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16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精而不糙、細而不膩的宜興紫砂技藝起源于宋,盛于明清,流傳至今。明代中葉以后,逐漸形成了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于一體的紫砂技藝。宜興紫砂技藝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極具代表性的陶瓷藝術瑰寶,它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博
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精而不糙、細而不膩的宜興紫砂技藝起源于宋,盛于明清,流傳至今。明代中葉以后,逐漸形成了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于一體的紫砂技藝。宜興紫砂技藝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極具代表性的陶瓷藝術瑰寶,它所蘊含的文化藝術博大精深,而且有著海納百川的雅量,吸蘊著多種文化元素,使之成為不拘一格、瀟灑自如、精妙無比的壺藝作品,具有獵獵招展的氣勢和動人心魄的魅力,并于2006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清代林園制、赧翁銘的以仿秤砣形為壺體、耳形執把的“秦權壺”(見圖1)問世以來,半橢球體(含六方半橢柱體)、有的還加以銘刻的耳形執把的“秦權壺”流傳至今,使秦漢風韻充滿了歲月滌蕩的厚重感而流芳百世。出于對勤勞、勇敢、文明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淵博的熱誠和對紫砂技藝的偏愛執著,在經歷了多年對秦權文物的認真考證后,近期精心設計創作了以秤砣和秤桿并舉的“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使“秦權”更顯得不怒自威,穩守金湯,獨具王者風范,意境盎然。現從溯源、形意、聯想三方面細述如下。
1溯源涌滾滾
“權”是古代文化邁向文明和進步的象征,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所謂“秦權”,即俗稱為秤砣、秤錘、秤權,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銅、鐵、陶、瓷、石的秤砣和后世的砝碼。
早在1973年至1981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陜西NDF71官遺址周圍出土5件“秦權”,即戰國時期秦始皇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的標準衡器。這些“秦權”均系銅鑄的空心半球體折肩小鈕瓜棱式,重量約250克,其上刻有38歲的秦始皇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天下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了天下,百姓安寧,定立了皇帝稱號,于是下詔書于丞相隗狀、王綰,統一全國不一致的度量衡。在秦二世稱帝后,也在其上加刻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元年,制詔丞相斯,去疾,法度量,盡始皇帝為之,皆有刻辭焉。今襲號,而刻辭不稱始皇,其于久元也,如后嗣為之者,和不稱成功盛德,刻此詔,故刻左,使勿疑。”其意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詔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說,統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制,后嗣只是繼續實行,不敢自稱有功德。現在把這個詔書刻左邊,使不致有疑惑。這二道詔書清楚地記載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統一度量衡制約的經過和決心,并以法律的形式嚴加規定為“秦權”。除了秦陵出土的秦權外,考古工作者還在陜西咸陽、西安、寶雞及甘肅、山東等地發掘出了“秦權”,上面均帶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有的還加刻了秦二世元年的詔書,進而證明了秦代確實向全國推行了統一有度量衡制——“秦權”。
衡器,也就是今天使用的秤,秦代的衡器是以戰國時期秦國的衡制為標準制定的。其衡制為:1石=4鈞=120斤,1斤=16兩,1兩=4錙=24銖。秦權的重量有4鈞(120斤)、1鈞(30斤)、20斤、16斤、9斤、8斤、5斤、1斤的權,進位系列大多適應石,鈞、斤制,秦陵出土的為1斤重權。秦始皇兼并天下、統一中國后,詔書統一度量衡器,“秤權”就是其中之一。
2形意互融融
任何藝術都存在著形與意的關系,這是一切藝術作品的靈魂。《說文解字》作如此解釋:“形,象形也,從彡開聲。”“意也,從心,察言而知意也,從心從音。”顯然,“形為骨,意為魂”也是紫砂藝術創作的關鍵,二者相輔相存,缺一不可。若處理不好這一點,即使構思再新穎、功力再深厚也無濟于事。
