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0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縱觀中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原生態保護較好、生命力頑強、傳承發揚得較好、群眾參與性較強等特點。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西區醉龍舞、南朗崖口飄色已經進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鶴舞、白
摘 要:縱觀中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原生態保護較好、生命力頑強、傳承發揚得較好、群眾參與性較強等特點。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西區醉龍舞、南朗崖口飄色已經進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鶴舞、白口蓮山歌、黃圃飄色、黃圃麟麟舞等進人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有一批項目人選了市級保護名錄。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7月6日-7月17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團委組織組成的“踐行青春,傳承文化”實踐隊開展了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此期間,團隊就“民間藝術現狀”、“村民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情況進行了實地采訪、調研。通過本次實踐活動,本人中山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產生了幾點思考。
一、中山主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
中山整理和挖掘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的類型有以下三種(雖然各種類型之間的界限很難精確界定)。
(一)民間民俗
宗教儀式、傳統經濟、生活方式、民間傳說等等,只要能夠在它們所屬的社區文化或者經濟生活中保持生命力,這些表達方式就能夠保存它們的價值。比如:中山崖口飄色、小欖菊花會、沙溪四月八浴佛節。我國有眾多的民俗活動,很大部分是起源于對神靈或祖先的祭祀及紀念活動。被列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崖口飄色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南朗鎮崖口村地處珠江出海口旁,南朗崖口飄色是流行于當地各村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源于唐代“耍菩薩”祭祀民俗,后稱為“出會景”、“泉色”、“飄色”等,于每年農歷五月初六“龍王誕”舉行。據清同治七年出版的《香山縣志》載:“每遇神誕日,張燈歌唱,日打醛,盛飾儀從,異神過市,曰出游,為魚、龍、獅、象,鳴征疊鼓,盛飾童男女為故事,日出會景。”這些文字,描繪的是當年崖口飄色的盛況。崖口村在舉行飄色出巡時,還伴有舞龍、舞獅、舞麒麟等民間舞蹈穿插進行。崖口村舞的是板龍,50多米長的龍身,全部用一塊塊的木板做成,舞起來卻非常生動,令人贊嘆不已。由于內容豐富,每逢農歷五月初六飄色出巡,崖口村像過節一樣,洋滋著一種喜慶祥和的氣氛。
(二)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傳統戲曲和傳統體育
沙溪醉龍舞、中山咸水歌、白口蓮山歌、隆都鶴舞、黃埔麒麟舞。舞醉龍是古代中山民間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于每年的農歷四月初/、浴佛節祭祀后舉行巡游活動。早期舞醉龍沒有音樂伴奏,只有吶喊聲,后隨舞獅鼓點,以“三星鼓點”為主。舞蹈內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請龍、三拜九叩、喝酒、席間舞龍、灌酒、巡游。原舞醉龍者是在拜祀過程中隨意舞龍頭、龍尾,稱為轉龍,后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舞蹈中,舞龍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埋者則又強灌,務必使舞龍者醉之。醉龍舞由自發的即興跳神舞蹈,發展到道具舞蹈醉龍舞,深受鄉民的歡迎,成為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流傳于廣東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網地帶。咸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咸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
(三)傳統手工技藝
沙溪涼茶傳統工藝、大涌紅木雕刻工藝、黃圃臘味制作工藝、咀香園杏仁餅制作工藝等等都是中山富有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杏仁餅誕生于清光緒二十九年的香山縣城石岐,由興寧里一清官后裔詩禮傳家一一蕭家的女傭播雁湘在蕭友柏侍妾林大姑指導下而創制。杏仁餅選用綠豆粉用木制餅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餅樣,并加人特制豬肉做夾心,經過一系列傳統烘焙工藝制成,人口甘甜松化,令人齒頰留香。
二、中山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的具體辦法
(一)以實物的方式記錄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民俗展示區中,展出大量珠江三角洲的傳統民俗。如:蠟制的傳統年節食品、婚嫁祝壽的場景、民間的木雕、刺繡等。它們是古代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化遺產保存最為有效、也最為直觀的手段之一。與多媒體記錄方式相比,它具有更多的客觀性、真實性和不可替代性。以實物記錄民俗類文化遺產的另一個長處是便于以后的展示,而展示又是文化遺產體現其最大價值的主要手段。這種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實物化”的保護,可能會成為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模式。
(二)以多媒體方式等高科技手段記錄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的電腦觸摸屏里可以聽到孫中山先生去世前一年的原聲演講錄音。在本館曾經展出展覽的文字、圖片或者聲音,都可以在本館網站上找到。通過記錄和錄音,把無形文化遺產轉化成有形遺產以作為歷史和文化見證。
(三)以口述史學的方式記錄和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口述史學的方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可以使我們知道一種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表演方式,同時還可以使我們通過深人細致調查,深刻地了解到作為一名普通百姓的生活實情,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中上市的孫中山研究所通過出版物等方式記載大量有關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資料和有關民俗風情的訪談記錄。
三、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它是相對于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并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中國作為人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較多的國家,也不斷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繼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2011年2月25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意味著中國對“非遺”的保護提至法律層面。
廣東省中山市是一個有著八百多年歷史的城市,這里有許多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中山民俗文化和傳統手工技藝,對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對于中山市有著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中山市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竟爭力
當今時代,城市間的競爭,不僅是經濟的角逐,也是文化的較量。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區,對中山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提煉城市的文化價值觀,使之成為城市的生命力、創造力、競爭力的源泉。
(二)有利于推動中山市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單純依賴土地和廉價勞動力的大量投人,更需要依靠市民思想素質、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這歸根結底取決于城市文化的浸潤和熏陶,只有以文化為切人點和突破口,打造城市的精神圖騰,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傳承、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
(三)有利于打造成中山市的城市名片
“只有本土文化是最難被復制和移植的,它們是城市之魂。”有人這樣說。的確,“非遺”作為城市的無形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城市發展的戰略資源。把具有中山市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我們的“城市名片”,使之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成為城市最具體、最直接、最現實的文化品牌,可以彰顯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市民自豪感,優化城市投資環境,提高城市競爭力,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有力的助推作用。
結束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作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應努力推進這項全民的事業,為在全球化浪潮中維護自身的文化命脈,并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民族特性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2004)論文集》,王文章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
[2]《守望民間》馮軟才等主編(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3]《香山縣志》清同治版卷五之“風俗”。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