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0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要:細胞生物學是農學種植類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因其學科交叉強、知識更新快等特點,已成為雙語教學實踐的首選課程。開展細胞生物學的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更利于掌握最新的研究進展。該課程的建設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需求
要:細胞生物學是農學種植類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因其學科交叉強、知識更新快等特點,已成為雙語教學實踐的首選課程。開展細胞生物學的雙語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更利于掌握最新的研究進展。該課程的建設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需求、結合種植類專業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強調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升級,努力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為后續種植類相關課程的開設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教學改革;農學
細胞生物學從整體、顯微、分子等不同層次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各項研究奠定基礎、提供支持,其發展日新月異、成果覆蓋廣泛,是當下最熱門的研究領域。現有研究發現,細胞生物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90%左右為英文傳播,其中高水平研究論文基本都以英文撰寫發表在SCI期刊中[1]。采用雙語模式開展細胞生物學教學,一方面可以在教學中直接采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專業英語水平與接收最新知識的能力。
但是,目前開展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主要為醫學、生物學及相關專業,而針對農學類相關專業的較少。現有的細胞生物學教材中針對植物的章節較少,多數以動物細胞結構、代謝及生理過程為例,不便于后續農學種植類課程的開展。六盤水師范學院的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作為農學、園藝、植保、生技等多專業融合的新專業,細胞生物學課程是其專業基礎課程。該校地處西南,屬于應用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對于雙語課程的接受程度較差,雙語教學起步晚、發展慢、成效差。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自2017年立項建設,經過3屆學生165人教學實踐,已經初步形成了雙語教學模式。
1課程基本情況
1.1課程性質細胞生物學作為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科基礎教育平臺必修課,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體系中涉及細胞生物學相關知識的有植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育種學、植物生物技術、栽培學、育種學等十余門專業課程以及專業方向課程。其中,細胞生物學前導課程包括植物學、生物化學等。
1.2開課情況自2016級開始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項目建設以來,已經完成2016級、2017級2屆教學,共107名學生參與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學習與建設。目前,針對2018級58名學生的教學正在開展。
2課程教學準備
2.1教學團隊建設細胞生物學作為生物科學、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在十余年的教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較成熟的教學團隊,包括承擔生物科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向紅教授、承擔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的謝斐副教授,以及承擔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相關課程教學的多位教師。自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申報之日起,教學團隊即開始探討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資源收集、整理,教學大綱研討、修訂,教學PPT制作、修訂等工作,為雙語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2學生情況分析六盤水師范學院屬于“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全日是普通本科院校,2016年錄取分數線為393分,高出二本線28分;2017級錄取分數線為391分,高出二本線30分。由于學校地處我國西南山區,學生在入校前基礎英語教育水平存在諸多不足,如重讀寫能力、輕聽說水平,缺少口語、聽力測試環節等[2]。針對已修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的學生開展的調查問卷也反映了這一現象。為此,自2016級起,六盤水師范學院開展了大學英語分層次教學,高考英語成績在100分以上為A層次,60~99分為B層次,40~59分為C層次,40分以下為日語班。接受調查的106名學生中,僅16人屬于A層次,本科入學后接受過全英文教學,79人屬于B層次,10人屬于C層次,另有1名修讀日語的學生。針對學生英語水平情況,課程講授中采取100%英語授課的難度較大,故此調整為純英文教材、英文PPT、50%英文講授的教學模式。
2.3教學資料準備
2.3.1教材選用情況細胞生物學作為醫學院校、農業院校、師范院校、綜合性大學中生物相關學科的基礎課程,其中文教材有翟中和、王金發、李瑤、丁明孝等主編的十多個版本,并配合有詳細的實驗指導、試題解析等輔助學習教材。而英文教材則主要為《Lewin′sCell》《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等,且多為影印本[3]。本校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采用復旦大學生命學院細胞教學組的李瑤等主編的《CellBiology》(第二版)作為英文教材,該教材全文用英文撰寫,內容全面,深度適宜,語言準確、精煉,并附錄有含中文解釋的常用詞匯表。
2.3.2教學內容調整《CellBiology》(第二版)沒有完全對應的中文版教材,學生對于全英文教材的接受度較差,教材使用效果不佳。考慮到農學種植類專業要求,對《CellBiology》(第二版)教材的部分章節進行刪減,直接刪除第10章細胞分化、第12章免疫反應、第13章癌細胞的內容;由于與植物學、生物化學等先導課程中部分章節有重復,故第5章線粒體與葉綠體進行部分刪減,以學生自學為主;對第3章細胞質、核糖體與RNA,第8章細胞核與染色體的部分內容進行合并講解。同時,為保證學習效果,刪減內容或弱化講解部分在超星平臺提供自學資源,供學生自行學習。
2.3.3教學文件建設在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需要,任課教師制定共10章總計32學時的英文版教學大綱、教案、PPT課件等全套教學文件。同時,為了方便學生學習,制作完成《CellBiology》(李瑤主編,第2版)配套Summary、VocabularyandPhraseHandbook,并裝訂、印刷成冊,方便學生隨身攜帶、輔助學習。
2.3.4MOOC資源為提高教學效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課堂教學的同時,任課教師篩選十余版網絡教學課程,最終選擇四川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錄制的部分MOOC資源作為課外學習資源。
2.3.5網絡教學資源細胞生物學緊跟生命科學研究最前沿,學科內容日新月異。為了更好地掌握前沿資訊,經篩選為學生提供網絡學習資源鏈接,如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等官方網站,幫助學生獲取最新的學科進展信息。
