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11所屬分類:電工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電力建設對于服務百姓生活、完善城市功能、推動經濟發展以及緩解能源危機等方面十分重要,電力建設刻不容緩。在電力建設發展中,很多輸電線路都建在山區、高山峽谷這些地方,這些地方所處區域的地質環境條件很復雜,比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容易受到地
摘要:電力建設對于服務百姓生活、完善城市功能、推動經濟發展以及緩解能源危機等方面十分重要,電力建設刻不容緩。在電力建設發展中,很多輸電線路都建在山區、高山峽谷這些地方,這些地方所處區域的地質環境條件很復雜,比較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容易受到地下水位變化、降水、河流侵蝕、融雪、地震、新構造運動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人類工程活動也會對地質環境產生影響,引發不同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山區,分布著各種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巖溶塌陷、采空塌陷。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山區輸電線路地質災害問題及防治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山區輸電線路;地質災害問題;防治措施
引言
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地質災害發生急劇且破壞力巨大,直接影響到山區線路及其周邊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山區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地質災害的重視,要提前對可能發生的山區地質災害進行預測和分析,繼而制定出相應的應急和治理方案,確保對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控制,以此來保證能源生產的順利進行,保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與進步。
1、加強電力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
1.1有利于電力行業的健康發展
電力行業是關乎一個國家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行業,電力工程是工程建設中的重中之重。在新的歷史時期,電力已經基本實現全行業應用,可以說在當前,電力網絡是國家能夠健康、平穩、順利運營的支柱之一。一旦電力工程出現問題,往往影響的不只是某一地區某一行業,而是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近年來,地質災害頻發,不僅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經濟財產安全,也給電力工程建設帶來了威脅。因此,在進行電力工程建設時,必須要對當地的地質情況進行勘察,評估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其等級,做出準確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災害性評估。
1.2有利于降低地質災害的威脅
在電力工程開始選址建設之前,必須對選址地點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要形成專業的技術報告。評估手段必須符合電力工程行業建設的相關標準,不得違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相關執行準則、規范或要求。危險性評估的結果是衡量該地是否適合建設電力工程的重要依據。評估結果不符合建設標準的,則堅決不允許電力工程建設施工。符合建設標準,地質條件允許進行施工的,也要做好地質災害防御工作。做好防災、抗災準備工作預案,在建筑施工和后續運營時,保持警惕,絕不放松,積極應對地質災害的潛在威脅,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性或偶然性的地質災害,不僅是為電力工程負責,更是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負責。在電力工程建設施工之前,做好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有利于避免或降低地質災害帶來的危害,提升防災、抗災的水平。
2、常見地質災害類型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不良地質作用或者人為活動引起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地質現象。常見地質災害包括以下幾種類型:崩塌:陡峻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滑坡:指斜坡上的巖土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雨水浸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軟弱面(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等因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地面塌陷: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發生陷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質現象。地面沉降:由于自然因素或人類活動引發的地下松散巖層固結壓縮并導致一定區域范圍內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質現象。
3、山區輸電線路地質災害問題的防治措施
3.1滑坡治理措施
(1)清除滑坡體。針對坡面長低于50 m、坡高低于15 m的小型土質邊坡而言,由于其缺少兩側擴張與持續向上的可能,所以實際挖方工作量并不大,并且在挖除以后就可以將滑坡地質災害永久清除,因此,在實際滑坡治理施工中,可以采用滑坡體清除的方式一次性治理滑坡地質災害。(2)錨固法。錨固法主要是將錨桿以及預應力錨索加以運用,從而對滑體進行加固的一種滑坡治理措施方式。該措施具有投入資金成本低、施工周期短、施工便利等優勢。其中,錨桿加固多在工程當中與其他防治措施配合使用,而預應力錨索則主要應用于巖質滑坡的治理活動當中。最后,預應力錨索防治措施則主要由外錨固段、自由段以及內錨固段組成,內錨固段又可以劃分為機械與粘結兩種形式,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將孔壁與錨索利用水泥漿粘為一體的粘結式,而外錨固段主要由鋼筋混凝土墊墩以及外錨頭夾具組成,其中QM或OVM外錨最為常見。(3)綜合治理。由于滑坡地質災害形成因素較為復雜,所以只靠單一方式通常無法徹底治理滑坡問題。應在對滑坡的規模、類型、附近的建筑分布、地質狀況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充分考量后選取多種治理方法,通過配合使用達到治理目的。常見的綜合治理模式為結合抗滑擋墻以及減重反壓、結合抗滑樁以及明洞、結合抗滑擋墻以及明洞、結合抗滑擋墻以及抗滑樁、結合抗滑擋墻以及錨桿或錨索、結合抗滑樁以及錨桿或錨索等。
3.2地面沉降監測措施
地面沉降在全國50多個城市都有出現,長三角地區、華北平原和汾謂盆地已經成為地面沉降的重災區。目前在我國針對地面沉降的監測,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①在地面沉降監測研究區建立水準監測網,并定期對水準測量點進行測量;②在地面沉降監測研究區構建地下水位監測網,對含水層地下水開采量(含回灌量)及地下水位進行長期觀測;③利用同一區域的兩張SAR圖像為基本處理數據的對地的Insar地面沉降監測;④設立沉降標、孔隙水壓力標和基巖標研究各土層和含水層的變形規律及地下水位動態變化規律;⑤采用常規試驗、高壓固結、三軸剪切等室內試驗或者抽水試驗、靜力觸探等野外試驗的方法。
3.3防治建議措施
在山區進行輸電線路選線時,應對各種地質災害進行仔細深入調查。如果遇到以上地質災害時,最好是采用跨、繞的方法進行避讓。一般來說,滑坡以土質滑坡為主,選線時應盡量避免將塔位選在坡度較陡且松散的崩坡積層厚度較大的斜坡上。對于崩塌而言,崩塌運動形式主要表現為以自由落體的形式墜落或順坡滾動,因此線路設計塔位應避讓地形陡峭的地段,塔位也應選在崩塌停積區外,不宜位于崩塌下方。當遇泥石流時,應采取一檔跨越,塔位不宜立于溝谷或洪積扇區域內。在巖溶地區,勘察時應注意巖溶發育規律,塔位應避開巖溶洞穴發育的地段。在礦區輸電線路勘察時,應盡可能的搜集礦床的分布及開采資料、礦區遠景資料。一旦發現采空塌陷區,應采取避讓方法,同時對其進行充分的地面變形調查和勘探以及詳細計算,以便合理評價建設場地適宜性。
相關期刊推薦:《科技創新與應用》(旬刊)創刊于2011年,是經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備案的學術期刊。刊發具有一定學術和應用價值的學術文獻和反映各學科、各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新工藝等方面的論述文章。歡迎廣大作者踴躍投稿!刊登內容:具有一定學術和應用價值的學術文獻和反映各學科、個領域的新成果、新工藝、新產品等方面的論述文章,為科技工作者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結束語
總而言之,做好地質災害問題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要以嚴格的評估數據為依托,以科學和發展的眼光指導電力工程建設,降低地質災害,對電力工程的輸電線路建設施工、平穩運作、順利發展都有積極的意義。——論文作者:白寶衡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