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7-1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運用CiteSpace軟件對19982018年的村民自治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后,發現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熱點為民主、制度建設、基本單元和實現形式。研究演變路徑表現為:在研究熱度上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在研究視角上由價值意義向治理效用轉變,在研究內容上由制
摘要:運用CiteSpace軟件對1998—2018年的村民自治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后,發現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熱點為民主、制度建設、基本單元和實現形式。研究演變路徑表現為:在研究熱度上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在研究視角上由“價值—意義”向“治理—效用”轉變,在研究內容上由“制度—規范”向“內在—本源”轉變。影響研究演變路徑的主要原因為:制度設計與實際運作的沖突、民主權力與利益訴求的脫節、治理資源與有效治理的矛盾。
關鍵詞:村民自治;民主權力;利益訴求;制度設計
20世紀80年代,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山和羅城等地的農民成立了村民委員會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試行)》實施起至今,農村村民自治實踐已經30多年了。十九大報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作為農村改革邁入新時代的新引擎,其部署和推進為農村村民自治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領域和更充分的時空條件。學界關于農村村民自治的研究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了更好的展開進一步研究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回顧和梳理。近年來,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農村村民自治的研究做了綜述。
如,慕良澤從自主、自治、民主、治理四個視角對農村村民自治40年的實踐和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研究[1]。王勇在簡述農村村民自治制度演變歷史的基礎上,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視角對學界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分析[2]。趙曉峰等人指出了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三個轉變和該研究領域的核心論題[3]。管前程將村民自治30年劃分為了三個階段,指出村民自治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4]。
劉金海從有效治理的角度審視了30多年來的農村村民自治創新實踐特別是運行機制的創新[5]。劉金海還曾對1989年至2006年CNKI中的篇名含“村民自治”的1443篇文獻進行過統計分析,對其數量特征、研究者的價值取向、知識層面的信息以及研究上的案例特點進行了分析[6]。綜上可知,現有的研究往往聚焦于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現狀的各個方面,對農村村民自治的研究路徑缺乏整體性把握,且尚未有直接將農村村民自治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及可視化軟件展示該領域的研究。
為此,本文以1998—2018年CSSCI數據庫中收錄的610篇村民自治研究的論文為樣本,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得出農村村民自治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及高頻關鍵詞的年份分布,呈現該研究領域熱點和研究路徑的演變,以期為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啟示,更好地推動農村村民自治的深化和發展。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選擇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CSSCI)數據庫為檢索源獲取文獻樣本,檢索時間為2018年11月20日。在CSSCI數據庫中以“村民自治”為篇名進行檢索,將時間范圍設定為1998—2018年,得到有效文獻610篇。最后,將這些文獻導出,利用Citespace軟件對其進行處理后得到可分析的樣本。文獻計量分析是綜述類論文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基于網絡計算與共詞分析等方法而設計,作為文獻計量學的分析工具之一已在綜述性的文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7]。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樣本進行分析后,可得出農村村民自治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及高頻關鍵詞的年份分布。通過對高頻關鍵詞及高頻關鍵詞年份分布的展示和分析,可得出農村村民自治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研究路徑的演變。
二、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熱點呈現
關鍵詞是文獻計量研究的重要指標,高頻關鍵詞代表著所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由此,本文選取高頻關鍵詞來呈現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熱點。在CiteSpace中將NodeType設置為Key-words,單個時間分區設定為1年,運行軟件后得到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高頻關鍵詞。為了從整體上把握農村村民自治領域的研究熱點,依據關鍵詞的頻次。
(一)村民自治與民主
農村村民自治是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必由之路[8],是中國基層民主的真正開端[9],讓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10]。“基層民主”“民主政治”是僅次于“村民自治”的高頻關鍵詞。此外,“協商民主”“民主建設”“農村基層民主”“政治民主化”等在“村民自治”研究領域中也有著較高的頻次。
