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1-1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遼寧是多民族省份,遼寧民族刺繡正是遼寧各民族勞動人民所傳承的珍貴手藝的融合交流。遼寧民族刺繡以漢族及滿族民間刺繡為主,兼有蒙古族、錫伯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刺繡。由于各民族長期的雜居交流,刺繡藝術也不斷交匯融合,既有差異又有相同之處。
摘 要:遼寧是多民族省份,遼寧民族刺繡正是遼寧各民族勞動人民所傳承的珍貴手藝的融合交流。遼寧民族刺繡以漢族及滿族民間刺繡為主,兼有蒙古族、錫伯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刺繡。由于各民族長期的雜居交流,刺繡藝術也不斷交匯融合,既有差異又有相同之處。
關鍵詞:民族刺繡;文化藝術特征
1 多民族融合的遼寧民族刺繡
遼寧民族刺繡是一種產生于各族民間的生活藝術,其最大的生命力是在民間,質樸純真。刺繡曾被稱女紅,屬 “婦功”,是婦女的“四德”之一。因此刺繡在民間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技藝也在不斷精進。
遼寧民族刺繡著重于“技藝創造”與傳承,不同工具與材質的掌握、選擇、組合,便是“技藝”經驗積累之所在。其不僅作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存在,在精神內容上也是當代人們生活的反映,記錄著人類精神領域和審美觀念的發展。刺繡與服飾、室內裝飾及生活實用品緊密相連,并且制作繡品的工具及材料也易于取得,可以說,刺繡是遼寧各民族工藝美術里最生活化的工藝種類。
2 歷史悠久的遼寧民族刺繡
中國用針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約45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根據遼寧海城出土骨針的情況,推斷遼寧民族刺繡的時間應該不比關內晚,以針穿線繡花始于何時,尚待印證,據《遼寧文物志》記載,跟刺繡技藝相關的遼寧地區墓葬出土有戰國時代墓,沈陽鄭家洼子青銅短劍墓出土骨針一枚,此墓年代大約為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即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遼陽唐戶屯墓群出土銅頂針,此石槨墓年代約為西漢末至東漢末,或稍晚些。北票房身墓出土金頂針,這批墓葬為十六國時期的鮮卑墓葬鞍山崔源族墓,出土銅釘針1件,崔源族墓園形成時間起自明朝初年,直到明朝晚期。沈陽昭陵,隆恩殿大暖閣內設寶床、帷幔、衾枕等,小暖閣內置神牌,上蓋黃緞罩,閣前有龍鳳寶座、福金椅、配椅、五供案、朝燈等均與刺繡相關的陳設。針是原始人縫制樹葉及獸皮的重要工具。在遼寧喀左縣出土了屬于紅山文化(約公元前3500年)的仿皮飾件殘片,皮革對稱折疊成三折,上面鑲有皮線,用線繩以整齊的針法縫固,再用另一根線將線繩釘住,類似后世的釘線繡繡法,這可能就是遠古人的刺繡,即史書上記載的“韋繡” (韋,熟皮子)。可見,遼寧的民族刺繡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積淀。
3 遼寧各民族刺繡的特點
3.1 遼寧滿族刺繡的文化藝術特征
遼寧滿族刺繡特色鮮明,保留著本民族原始的思維結構和造型,純樸率真,是遼寧地區滿族手工母體藝術最基本的載體之一,造型夸張、粗獷、拙樸,色彩凝重艷麗,冷暖對比強烈,構圖飽滿、對稱,北方民族特色鮮明。滿族刺繡工藝的形成和發展,同其所處的文化環境有密切關聯,因此,繡品內容、主題既受文化傳承影響,也受生活習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滿族民間刺繡產品結構豐富,家用生活用品和服飾品上隨處可見。
