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5-1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提要】持續發展作為人類一種全新的社會共識,己日益成為協調環境、資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而草地資源作為一種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及人類生存都起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草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管理中,必須堅持以持續發展作為指導
【提要】持續發展作為人類一種全新的社會共識,己日益成為協調環境、資源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而草地資源作為一種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及人類生存都起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草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管理中,必須堅持以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思想和原則,并努力建立起與之相協調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模式,以利草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草地畜牧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持續發展草地資源管理
環境、資源與經濟增長的矛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現階段主要表現是伴隨著人口的增長,一方面人類利用資源的能力不斷加大,經濟增長的速度加快另一方面資源卻銳減,人類的生存環境全面退化。這是一個帶有“殘酷性”的正反饋調節,因此人類要實現真正意義的經濟增長和生存環境的全面改善,就必須以自然資源的價值為基礎,以持續發展的思想為準則,以科學技術為手段,結合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諸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各種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產生出更大的價值,達到資源與經濟同步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1、 持續發展與草地資源的價值內涵
持續發展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思想,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年提出來的,隨后其影響日益擴大,并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制訂經濟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和決策依據。按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定義,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持續發展的思想是與傳統發展思想相對立的,前者基本上都把發展簡單地等同與經濟增長,是一種單純以追求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社會發展模式,并不包含自然資源本身固有的潛在價值和污染物對環境及人類本身所造成的隱性損失后者則從整個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徹底否定了傳統發展思想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而置自然資源枯竭與人類子孫后代根本利益不顧的片面價值觀,重新確立了環境、資源對人類社會的價值,界定了環境、資源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不可否認,傳統發展思想在人類社會的進程中也確實將人類文明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地球上建起今天這樣龐大的物質文明體系和精神文明體系,足以說明其重要作用。
草地資源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具有非常重大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其生態價值上,包括草地資源的使用價值和價值。草地資源的使用價值是指包括各種草地資源在內的草地環境作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所表現出來的對人類生存及人類社會各種經濟活動的有用性。這一點相對來講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而對草地資源價值的理解則需要從深層次上加以認識。作者認為,草地資源作為一種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其價值除與一般商品的價值有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不可缺性。同其它自然資源一樣,草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是大自然的主體部分,有著與其它事物一樣的發生、發展、演化的自然規律,也同樣具有自我調節與自我演變和再生的極限。在此極限之內,草地資源可以自然地再生、更新、恢復和增殖。但是,隨著人類活動能力的不斷強化,人類對草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遠遠超出了其再生能力,草地資源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已遠遠不能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因此,人類在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獲得商品價值的同時,若要實現草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就必須追加為維護、恢復和增殖草地資源所需付出的必要投入,否則草地資源就會伴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而銳減乃至枯竭,其商品價值最終就會以負值表現出來。由此可見,凝結在草地資源價值上的社會勞動是一種可變的、潛在的、補償性的和必不可少的“影子勞動”。有限性和超價值性。草地資源作為一種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存在著被開發利用的閩值和更新、恢復能力的極限。因此,人類在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的過程中,不同的開發行為和強度所獲得的利益也不同,最優的經濟上和生態上開發方式將獲得遠遠超出其普通商品價值的超額利益,而且這種超額利益可以通過草地資源的使用價值以可見的或不可見的各種等價物的交換關系表現出來。可以斷言,這種可見的或不可見的交換關系越多,就意味著人類在享用其使用價值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價值越大。當然,草地資源作為一種自然存在物價值是多方面的,還應當包括其生存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物種價值和審美價值等。
2、草地資源的生態特性及其利用現狀
草地資源作為一種可更新的自然資源,具有其自身的自然屬性,主要有環境的旱生性、分布的地帶性、組分的多樣性、生長的再生性、時空的波動性以及在人為干擾下的脆弱性。
我們知道,草地生態系統多集中分布在半干旱和干旱氣候區,通常降水量少,土壤干燥在比較嚴酷的生態條件下,生存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的植物或動物都表現出明顯的抗旱能力,實際上它們是旱生生境的產物。然而,由于在草地分布區域內以水分條件為主的生態因子的梯度變化,使草地生態系統呈現出有規律的地帶性分布,如內蒙古高原上自東向西依序分布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大草地類型。
在草地生態系統中,由于具有不同遺傳特性的生物物種對時空變化的自然環境的適應性不同,使得組成草地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也復雜多樣。草地生態系統的這種生物多祥性,不僅導致草地生態系統類型的分化及其生物生態學特性的分異,同時賦予構成草地資源中飼用植物牧草種類的多種多樣以及豐富的營養物質。如禾草類和莎草類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纖維豆科植物粗蛋白質含量高菊科植物含脂肪偏高灌木類和半灌木類耐旱性強等。由于草地上的各類飼用植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再生性,因而使得草地資源才成為一種可更新的自然資源,這是其最突出的生物生態特性。