從民主視角來看,學者們對于農村村民自治的研究主要為這幾個方面:一是民主價值。農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價值對于國家來說,有利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政治民主化建設;對于農村社會來說,深化了農民的民主價值觀念,擴大和保障了農民的民主權利,有利于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和農村治理。二是民主建設功能。農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建設沿著“制度規范”—“農村突破”—“穩步上行”的路徑推進[1]。
此外,農村村民自治對黨內民主和鄉鎮政權民主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農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建設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村集體資金缺乏、村干部能力不足、村委會“行政化”傾向、宗派勢力操縱基層政權等。
三是民主轉型。隨著農村社區建設從典型實驗走向全面展開,社區自治作為一種現實且必需的新型的基層治理形態被提上日程,成為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方向。社區自治的出現意味著基層民主治理新階段的到來,從而構建起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黨和政府對于基層民主的建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對于黨和政府的作用卻關注較少,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應注重黨和政府對于農村村民自治民主建設的作用。
(二)村民自治與制度建設
農村村民自治制度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民主形式,村莊內生和行政外賦是村民自治制度生成的雙重邏輯架構[11]。“村民委員會”“村民自治制度”“制度創新”等是僅次于民主問題的高頻關鍵詞,可知,制度建設問題是學者們繼民主問題后關注的重點問題。
一是制度建設內容。從制度建設的內容來看,學者們對于農村村民自治的研究主要涉及選舉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監督制度、決策制度、罷免制度、法制法規建設以及非正式制度等領域。二是制度建設困境。農村村民自治的“制度創新”具有關鍵和樞紐的作用[12]。但是,在制度建設的實際運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境,主要表現為:制度的可實施性缺失[13]、制度非均衡的困境[14]、合法性建設不足[15]、嚴重的“制度過密化”[16]、割裂了民主與治理的有機聯系[17]等。此外,還受家庭本位的血緣關系、價值觀念、鄉土觀念、平均思想等的影響。
三是困境化解途徑。對于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設的困境,學者們從多個方面研究了化解的途徑。如,確立制度運行質量的評估指標體系[18];融合傳統資源和現代制度[19];借鑒“公司制”模式處理村委會與村企業、村黨委和村民之間的關系[20];將協商民主理論嵌入村民自治制度[21]等。制度建設是影響農村村民自治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農村村民自治制度不會進行自我強化,自我完善,需進一步探索如何讓農村村民自治制度成為村莊治理的有效制度。
(三)村民自治與基本單元
在農村村民自治發展30余年之際,其實踐遭遇了各種瓶頸,有學者還指出村民自治走進了死胡同,存在的意義正在消失[22]。但是,廣東省云浮市、湖北省秭歸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等地卻出現了形式各樣的村民自治創新。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可開展以社區、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由此,基本單元成了農村村民自治研究領域的熱點。
“基本單元”“自然村落”“自治單元”等詞為農村村民自治領域的高頻關鍵詞。學者們對于村民自治基本單元的研究主要分為這幾方面:一是基本單元設定的基礎。關于基本單元設定的基礎,學者們從規則自覺[23]、集體行動[24]、群眾參與[25]、政策落地[26]、資源集中[27]、規模與利益[28]、利益與規則[29]、權力與權威[30]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對此,鄧大才還提出了“兩大標準”和“五個因素”的觀點[31]。二是下沉基本單元。持下沉基本單元態度的學者主要主張將基本單元下沉至社區、村民小組,實現由行政村自治向農村社區自治轉型[32]。但是,也有學者認為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并非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33]。
三是上移基本單元。持上移基本單元態度的學者主要主張將基本單元上移至鄉鎮,實行鄉鎮自治[34]。四是多級自治。有學者指出基本單元的設定應該兼顧自治功能與行政功能,實行在現有行政村基礎上同時向自然村拓展的多級自治形式[35]。自治基本單元的有效性決定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農村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單元的確定:一是要在實踐活動中尋找理論和制度的源泉,二是要將其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和基層民主發展的總體體系中。
(四)村民自治與實現形式
村民自治制度在中國的興起,是政社合一體制的改革使然,而其興起過程則是一自下而上的模式,從村民自發實踐—地方局部試點—黨的文件規定—立法施行[36]。新世紀以來,農村村民自治的實施和運行并不完全令人滿意,“失落的自治”遇見了發展的瓶頸。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不同情況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
“實現形式”“利益相關”“地域相近”等詞是次于“基本單元”的高頻關鍵詞,研究熱度較高。村民自治的實現需要根據不同的條件探索不同的實現形式[37]。為此,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從社會基礎進行研究。如有學者指出地域相近是農村村民自治有效實現的空間基礎[38];有學者指出文化相連是農村村民自治有效實現的文化基礎[39];有學者指出村與組所有權是農村村民自治有效實現的產權基礎[40]等。鄧大才則指出農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性是利益、文化、地域、規模和個人意愿的函數[37]。另一方面,從不同類型的村莊進行研究。
如,有學者從民族狀況方面指出漢族和少數民族村莊應實行不同的村民自治實現形式[41];有學者從居住形態方面指出集居和散居村莊應探索不同的村民自治實現形式[42];有學者從產業基礎方面指出農與非農村莊應運用自身優勢分類探索村民自治實現形式[43]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農村村民自治的內在價值一定要通過建構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式的有效的形式加以實現。探索不同情況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規范,以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為努力方向,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改革目標[44]。
