。但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仍然不能滿足崗位能力的技能要求。要實現學校教學過程與企業真實崗位的無縫對接,就需要將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相融合。工作過程系統化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將工作流程轉化成符合學生認知和教學規律的教學過程。
汽車底盤檢修作為汽車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要求學生掌握汽車底盤的構造、工作原理等理論知識,同時還要掌握拆裝和檢修的實踐操作技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設計可以有效解決理論和實踐的融合。
1 汽車底盤構造與檢修教學現狀
為了深入剖析目前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時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內容、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學校分別對企業、畢業生進行了調研。從統計結果來看,企業比較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基本素養、工作實踐經歷、操作技能;畢業生認為課堂教學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程內容比較陳舊,沒有及時跟進產業發展需求、課堂上學生參與度不夠、學校教學中實習和實踐環節不夠等,在這些方面還需要改進。
《汽車底盤構造與檢修》是汽車類專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該課程兼具高理論性和實踐性,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還要擁有較高的實操能力。傳統的授課方式造成學生無法理解相關理論知識,實踐跟不上。另外,隨著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發展加速,汽車底盤也在隨著進行技術性更新。教學內容落后于產業發展的需求,學生畢業后不能無縫對接崗位需求。如何解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性、教學對接崗位需求,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2 典型工作過程與理實一體化的融合
《汽車底盤構造與檢修》依據汽車修理工的職業標準和職業能力進行開發和設計教學項目,同時對接國家職業教育標準;在此基礎上融入汽車底盤電控新技術,引入企業案例庫,校企進行協同優化課程內容。課程以培養現代汽車底盤檢修職業能力為重點,與合作企業進行課程的開發與設計,充分體現了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要求。以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把職業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融入教學中。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三個層次,知識目標:掌握汽車底盤各部件的組成、作用、分類和工作原理;了解國內外底盤新技術;掌握汽車底盤檢修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技能目標:能規范使用工具和設備;能對底盤各部件進行拆裝、檢修。素質目標: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保持嚴謹的工作作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養成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能遵守車間勞動和安全制度、愛護車輛及工具;能獨立的完成行駛系統維修作業并對工作負責;能與團隊成員合作完成維修工作;能和客戶進行溝通交流與協商,解釋維修問題。
2.1 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課程體系建設
本課程對底盤維修中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匯總提煉,轉化成教學項目或學習任務,典型工作任務是具有職業性崗位能力運用的載體,能夠體現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融合應用,利于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
2.2 教學實施
根據汽車機電維修工崗位工作任務和汽車故障診斷流程,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將工作過程融入符合教學規律、學生認知的教學過程,構建“1 驅 12 環”教學情境。 “1 驅”即任務驅動,“12 環”即學新知、引案例、驗癥狀、預診斷、收信息、找原因、定計劃、做診斷、析機理、排故障、評結果、拓視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貫穿始終,培養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在排故障環節引入企業勞模技師,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職業素養,實現學生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以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一個典型工作任務 “車道保持系統故障檢修”為例,在課前、課中、課后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12 環”教學流程。具體實施如下:
學新知。
學校網絡教學平臺溫習自適應巡航系統相關知識和電路圖基本識讀;在虛擬仿真軟件中練習汽車電氣系統檢修標準化操作流程。并推送車道保持系統的組成與工作原理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獨立自主溫習已學知識、預習新知識。通過后臺進行學情分析,并個性化推送學習資源。
引案例。
一輛吉利 ICON 車輛,行駛 400 多公里,客戶反映儀表出現車道保持故障指示燈、自適應巡航故障指示燈點亮,文字提醒“前方攝像頭功能受限”的故障現象。
教師播放案例視頻,學生帶著問題觀看案例視頻,思考回答問題,明確工作任務,并填寫《車道保持系統檢修》任務工單。
驗癥狀。
引導學生對實車進行車道保持系統故障的驗證,并做好記錄。經檢查:
儀表顯示:儀表亮,車道保持故障燈、自適應巡航指示燈常亮,并有“前方攝像頭功能受限”文字警告提示。
整車狀態:整車可掛擋、行駛及剎車。
預診斷。
安排學生實車進行預診斷:1)布置車輛防護三件套,車輛基本檢查。確認診斷接頭是完好的,并檢查線路/連接器外觀及連接情況完好。2)實車讀取故障碼,初步分析,小組討論,確定故障范圍。異常數據分析:
