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7-0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贛南師范大學精心打造的原創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生動演繹蘇區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其中的第四篇章音詩畫《八子參軍》,在敘述視角、舞美道具、客家音樂元素等方面有很多獨特之處,彰顯出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
摘要:贛南師范大學精心打造的原創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生動演繹蘇區精神,弘揚紅色文化。其中的第四篇章音詩畫《八子參軍》,在敘述視角、舞美道具、客家音樂元素等方面有很多獨特之處,彰顯出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獨特的藝術貢獻與美學價值,對于我們結合地方特色,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精神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八子參軍》 音詩畫 《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 蘇區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時常參觀革命基地,號召大家永懷革命先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弘揚革命文化傳統,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文化精神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要義和重要途徑。在贛南這片紅土地上,如何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弘揚紅色文化傳統就成了文藝創作的重中之重。贛南師范大學精心打造的原創大型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正是這樣一部生動演繹蘇區精神,弘揚紅色文化的優秀作品。而其中第四篇章音詩畫《八子參軍》讓我們尤為印象深刻。作為一種融合了音樂、詩歌、畫面于一體的藝術形式,音詩畫《八子參軍》這一篇章雖然只有十分鐘,卻在敘述視角、舞美道具、客家音樂元素等方面有很多獨特之處,彰顯出音樂舞蹈史詩《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獨特的藝術貢獻與美學價值,對于我們結合地方特色,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精神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精心選材,壯麗史詩
音詩畫《八子參軍》取材于贛南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期,瑞金下肖七堡鄉農民楊顯榮一家八兄弟爭當紅軍,并且在反圍剿戰場全部壯烈犧牲的真實故事。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贛南蘇區時期波瀾壯闊而又艱苦慘烈的革命斗爭,展示了蘇區人民崇高的奉獻精神。楊榮顯是瑞金沙洲壩的一位普通村民,家有八個兒子。楊家世代遭受地主剝削,生活過得十分艱難,紅軍來到后,家中分到了田地,才過上了好日子。也因此,楊榮顯對紅軍始終懷有感激。1931年,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在葉坪成立的第二天,楊榮顯就帶著大兒子、二兒子前去報名參軍了。但不幸的是不到三個月,兩個兒子便犧牲在了戰場上。噩耗傳到家中,楊榮顯老人一句話也沒說,看到兒媳懷中的孫兒他心如刀割。1932年,為了扼殺新生的紅色政權,國民黨對中央蘇區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在前方戰事吃緊、后方兵員短缺的情況下,蘇維埃政府發出了“擴紅支前”的號召,已經失去了兩個兒子的楊榮顯老人再次把剩下的六個兒子都送去參軍了,此去征程漫漫。蘇區軍民經過艱苦作戰粉碎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圍剿”,楊家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也都先后犧牲在了戰場上。此時,部隊已下了決心要幫他找到老七、老八,把哥倆送回老人身邊。可楊榮顯怎么也不答應。最后,經過幾番周折,終于在廣昌戰役的戰場上,找到了老七、老八。聽說了家中的事,哥倆說“等打完廣昌這一仗再回去”。可就是這一仗,兄弟倆再也沒能回家。聽到老七、老八犧牲的消息,楊榮顯老人再也忍不住悲傷,他捧著兒子的遺物,踉踉蹌蹌朝著村頭兒子當年參軍離家的方向走去,他哭著說:“兒呀,原諒你們的爹吧!爹也沒有想到你們一個都回不來了呀!老三,你參軍走的那天是你新婚的頭一天,可憐你媳婦天天在村口等啊、盼啊,可你怎么也不回來呀!”楊榮顯一家八子參軍、前仆后繼、壯烈犧牲的事跡是瑞金人民傾盡所有、支援革命戰爭的一個縮影。蘇區時期,只有24萬人口的瑞金,參加紅軍的就有4.9萬余人,幾乎所有的青壯年,甚至十四五歲的孩子都加入了革命隊伍,有名有姓的烈士達17166人,還有更多的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音詩畫選取這個真實事件,運用父子情為主要線索,真實地展現蘇區人民崇高的奉獻精神和濃厚的愛國情懷。