三、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變路徑
高頻關鍵詞的時間分布可以展現所研究領域在各個時期的研究前沿,本文選取高頻關鍵詞的年份分布來呈現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變路徑。在CiteSpace中導入樣本文獻,以Timezone(時區)模式導出運行結果,得到高頻關鍵詞年份分布。從高頻關鍵詞的年份分布我們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范圍不斷拓展,各個年份的新詞匯不斷涌現。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農村村民自治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高頻關鍵詞的年份分布以及相關文獻對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變路徑進行梳理和歸納。
四、對農村村民自治研究變化的解釋
由上文可知,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演變路徑主要表現為:在研究熱度上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在研究視角上由“價值—意義”向“治理—效用”轉變,在研究內容上由“制度—規范”向“內在—本源”轉變。從整體上看,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變化主要由以下因素導致:
(一)制度設計與實際運作的沖突
從村民自治的理論分析范式、民主程序設計以及民主社會發育等方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早期關于農村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設計更多是在現代民主理論話語體系下形成的。但是,因為缺乏對農村社會發育程度的整體性考慮,在實際運作過程中,農村村民自治作為一種外在的制度設計遭遇了許多困難。尤其是,我國在推行村民自治的同時要求所有的制度創新和建構需要在村民自治的框架內進行。然而,我國地域廣袤,各地的經濟、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村民自治作為一種建構性的民主自治制度,其單一的制度形式無法滿足所有地方的現實需求。
所以,在自上而下的壓力型體制下,農村村民自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村民自治機構行政化、鄉鎮基層政權介入村民自治、村干部權利制約真空化等。在制度的設計目標和推廣運行上,村民自治都沒有很好地尊重中國農村社會特有的制度傳統與文化屬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其弱化。學者們對于村民自治的研究經歷了從1.0版本的“價值—制度”范式到2.0版本的“形式—條件”范式的轉變。
“形式一條件”范式不僅特別著眼于現實條件,強調根據時間、地點和條件差異化地實施村民自治,還特別強調村民自治實施的歷史延續性和未來走向性[58]。制度的運行受環境的制約,要實現村民自治制度在農村的良好運行就需要充分考慮農村的社會環境、農村社會獨具特色的文化邏輯和基層政權的運作邏輯等等。
五、余論
綜上可知,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的熱點為民主、制度建設、基本單元和實現形式。研究演變路徑表現為:在研究熱度上具有明顯的政策導向性,在研究視角上由“價值—意義”向“治理—效用”轉變,在研究內容上由“制度—規范”向“內在—本源”轉變。從整體上看,農村村民自治研究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制度設計與實際運作的沖突、民主權力與利益訴求的脫節、治理資源與有效治理的矛盾。農村村民自治研究熱點和研究演變路徑的變化與時代背景和時代發展緊密相關,呈現出規范化與多樣化發展的趨向,并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
當代中國農村正處于由傳統走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時期,農村村民自治的實踐在取得歷史性進展的同時,也面臨“懸浮化”、“行政化”等問題。盡管許多學者對村民自治持悲觀看法,但是,我們要相信村民自治只是在痛苦的轉型中。同任何民主形式一樣,村民自治也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歷史過程。它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變化,進而升華為另一種形式[45]204。
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和推進將為農村村民自治的實踐創新和理論研究提供更為廣闊的實踐領域。首先,應該面向鄉村振興戰略中“治理有效”的實踐目標。農村村民自治應當把“治理有效”是當做理論提升的趨向和實踐創新發展的要求;其次,緊密的共同利益是農村村民自治良性自治的決定性因素,以共同利益構建多層次的治理體系,促進農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治理;再次,由“價值—制度”范式、“形式—條件”范式轉向“規則—程序”范式。
“規則—程序”范式導入農村村民自治中后,“規則—程序”會成為村民們處理各項事務的準則,并在一定程度上起決定性作用,做到有效治理;最后,將農村村民自治的有效治理有機整合到國家治理體系中,打造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參考文獻:
[1]慕良澤.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論視角與發展趨向[J].中國農村觀察,2018(6):2-11.
[2]王勇.村民自治40年:基礎治理法治化變遷的學理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18(9):11-21.
[3]趙曉峰,馮潤兵.村民自治研究三十年[J].回顧與前瞻,長白學刊,2017(6):110-117.
[4]管前程.村民自治30年的回顧與啟示[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8(9):40-43.
[5]劉金海.村民自治實踐創新30年:有效治理的視角[J].政治學研究,2018(6):67-77.
[6]劉金海.村民自治研究文獻的統計分析———以1989—2006年CNKI篇名含“村民自治”的文獻為分析對象[J].政治學研究,2008(1):97-108.
[7]韓瑞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的熱點聚焦與發展理路———基于CNKI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J].理論導刊,2018(7):34-40.
相關刊物推薦:《社會科學戰線》創刊初期為季刊,后改為雙月刊,隨著學術進展和學術期刊業的發展進行過一些調整。自2003年起,《社會科學戰線》由延續多年的正16開改為大16開國際開本,更換了紙張,調整了欄目,將大學科欄目改為小學科欄目、專題欄目、問題欄目,增設了學術熱點、博士論壇等欄目,面貌一新。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