故障碼:“U023587”與 FRS 丟失通訊;“U023587”前雷達系統通訊丟失;“U120387”前攝像頭系統通信丟失; “U120387”與前攝像模塊通訊丟失。
收信息。
教師引導學生查閱維修手冊、電路圖,收集車道保持系統故障診斷相關知識:組成、原理、電路圖。并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發布《車道保持系統部件》隨堂測試題。
在前車窗內側的上方安裝一個攝像頭,用來識別車道線,形成清晰的圖像。將圖像傳到控制器中,通過一定算法,判斷出車輛是否在規定車道內。如果偏離車道(左右偏離),控制器會給出報警信號和糾偏指令,ESP 系統或電機輸出轉向助力,以保證車輛在道路內行駛。攝像頭成像(這是傳統技術)是基本要求,對圖像掃描后,形成數字信號,這是比較關鍵的技術,關鍵的是計算機芯片(處理器)的計算速度和存儲器容量大小。
車道保持系統基本結構分為:識別、分析、決策系統和控制執行系統。車道保持輔助系統屬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一種,它是在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S)的基礎上對轉向控制協調裝置進行控制。在換道前,必須打轉向燈。車輛速度低時,車道保持輔助系統不工作。如果是園區(碼頭)、企業物流車輛,再另外設置參數即可。
找原因。根據車道保持系統的工作原理,對電路圖進行分析。
查找電路圖,整理與故障相關的電路簡圖,對預診斷中確定的故障范圍進行查找。有可能的原因:線路問題、通訊問題、攝像頭模塊損壞。
定計劃。
根據電路和故障碼繪制故障樹,確定故障范圍。
故障可能出現在:供電、接地、通訊、車道保持模塊自身故障。車道保持系統故障檢修流程:檢測條件和安全事項、檢測工具、檢測標準值和檢測方法。確定是供電故障、接地故障、CAN 線故障還是模塊本身故障,從外部到內部、從簡到繁的原則進行檢測,排除法縮小故障范圍,然后根據故障樹繪制檢測流程圖。
做診斷。
播放企業導師標準示范操作視頻,提出要求:安全注意事項;操作規范;規定時間。引導學生借助仿真軟件完成車道保持故障診斷。并在實車上完成車道保持系統故障診斷。安排各小組拍攝操作視頻,關注學生實操的情況,出現問題比較多時,要叫停,了解原因,進行示范操作,并針對問題加以講解。
首先,排除外部連接故障,查看車道保持系統插接器,沒有松動、老化、損壞。
然后,對車道保持系統故障進行檢測:檢查車道保持系統供電線路(含保險絲),都正常;檢查車道保持系統搭鐵線路,電壓正常;用示波器,檢查車道保持通訊線路, CAN-H 和 CAN-L 兩波形呈方波,且電壓之和約為 5V,說明通訊正常。
析機理。
車道保持系統異常產生機理:車道保持系統保險絲斷路、供電線路斷路會導致模塊不通電,無法正常工作,無法與 ECU 進行通訊;車道保持系統搭鐵線斷路會導致模塊無法正常工作,與 ECU 無法進行通訊;車道保持系統通訊線路故障會使得無法接收信號,與 ECU 無法進行通訊;車道保持模塊損壞也會直接導致與 ECU 無法進行通訊。
排故障。
故障排除:更換新的車道保持模塊,并進行就車校準。具體方法如下:1)將校準設備自身調水平;2)將校準設備 FCS 校準板與車輛縱向垂直;3)調節車輛前軸中心與 FCS 校準板的距離;4)調節 FCS 校準板離地高度;5)進入 FCS 靜態校準界面,依據提示寫入信息,完成校準。
竣工檢查:檢查車輛狀態:確認故障是否排除,故障指示燈是否熄滅,車道保持功能是否能正常使用;車輛和場地 5 管理。
評結果。
學生完成互評、自評,教師和企業導師完成評價,并通過思維導圖軟件總結本次課程所學知識點。
拓視野。
借助平臺發布活頁式工作手冊《其他品牌汽車車道保持組成與原理》和故障案例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診斷其他品牌汽車車道保持通訊故障”、“如何診斷車道保持系統其他故障”。
2.3 對接考核標準,校企共確考核指標,優化職業行動過程評價
依據崗位標準,對標知識、能力、素質教學目標,校企共同確定 12 環節的教學過程能力評價要素。借助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和虛擬仿真軟件全過程捕捉學生學習數據,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學生學習評價效果圖,據此及時進行教學策略的調整,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綜合提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學校、企業、學生三元評價主體和知識、素質、能力三維度指標的評價方案,獲取全面的評價結果,立足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高度融合。三維評價體系如圖 5 所示。
本課程考核分為任務 考核 (80%)+終 結性考核(20%),通過線上(側重知識性內容)和線下(側重學生拆裝、檢修操作能力)混合完成考核,并最終匯總后形成小組和個人成績。任務考核評價如圖 6 所示。
3 總結
在汽車底盤檢修教學中,要優化課程內容,使之適應汽車檢測、維修崗位的能力要求和行業發展需求;教學融入企業真實案例庫、故障診斷工作流程,提高針對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將工作過程融入教學過程;同時在教學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吃苦、敢擔當,同時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獻的愛國主義情懷;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立足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高度融合,根據評價結果的分析,能夠實時調整教學策略。——論文作者:崔傳真 CUI Chuan-zhen
參考文獻
[1]崔傳真,何維,袁雪鵬,等.應用型大學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汽車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科技視界,2017(04):123.
[2]鄺柏超.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項目化教學探索 [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4):30.
[3]崔傳真,馬正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模式實踐初探——以“汽車電器設備構造與維修”為例[J].內燃機與配件, 2020(11):217-218.
[4]段少勇“雙高計劃”背景下《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課程標 . 準研究[J].內燃機與配件,2021(5):248-249.
[5]陳珍,許剛“互聯網 . +”背景下汽車底盤檢修課程教學改革思考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9):114-11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