“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以秤砣、秤桿的形體為創意,選用優質的紫砂清水泥制作,色澤純正,紅中透紫,質地細膩,肌理柔和,光潤如玉;壺身為12瓣形的縱向半橢球體,以示一年12個月,年輪常轉,延續不斷;壺鈕為壺體秤砣的縮小版,表明衡制分為石、鈞、斤制等大小重量等級,也寓意官場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中有小,小中見大”的辯證哲理;壺嘴塑以秦漢時期的龍首,龍眼目光炯炯,呈上揚傲視群雄之態勢,寓意華夏龍的子孫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壺把為精巧的硬提梁把,型似篆書的“人”字形,酷似一精準的稱桿,意喻扛江山、稱民意,以權衡世間誠信之義為宗旨;提梁與壺肩連接處的柱礎均塑成威風凜凜的王者臉譜,影射著秦始皇和秦二世兩帝欽定的詔書,代表著法定秤權,意喻著統一量衡、大權在握、剛正不阿、公正廉明,呈現出一統江山、權衡天下的王者風范。
縱觀“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整體素面朝天、端莊墩厚、骨肉亭勻、雋永耐看,優美的線條弧線曲度變換自如,雖沒有刻銘,也沒有繁縟的雕飾,卻直觀地傳遞著藝術美感。“境生于象外”,光影美輪美奐。“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將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寓意十分豐滿,給世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3聯想競翩翩
“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的主題形式是秤,傳統的秤是由秤桿、秤砣、秤鈕、秤鉤、秤盤等部件組成,在秤桿上準確刻有小星,叫定盤星,也叫準星,在重量以十六進位的斤制的桿秤上,十六錢等于一兩,十六兩等于一斤。古代圣人旨定的十六進位制則為十六顆準星,一、二、三、四、五、六、七,這七顆星表示北斗七星,告誡人們在用秤的時候心中要有方向,不可貪財迷錢,要分辨是非。接著的一、二、三、四、五、六,這六顆星表示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位,它告誡人們在用秤的時候要心居正中,切忌偏斜。而最后的三顆星分別是福、祿、壽,當你在給別人稱東西的時候,你要是虧一兩就是折壽,虧二兩就是少祿,你要是虧三兩那就是損福。如果你給人家多稱了幾兩,那就是給自已添壽、加祿、增福。總而言之,這桿秤不僅僅是在稱東西,還在稱自已的良心,稱自己的道德品行。
當今市場上傳統的秤砣、秤桿早已被磅秤、臺秤、彈簧秤、電子秤等所取代,這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然而,秤砣、秤桿的定盤心即準星則依然存在,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心窩里,不僅僅是在購置物品、買賣交易中,在為人處事、社會交際等各個方面,每個人的心中都要有桿秤,都要有顆定盤星、準星,取信于民,得信于百姓。不管你是高官富豪還是平民百姓,切不可志高氣揚、目中無人、損人利己,更不能低頭哈腰、卑躬屈膝、喪國敗族,而是要肝膽相照、一生正氣、平等待人,始終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銘記在心,每當我們提起這款“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的時候,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勵精圖治。
相關論文推薦閱讀:茶禪一味 以清吾心——“十八羅漢組壺”創作談
宜興紫砂文化與佛教文化有著極深的淵源關系,佛教自東漢由印度傳入我國,其思想與文化對我國的哲學、文學藝術及民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深入人心。 產生這種深遠影響的主要原因是佛教文化中的修身養性主旨, 可使人們去煩滌憂,從而得到心靈上的凈化和安樂。 而茶文化、 壺文化同樣具備這一功能, 故歷代文人都有 “茶禪一味”之說。
4結語
世界著名雕刻家羅丹說得好:“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并強調指出要“用自已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權衡天下秦權提梁壺”突破了傳統執壺款式,以嶄新的提梁新款式展現了秦代始皇和二世兩帝權衡天下的膽略和恒心,給人以一種賞心悅目的全新感慨和享受。在2005年中國陶都(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暨陶藝展的開幕式上,時任國際陶藝學會主席的托尼?弗來克斯語重心長地說:“我到過幾十個國家的陶瓷城,這里得天獨厚的紫砂土是世界上唯一的,這里的紫砂工藝是獨一無二的,這里的制壺文化是古今相承的,這里的制壺規模是無可比擬的,這里的影響是舉世聞名的。”并明確指出:“世界制壺中心在宜興”,真是讓人欣慰。讓我們從品嘗“紫砂文化”到“文化紫砂”的質的飛躍中細細品味宜興紫砂技藝的藝術魅力,靜靜祝愿宜興紫砂技藝的夢想成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