相關知識推薦:草地生態論文適合投稿的期刊
草地資源的波動性是相對時間而言的,主要表現在季節變化和年度變化方面。在不同季節,草地植物群落在水、熱因子為主的影響下,伴隨著植物生育期的節律表現,無論是景觀上的季相變化還是地上生物量的形成和營養物質的積累,都表現出按季節為時序的更替和差異。草地群落初級生產力的年度波動性,主要取決于降水量的年際差異,如分布在內蒙古高原西部的短花針茅荒漠草原,年代中期大約年群落產草量的年波動系數是。由于降水量與降水分配和季節的差異,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形成也表現為不相同的增長模式通常,年降水量偏高,且在生長季節內分配均勻、正常,降雨與牧草生育在水分關系上供需基本一致時,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形成和積累呈現出單峰的“”型增長模式若年降水量偏少,季節分配呈不均勻的“”型分配,尤其是在牧草生育盛期出現干旱,則表現為雙峰“多項式”的增長模式。由于草地生態系統處于半干旱、干旱氣候區,所以自然條件較為嚴酷,草地生態系統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脆弱性。通常,在程度較強的干擾作用下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會使一些草地生態系統發生改變,甚至成為“受害生態系統”,特別是嚴重的人為干擾如過度放牧、濫墾草地等人為活動,將引起草地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變化,最終導致整個系統退化、崩潰,直至消失。
對上述草地資源的自然屬性,特別是它所具有的再生性、波動性和脆弱性,人類必須予以充分認識和足夠重視,并徹底改變草地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和掠奪性利用的行為,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管理利用和保護建設,以利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本世紀年代以來,草地生態系統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干擾下,“三化”現象明顯加重,草地資源面臨減少與枯竭的嚴重危機。有研究表明,未來氣候的波動和變化預示,北方半干旱地區的旱象將會更加嚴重,我國北部經內蒙古到東北一帶,將有可能變為干旱地區。這樣,草地生態系統將會進一步荒漠化,牧草的產量和質量也將明顯下降。在很多地區,人為干擾對草地生態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它與自然氣候相互匹配,共同作用,使草地生態系統的破壞與草地資源的日益枯竭出現了難以遏制的惡性循環的發展趨勢,從而導致了草地畜牧業難以穩定發展。以內蒙古為例,全區共有天然草地萬公頃,年退化面積為萬公頃,占全區天然草地總面積的。廣泛分布于錫林郭勒高原東部的一些羊草草甸草原,由于長期過度放牧而退化為狼毒、冷篙群落,群落產草量由每公頃公斤下降為公斤過去的羊草群落中幾乎沒有狼毒生長,羊草產量占總產量的,而嚴重退化后狼毒的產量已占到了群落總產量的寫,羊草種群幾乎早已消失殆盡。這種嚴酷的現實,使畜草矛盾日益尖銳,造成牲畜頭數大起大落,質量逐年下降,使草地畜牧業生產出現“三低”畜產品質量低、出欄率低、商品率低現象,嚴重阻礙和制約了現代草地畜牧業的持續發展。
3、以草地資源管理為核心的草地畜枚業持續發展的對策
縱觀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可知,現代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越來越離不開環境與資源的支撐。與此同時,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環境、資源的全面惡化與急劇衰退,環境與資源為人類社會所能提供的支撐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微弱了。因此,越是經濟高速發展就越要堅持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這是全面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發展質量、水平和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持續發展是一個“傘概念”,它涉及資源、環境、技術、投資、市場、政策、法律以及文化、宗教、道德觀念等社會許多方面的內容。對于草地資源來說,在開發利用的同時要實現永續利用和草地畜牧業的持續發展,就必須動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并制定一些相應的政策、法規及其與之相配套的行政手段,這樣才能遏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片面追求草地畜牧業生產數量而不顧草地資源衰減的有害傾向,才能使草地生態環境和草地畜牧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而所有這些政策、法規和行政手段在草地資源管理中的運用,前提就是從根本上承認草地資源的有價性,特別是草地資源生態價值的存在。在此基礎上,還需采取如下對策
3、建立和健全各項草地環境與資源管理法規
在開發利用草地資源的過程中,首先應建立、健全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保護草地資源的各項規章制度與法律、法規,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執法人員素質的奎面提高,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以保證對草地資源及其生態環境的科學管理利用得以全面實施,阻止人們對草地資源的過度使用。
3.2建立草場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
應用市場經濟的協調、指導和刺激的作用,主動抑制使用者對草地資源的過度需求,但其基礎就是進一步明確草地資源的產權。例如,一位可以在許多草地里自由放牧的牧民,就不可能像一位擁有固定草地使用權放牧的牧民那樣去很好地使用、管理和建設草地,因為他不能從管理、建設草地中獲得利益或補償,所以注重的只是獲取。因此,為了使草地資源永續利用,必須明確草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并使這二者分離開,做到責、權、利落實,有償使用草地資源,這樣才能建立起抑制草地資源過度消耗的內在機制,徹底改變以往那種對草地資源低償甚至是無償使用的錯誤觀念,使草地資源的生態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3.3開展環境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
草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草地資源的銳減,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為干擾造成的,原因就是在開發利用草地資源中只注重近期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和長遠利益,對草地資源實行無計劃的掠奪性利用。因此,使草地資源永續利用,正確處理和解決近期利用與長期利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必須開展環境文化建設,提高全民環境意識,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3.4提高草業和草地畜牧業的科技含量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顯得愈來愈重要。努力提高草業和草地畜牧業的科技含量,走科技興牧之路,是使草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走上科學化、規范化軌道的重要保證,也是草地畜牧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我國對草地的投入太少,科技含量的運用所占份額較小,對此各級決策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
綜上所述,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持續發展既是人類新的行為規范,又是人類新的價值觀念。做為行為規范,它提出了人類在改造自然、利用資源的過程中所應遵循的一系列的行為準則,從而形成了對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強有力的約束做為價值觀念,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明確導向系統,體現了人類進入高發展階段的價值取向。持續發展哲理深刻,內涵豐富,但它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即“只有一個地球”、“今天與明天同樣重要”這兩個永恒的命題。——論文作者:李笑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