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15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其形式在不斷完善創新,使電視新聞質量日益提升。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場報道尚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突出的表現是過于簡單化。往往是記者出鏡+念稿式的解說+若干現場畫面,完全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和實效。如何摸索規律,確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其形式在不斷完善創新,使電視新聞質量日益提升。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現場報道尚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突出的表現是過于簡單化。往往是“記者出鏡+念稿式的解說+若干現場畫面”,完全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和實效。如何摸索規律,確保電視現場報道的質量。
一、與觀眾并入共行
“把觀眾帶入現場”是指出鏡記者與觀眾同行,讓觀眾和記者同步接觸事件現場,發現問題,知曉結果。例如:近年來在中央及省、市電視媒體中頻頻出現的《記者走基層》系列報道,就是出鏡記者與觀眾同行的最好體現。報道中,記者往往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走進需要報道的人物或事件當中。因為是在“與觀眾同行”,所以多從觀眾的視覺角度提出各種問題,展示觀眾最關心、最喜愛的現場鏡頭。有時,新聞中的一個長鏡頭會持續一兩分鐘時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記錄現場情景和語言,擴展電視采訪內涵
現場同期聲是當下電視新聞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一段運用得好的同期采訪可以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和權威性,能夠起到答疑解惑、承上啟下、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對同期采訪的把握和運用。筆者認為應該抓住以下兩個環節:
1.注意多運用對話、背景音等現場真實聲音
記者“一問一答”式的采訪固然簡潔明了,符合電視新聞“短平快”的需要,但終究缺少了“原汁原味”的現場感。因此,記者要翔實記錄,多用電視語言展示生動的新聞事實。
比如,2005年黑山縣爆發禽流感疫情時,筆者曾深入養殖戶家實地采訪部隊戰士執行家禽撲殺任務。當時,一位老農婦盡管心疼自家的幾百只雞,但還是主動拿出了茶壺給戰士們倒水。她邊倒水邊說:“這雞再心疼也得殺,不然人命關天呀。這些日子可苦了這些戰士了,大家都喝點水,別累著。”簡單的幾句話真實而生動,不僅道出了農戶支持政府工作的心聲,更體現了解放軍戰士的無畏奉獻精神。
2.現場采訪盡量“一氣呵成”
這里的“一氣呵成”就是要加強采訪的連續性,減少“拼接”式采訪。一次,筆者采訪大年初一一大早環衛工人抓緊清運鞭炮垃圾的新聞。在現場,環衛工人們穿著厚厚的大衣,頂著星光,用掃帚清潔街路。隨著記者的提問,環衛工人邊干活邊回答,兩人的對話聲與掃地聲、工人的喘息聲、鐵鍬和垃圾車的碰撞聲完整地交織在一起,真實展現出環衛工人的艱辛。“運動中采訪+大量現場同期聲”,使這篇新聞報道顯得更加生動、感人。
三、善于捕捉最能揭示主題的典型事實
事實是新聞的基礎,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說服力和啟示作用。現場報道中會面臨許多事實,有一般事實也有典型事實。而典型事實最能揭示新聞主題,同時也是一條新聞區別其他新聞的個性所在。而善于捕捉現場的典型事實,是對記者做好本職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對其工作能力的考驗。會議新聞是觀眾既喜歡又心煩的報道。喜歡的是,人們希望從會議當中能夠得到新知;心煩的是,會議報道中程序化的東西太多。同樣是會議新聞,工業會、農業會、經濟會、文化會等等,從表面看無非就是臺上講、臺下聽。但就是在這“一講一聽”的過程中,需要記者尋找最能揭示會議主題的典型事實。會議需要傳遞給人們的,或者人們想從會議當中得到的信息便蘊含在這些典型事實當中。抓住這些事實,就會使原本冗長的會議報道縮短,會使原本枯燥的會議新聞變得受人關注,讓人喜聞樂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