二、匠心獨運,道具傳情
道具,是人表演使用的工具,但根本上是人的對象化。因此,在表演中道具的使用情況,決定著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音詩畫的演繹中,楊老漢家門口亮著的八盞昏黃的燈光惹人注目。燈光在漆黑的夜空中照亮歸來的路,可是始終無人返還,只剩下昏黃的燈光與楊老漢孤獨的身影相伴。在舞臺上的另一側,犧牲的兒子們一個個出現。每出現一個人,家門口的那八個燈籠便會隨著人的離去一個個由昏黃轉為白色,直至全部變白。正如老話所說“人死如燈滅”,燈在這里象征著楊老漢兒子們的生命。但是,這里并沒有用燈滅來暗示他們的犧牲,而是變成了白色的燈。因為燈滅了,代表著一種虛無,代表著一切物質屬性的顏色都消失,連余燼都不剩。而白色卻不僅代表著生命的逝去,更代表著一種哀痛,寄托著一種哀思。燈籠在情節的發展中,意喻著“生命”,被融入了人的對象化元素,實現了承載精神的轉化。
而在老八去參軍時,鄉親們將一個點亮的紅燈籠依次傳遞。此時,燈籠不再是照亮歸路的昏黃色,亦不是代表噩耗悼念的慘白色,而是一種鮮紅色,這種紅是烈士們用自己的鮮血染紅的,它承載著戰士們為了革命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同時,它還代表著一種新生,一個烈士倒下了,但是還有千千萬萬的戰士們站起來。紅色的燈籠在鄉親們間傳遞,這種精神也將在廣袤的紅土地上傳播開來。而燈籠實際上是由燭點亮而來。燭在早期便具有光和火的原型意義,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燭,庭燎,火燭也”,燭作為發光發熱體,燃燒自己同時又溫暖照亮他人,它是光的凝聚,又是火的再生。這種凝聚象征著千萬革命戰士為了同一個理想而奮斗,再生象征著祖國的無限希望。在音詩畫的末尾,更多的紅軍戰士們站起來了,面對犧牲,贛南蘇區人民沒有退縮,他們在用更積極的行動支援紅軍、參加紅軍,為革命事業不懈奮斗。
在音詩畫《八子參軍》中,血衣的那一幕讓人不禁潸然淚下。楊老漢的第七個兒子楊滿頭,他瞞著父親參加了廣昌保衛戰,但不幸被敵人圍住,在生命的最后,他咬破手指在衣襟上寫下血書“死到陰間不反水,保佑共產黨萬萬年”。他完成了他的最后使命,在他倒下的瞬間他喊著“我想回家”。這一聲吶喊觸人心扉。楊滿頭一筆一畫的書寫在大幕上緩慢出現,讓人不禁隨之屏息,為之震撼。“死到陰間不反水,保佑共產黨萬萬年”,短短兩句話,不僅在表明自己的決心,更是在表白共產黨,表達對共產黨偉大事業的希望與祝福。通過楊老七的血衣,展現出的是千千萬萬個為共產黨無私貢獻的紅軍戰士,他們那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熱愛人民的赤子之心、奮斗不息的奉獻精神、舍生取義的崇高品質都深深地震撼著我們、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
三、深情謳歌,融合特色
作為音樂舞蹈史詩,音樂是最重要的組成元素之一,同時也是展現贛南地方特色的主要形式。在音詩畫《八子參軍》中,楊老漢和鄉親們抱著疊得整整齊齊的紅軍服一起呼喊犧牲的親人回家,這一幕讓人動容。而這一行為正是客家特有的民俗:喊魂。喊魂由來已久,在古籍中早有一些相關記載,如《楚辭·招魂》中“魂兮歸來!入修門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齊縷,鄭綿絡些。招具該備,永嘯呼些。魂兮歸來!反故居些”。喊魂又被稱為喊驚或出驚,贛南客家人認為當人魂魄受到驚嚇時,需要通過喊驚,來將靈魂喚回體內。而在客家地區方志中,對此現象也多有記載,比如南康橫市客家山歌《收魂調》中唱道:“高山崠腦收你魂,收你魂來早回還。坎頭崩角你要轉,門角門壁你要回。天晴呀來送草帽,落雨呀來送雨傘。你要轉來需要你,銅錢落水就解冤仇。你要轉來,你要轉呵。”客家人通過喊魂將迷失在外的魂魄召喚回來,重新回到家人身邊,一句句的呼喊聲承載著對親人無盡的愛。楊老漢想通過喊魂這一方式,將兒子們的魂魄呼喚回家。對于已經逝去的兒子們,絕望的楊老漢只能寄希望于此,讓兒子們和自己團聚。在他那撕心裂肺的呼喊中,兒子們一一出現在舞臺上,表達了對老父親無盡的牽掛與思念。但是這一切,楊老漢卻看不到了……那一聲聲的喊魂,不僅是贛南客家文化中特有的民俗特色,更是一個絕望的老父親與兒子們之間的血肉聯系。八個兒子都犧牲了,等于把他的命都要葬送了。但是他沒有怨天尤人,只希望兒子們能魂歸故里,不要一個人在外孤單單地游蕩。因為,在家國面前,他選擇的是國。在這一刻,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與生命的悲壯融合在一起。喊魂,不僅凸顯了贛南本土特色,而且賦予了贛南本土文化新的內涵,彰顯了生命的偉大,綻放了大舍大愛、無私忘我的人性光輝。
