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9-28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觀照現實、影射現實,將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搬上熒幕,這是現實主義電影或者說是電影藝術特有的功能。本文基于現實主義電影作品,從情感認同、身份認同以及文化認同三個方面分析主流觀眾對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認同機制的探究。 關鍵詞:現
摘要: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觀照現實、影射現實,將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搬上熒幕,這是現實主義電影或者說是電影藝術特有的功能。本文基于現實主義電影作品,從情感認同、身份認同以及文化認同三個方面分析主流觀眾對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認同機制的探究。
關鍵詞:現實主義;情感認同;身份認同;文化認同
現實主義有其獨特的創作價值和審美價值,無論是西方視域下的現實主義,還是東方語境下的現實主義,它既是一種創作方法也是一種藝術思潮,對于大眾來說,是對現實生活的影射,是對人性的反思,也是對個體人生經歷的再思考。文學、美術、戲劇等傳統文藝從古典到現代的發展演進來看,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一直貫穿在不同藝術門類的創作實踐中。對于當下而言,電影作為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影像來傳達歷史與現實的社會狀態,而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功能也是承載著對社會生活的映照,為觀眾提供一個更加理性且直觀的現實圖景,從中能夠產生共鳴,引起觀眾對影片文本內容的情感認同、身份認同以及文化認同。
一、情感認同
現實主義電影給觀眾的直接感受就是對影片的情感認同,觀眾在欣賞影片時會觸動觀眾的情感中樞,使觀眾與電影之間產生一種情感共鳴,這種情感認同有時是感人的,有時是反思和體諒的。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例,這部影片中七段故事組成的一部具有家國意識的新主流電影,是對每個個體回顧重大歷史時刻和社會變遷的記載,片中所展現的開國大典的前夜、舉辦奧運會、神舟飛船成功著陸等事件,通過歷史時刻讓觀眾深受情感認同,人們能夠在祖國繁榮昌盛的背景下歡呼雀躍。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影寄予情感期待和情感寄托[1],主流電影為大眾搭建遮風避雨的集體想象,使觀眾在精致和封閉的故事體驗中獲得一種榮譽感、使命感和尊嚴感。[2]
二、身份認同
當下的電影,在人物層面來說給觀眾最大的沖擊就是情感認同。作為影片的人物,導演對人物的塑造可以說時刻在牽動觀眾的注意力,使之移情。在無形之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表達方式完成了觀眾對影片人物的身份認同。《中國機長》《無問西東》以其正能量的人物塑造,巧妙地展現了歷史與現代兩個方位的人物對給現實生活注入的生命氣息,達成了觀眾對角色的身份認同。《中國機長》中的劉長健在飛機出現事故后,堅守到最后一刻,讓飛機平穩著陸,保證了所有人的生命安全。這位機長憑借自身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更重要的是這個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人格素質,在他的身上充分地展現出來,一位平白無奇的機長憑借一己之力帶動了其他機組人員展開救援,最終度過了這場災難。
相關知識推薦:電影文學類論文格式有什么要求呢
《無問西東》的故事敘事從現代視角出發,追溯歷史時期的不同階段,在每段故事中都有一位主人公,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有著個體的使命。即使歷史條件不同,社會背景不同,但片中這些人物身上為了崇高理想,家國意識愈發強烈,這正是那個年代的縮影,對于當下環境來說,人物雖然變了,年華隨之老去,但每個人都要在各自的人生際遇中保持清醒的認知,在迷茫中尋求希望,迎接挑戰。總而觀之,這兩部作品在人物的身上都能洞察到一代代青年人那種自立和自強的精神,也表現了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領,讓觀眾在人物的身上產生強烈的身份認同。
三、文化認同
追根溯源,文化認同在某種程度來說是對我們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也是對外來文化的觀察與理性吸收。對于當下而言,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既有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體認,也是對當下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共同體語境下,對世界文化的有益借鑒和吸入。這一批現實主義對電影充分尊重了當下的主流市場與主流觀眾,讓人們在電影屏幕前對本土與外來文化的正確解讀,契合了主流觀眾的審美訴求和審美意趣。《流浪地球》充分印證了這一點,本影片中通過三代人的家庭故事作為主線,通過三代人等等視角見證了人類家園在窮途末路中奔向的新征程。劉培強和兒子劉啟的父子矛盾,在最后一刻終于達成和解,這種動人的父子情恰恰是生活中某些家庭的原型。而在千鈞一發之際,劉培強的家人從單獨的個體轉向為世界在千鈞一發之際的集體救贖之中。這其中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的無私奉獻、舍身取義,為大家不惜犧牲自我的偉大。與此同時,也有其當下的責任意識,當前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同心同源,在地球受難之際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團結意識。可以說,這部影片溝通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下世界文化的共振點,是世界人民熱愛生活、關注現實社會的集體呼聲,表現了這部影片的崇高之感。
近年來,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比過去的影片更注重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傳達與表述更為深刻,現實主義電影對社會存在的一切進行了再次思考和追問。關注現實變遷、關注現實中個體命運、關注青少年、女性、少數群體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用電影“肩住黑暗的閘門”。[3]可以說,現實主義電影是對當下的催化劑,給當下的人們在屏幕前帶來生活的曙光。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生活中,電影需要現實主義的元素和創作路數,讓大眾通過現實主義電影持續關注現實,照亮現實,思考現實。——論文作者:崔宏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