3課程教學改進
3.1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由于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教學課時僅32學時,課程講授時間比較緊張。為保證教學效果,自雙語教學開始即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利用線上平臺開展測試、討論等。
3.1.1網絡平臺利用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建立之初,即利用超星平臺開展章節測試,主要是填空題、判斷題、單項選擇題和多項選擇題等主觀題目。由于網絡平臺具備題目亂序、答案亂序、隨機抽題、評閱快速等優點,可以快速反饋學習效果、掌握情況,授課教師可以迅速根據學習效果調整授課節奏與教學方法。網絡平臺的使用將課堂教學提前(導學、預習)、延后(提高、測試),豐富教學資源,加強教學反饋,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繼續使用,并細化、強化。
3.1.2MOOC資源自2018級開始借助MOOC資源后,課堂教學中,主要針對重點章節、重點知識點,或學生自學存在問題的內容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建立各章節之間的內部聯系,為學生樹立課程框架,協助學生完成章節總結;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課程內容的講解與總結。
3.2恢復學生教學主體地位以往的常規教學中,多數時間為教師講授、學生聽講,師生互動少,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不高。同時,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主要依賴于測試、考試,教學反饋的時效性差,無法即時發現與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難點。教學重點、難點、考點的確定,主要依賴于教師對于教材、知識的把握,而非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增強教學反饋效果,教學中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恢復學生教學主體地位。主要措施如下:
相關期刊推薦:《安徽農學通報》雜志是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主管、安徽省農學會主辦,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EO)統計源期刊,全國農業領域職稱評定認定期刊。設有本刊特稿、農業經濟、“三農”論壇、生物科學、環境科學、農業生態、園藝、農作物、畜牧獸醫·水產、林蠶茶、農業工程、土壤肥料、作物病蟲害及其它人文科學等欄目。
3.2.1學習導案沒有目的的學習就是沒有目標的航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目標是每節課的第一步。因此,任課教師在課前下發全英文學習導案,提供課程重點、難點,供學生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列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根據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進行重點講解,對于學生自學中不存在的問題可弱化。
3.2.2分組學習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學習效果,倡導分組學習。例如,提倡分組完成預習,對于預習中存在的困難,先由小組內部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再注明存在的困難或困惑。這樣,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習交流,培養學生溝通、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以先進帶后進,幫助學習熱情不高、態度不夠積極的學生,實現小組內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教師也要在分組學習中直至引導作用,幫助學生熟悉分組學習的方式、形成分組學習的習慣、解決分組學習遇到的困難。但是,教師不可取代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
3.3考核方式改進雙語教學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記憶專業詞匯與表述,其難度明顯高于常規課程。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任課教師對于考核方式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3.3.1調整平時成績比例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平時學習的要求更高,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對成績考核比例進行調整。2016級采用平時成績占比30%,期末考試成績占比70%,而2017級將平時成績比例上調至70%,期末考試比例下調至30%。如圖1所示,對比2屆雙語教學學生的綜合成績,未能因成績比例的調整呈現合理化趨勢,甚至2017級從考試卷面成績分析,成績分布不夠合理;而2016級學生,成績分布更加合理。分析兩屆考核結果,2016級為第一次雙語教學,教師和學生均壓力較大,學生也更加重視,課上、課下學習積極性均較高,整體學習效果較好;其期末卷面成績標準差為9.19,綜合成績標準差為7.93。而2017級期末卷面成績標準差為11.88,綜合成績標準差為7.67,平時成績占比增大導致課程考核結果區分度過大。針對這一現象,需要在今后的授課中強化學生分析能力培養,如增強案例教學、小組學習、分組討論等。綜上,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調整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以期達到更加合理的水平。
3.3.2調整考核方式細胞生物學雙語課程建設第一年,即針對2016級的教學中,由于課程建設任務較重,考核方式改革較少,平時成績主要為課堂表現(包括考勤、課堂提問、翻譯等)、作業、章節測試。經過1年的課程建設,2017級教學中,增加了單詞測試(15次)、Summary翻譯等考核,同時章節測試的次數也有明顯增加。其中,翻譯考核要求學生朗讀句子,并翻譯成中文;既有對于專業詞匯、專業知識的考核,也有對其口語的測試,避免學生將專業英語學成“啞巴”英語。
隨著課程綜合考核方式的不斷豐富,考核對促進學習的效果日益突顯。由2019年9—12月學生登陸超星平臺學習的次數統計可以看出,學生在第1個月時,由于對于課程、平臺的好奇,登陸學習比較頻繁,甚至出現單日學習305次的峰值;而到第2個月,學習興趣、學習次數回落,僅1個高峰;而隨著學習的繼續,學生登錄次數高峰增多,且平日學習次數明顯增多(見圖2)。
4教學效果分析
為了反映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效果,任課教師特意在課程結束后對教學對象進行了教學效果反饋調查。2016級51名學生、2017級55名學生(含2名旁聽重修學生)參與調查反饋,具體結果如下:
4.1雙語教學質量調查參與調查的116學生中,28.30%的學生對于學校所開設的雙語課程教學質量很滿意,66.04%對于雙語課程教學質量基本滿意,另有6名學生對于雙語課程教學質量不滿意。參與調查的學生中,38.68%的學生對于授課教師的口語很滿意,58.49%的學生基本滿意,僅3人(占比2.83)對授課教師的口語不滿意。說明授課教師的口語水平不是造成學生對雙語課程教學質量不滿意的主要原因。
4.2專業發展益處調查作為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40.57%參與調查的學生認為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開展對于其專業發展有很大幫助,50%的學生認為有一點幫助,另有10名學生(占比9.43%)認為對于專業發展沒有幫助。
綜合以上問卷調查結果,絕大多數接受過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學生對該課程的開設給予了正面評價,對課程的整體比較滿意,認為該課程對于促進專業發展有幫助。但是,不可否認,仍有部分學生對于細胞生物學雙語教學的效果置疑,為該課程后續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論文作者:陳志霞向紅謝斐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