四、創新內容,傳承超越
贛南采茶歌舞劇院也創排了大型贛南采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同樣都是《八子參軍》,兩部劇作呈現給我們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同名采茶戲《八子參軍》時長有兩個小時,有足夠的時間把故事情節層層鋪敘,層層遞進,逐漸形成一個越來越激烈緊張的氛圍。而音畫詩只有十分鐘,這對節奏的把控要求更高。音詩畫作為《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整場劇的高潮,情感沖突在這一瞬間爆發,在一刻時間里以一種極度悲壯的方式呈現出來,戰爭的殘酷、慘烈的犧牲、紅軍的偉大、父愛的深沉,生命的悲壯與革命的崇高在這一刻融合在一起。
采茶歌舞劇《八子參軍》把楊顯榮這個角色改為楊大媽,但是音畫詩中采用楊老漢為敘述視角,不僅契合真事,符合音樂舞蹈史詩忠于史實的特點,并且在于情感的敘事上更進一步,將楊老漢無私的父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面對喪子之痛,楊老漢喊著“孩子啊,回家吧”,所有深沉的情感都凝聚在這一句“回家”中。楊老漢作為一名普通的贛南農民,內斂、克制,不善于表達,但往往這種克制的情感更讓人動容。這聲“回家”不僅寄托著楊老漢對孩子們的思念,而且蘊含著楊老漢對孩子們革命行為的支持。對于兒子們的犧牲,他并沒有怨天尤人,僅僅是想讓魂散戰場的兒子們回家。他不是不心疼兒子,但是為了國家,為了革命,他只能舍小家顧大家,因為只有革命成功才能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才會有美好的明天。因此,這種復雜的情緒讓他默默地支持自己剩下的唯一的兒子加入紅軍隊伍。他默默給兒子戴上參加紅軍的“紅綢花”,目送他踏上這條用鮮血鑄成的革命之路,也許他不會回來了,但作為一個父親,楊老漢以他的兒子為傲,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幕更加凸顯出父愛的偉大,這種內斂的父愛更讓人心疼、震撼。
音詩畫《八子參軍》采用同時空場景分割的方式展開劇情,用特殊的舞臺設計來增加劇情的表現力。只有舞臺中央的一束光,其余都是暗色,在光影之中出現依次出現楊老漢的兒子們,他們是在講述犧牲的過程,亦是在告別;而在舞臺另一側的楊老漢也在呼喚著兒子們,仿佛在回應著兒子們的告別。這一刻,兩個時空仿佛在進行對話。但是,在這虛實雙時空的交互中,楊老漢其實知道兒子們已經犧牲了,這些對話是他夢中之景、想象之言。這種對話更讓人絕望。虛實雙時空敘述手法既流暢地推進了劇情,使戰爭的殘酷得到了極大的渲染,同時又表現了贛南人民為了祖國的未來無畏犧牲、不懈奮斗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生命的價值和精神的崇高得以彰顯。
音詩畫《八子參軍》震撼人心,感人至深。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贛南是一片浸染鮮血與革命榮光的紅土地。在創建與保衛中央蘇區的過程中,無數革命先烈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楊老漢一家八子參軍的壯舉,只是贛南蘇區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戰爭的一個縮影。在這片紅土地上,還有著無數的“楊老漢一家”。正是無數先烈用生命和鮮血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基石。習近平同志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人民共和國從這里走來》中的這出蕩氣回腸的音詩畫,積極開發贛南蘇區紅色資源并吸收贛南地方特色,將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根植于中,讓我們重溫紅色歷史,感恩革命先烈們的無私奉獻,也更加珍惜現有的美好生活。同時,這部融合革命文化、客家文化和民族文化于一體的巨作,堅持思想性、政治性、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為江西文化走出去貢獻了一分力量。我們期待能有更多更好的紅色文化精品,將紅色文化與地方資源、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用一系列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使我們的紅色基因活起來、傳下去……——論文作者:萬詩雨 吳中勝
相關期刊推薦:《名作欣賞》期刊創辦于1980年,雜志是由名作欣賞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全國唯一的以鑒賞中外古今文學名著為內容的大型期刊,是鑒賞中外古今優秀文學作品的名牌期刊。設有:經典重讀、精神肖像、廣西細讀、作品研究、語文講堂、青年在場、百家茶座、編讀互動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