服裝刺繡有男女服裝的領口、袖口、門襟等的花邊刺繡、云肩刺繡、古代官服補子等;服飾刺繡有荷包、扇袋、兜肚、圍肩、鞋、鞋幫、帽、披肩、錢袋、手帕等;室內刺繡又分為枕頂、枕面、幔帳、門簾等。
3.2 遼寧蒙古勒津刺繡的文化藝術特征
遼寧蒙古勒津刺繡是實用性、象征性和裝飾性的完美融合,應用范圍廣泛,包括民族服飾及居室裝飾。所用材料也很寬泛,蒙古勒津刺繡以棉布、綢緞、金絲絨等為襯底布料,顏色多為紅、黃、綠、藍、白、粉、紫等,多為鮮艷濃厚的色彩。除傳統絲綢棉布底料外,還在氈子和皮料底子上做貼繡,有門簾、繡花氈、馬鞍墊等。
蒙古勒津服飾中,蒙古袍和長坎肩的“前襟花”“衣側花”刺繡構圖嚴謹多變,題材豐富多彩,安排疏密、恰當,花鳥圖案點綴妥帖,帶有淺黃、粉綠色的鑲邊,顯得賞心悅目。
3.3 遼寧錫伯族刺繡的文化藝術特征
錫伯族刺繡分布于遼寧的錫伯族聚居區。一是作為刺繡主體的服飾、家庭日常用品類,有旗袍、馬甲、坎肩、門窗、罩簾、墻圍布、帳篷、錦帳、壽服以及官服和兵服等的裝飾;二是饋贈類,是婦女贈送親友、情人的佳品,即枕頭頂、荷包、茶具蓋布、鞋襪等;三是禮儀類,主要用于壽帳和挽聯;四是宗教類,主要用于裝飾佛像和寺廟殿堂。
錫伯族信仰薩滿教,因而薩滿服飾上也同樣少不了豐富多彩的圖案,由于色塊遞增和排列規律的運用,從頭到腳構成一條五顏六色的彩帶,在這些彩帶上繡有各式各樣的圖案,有弓箭、戰馬,也有五顏六色的花朵、翩翩起舞的蝴蝶。鮮卑、弓箭、牛車等具有象征意義的刺繡紋樣,更突出民族特性,自然地形成了藝術觀賞性更強的錫伯族民族刺繡。
3.4 遼南民間刺繡的文化藝術特征
大連莊河等地的漢族民間刺繡,也是遼寧漢族刺繡的典范。莊河譜繡是遼南特有的繡品,是東北繡品分支之一,形式多樣,有小的荷包、褡褳、繡花鞋、枕頭頂,也有大的圍裙、包裹、繡衣等。用印紙印上圖案,或把圖案直接粘貼在繡料上,再用不同顏色的花線按圖繡上花樣,題材廣泛,色彩清雅,繡工縝密,充分體現了譜繡工藝深厚的歷史積淀及人們的高超造詣。譜繡的創作技法中也融匯了剪紙、繪畫、書法三個門類的藝術技巧。莊河的譜繡有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北部滿族鄉的繡品,極具滿族特色。遼南民間刺繡中,大連地區劉淑云老人的繡品,基本展示了當時民間刺繡的主要題材,樸實地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
期刊推薦:《藝術科技》(月刊)創刊于1993年,是由浙江省文化廳主管、浙江舞臺設計研究院主辦的藝術和科技綜合學術期刊。本刊主要刊發藝術、教育、科技、管理等領域學術論文稿件,及時報道和傳播相關領域學術研究新成果、新發現、新理念、新經驗、新技術、新工藝,理論指導實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應有的奉獻。有投稿需求的,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4 結語
遼寧是中國東北經濟文化中心,地區、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極大地促進了遼寧民族刺繡的發展。清代是關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遼寧民間刺繡融匯了關內移民文化。從關內來到東北的大量移民,帶來了山東魯繡、北京京繡、江蘇蘇繡等刺繡技藝,由此,關內傳統刺繡文化融入遼寧民族刺繡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遼寧民族刺繡文化。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