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2-23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犢牛是指從出生到6月齡之間的小牛。犢牛由于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體溫調節系統等發育還不完善,因此對于外界環境的刺激、病原菌的感染等抵抗力較弱,一旦飼養管理不當,很容易誘發犢牛某些疾病的產生,影響犢牛的健康生長。現闡述犢牛的生理特點及飼養
摘要:犢牛是指從出生到6月齡之間的小牛。犢牛由于消化系統、免疫系統、體溫調節系統等發育還不完善,因此對于外界環境的刺激、病原菌的感染等抵抗力較弱,一旦飼養管理不當,很容易誘發犢牛某些疾病的產生,影響犢牛的健康生長。現闡述犢牛的生理特點及飼養技術和管理技術,為養殖戶在犢牛的飼養管理上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犢牛;生理特點;飼養;管理
1犢牛的生理特點
犢牛的瘤胃還在發育中,因此其容積較小,腸道發育還不完善,其消化吸收能力較弱;在面對病原菌的感染上,由于犢牛免疫系統還不完善,使其極易發生疾病,影響犢牛的成活率;犢牛出生后,體溫調節機能還在發育中,因此保溫能力較弱,防寒能力較差,很容易發生疾病。另外,犢牛新陳代謝旺盛,生長發育迅速,犢牛體重從出生到6月齡幾乎增加了8倍。
2犢牛的管理
2.1出生犢牛的護理
出生犢牛的護理主要包括黏液的清理和臍帶的剪斷、消毒。當母牛分娩癥狀明顯時,應及時將母牛牽到經過消毒且溫度在15℃以上的產房。在犢牛出生后,為了防止犢牛吸入黏液而影響呼吸,應立即清理犢牛鼻腔、口腔以及周圍的黏液。如遇到犢牛吸入黏液導致呼吸不暢,可將犢牛倒提,拍打其胸部、脊背,促使其將黏液排出;如果發現犢牛假死,可對其進行人工呼吸。臍帶的剪斷位置一般是距離犢牛肚臍的10cm處,務必使用經過嚴格消毒的剪刀,同時,需要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一般使用10%的碘酒進行消毒。犢牛出生后,務必詳細記錄犢牛的體重、性別、身體情況等信息。
2.2環境衛生的控制
做好犢牛圈舍和運動場的環境衛生對于犢牛疾病的預防具有重要意義。要定期對犢牛圈舍進行清掃,包括地面、食槽、水槽等,保持圈舍的干凈衛生,及時更換圈舍的墊草,尤其是硬化的墊料;做好圈舍的通風工作,保證圈舍的空氣質量。夏季要注意圈舍的防暑降溫和驅蚊蟲工作,溫度控制在27℃以內;冬季要注意圈舍的保溫工作,溫度控制在10℃以上。做好消毒工作,可以有效殺滅圈舍的病原菌和寄生蟲,有效預防犢牛疾病的發生。在管理中,需要養殖人員定期根據季節及當地疫情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對圈舍內外進行消毒。
2.3加強犢牛的運動
做好犢牛的運動管理,對于犢牛的健康生長尤其重要。犢牛在出生后8~10日齡可開始進行短時間的運動,隨后逐漸增加運動時間。在天氣晴朗時,犢牛可以接受陽光的照射以及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對于舍飼的犢牛,每天應保證其運動時間不少于2h,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犢牛的采食量,也能增強犢牛的體質及抗病能力。對于放牧的犢牛,雖然犢牛的運動量足夠,但是也要控制其運動時間,因為過度運動會消耗犢牛的能量,可能會減緩犢牛的生長發育。當然,在遇到惡劣天氣(刮風、下雨等)時,應盡量減少犢牛的戶外運動時間。
2.4犢牛疾病的防控
保持圈舍良好的環境衛生,做好犢牛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通風以及消毒工作,是預防犢牛疾病的有效方式。同時,可以根據當地疫病及養殖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免疫程序,嚴格對犢牛進行免疫接種。細菌性和病毒性腹瀉是犢牛出生7天內常見的疾病,而且發病迅速,病死率高。對于該病的防治,可給犢牛接種流行性腹瀉疫苗,從而使犢牛抗病能力提高,降低疾病的發生率。
3犢牛的飼養
3.1飼喂初乳
初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各種維生素等),是犢牛良好的食物。犢牛通過食用初乳,可以獲得抗體,建立自身免疫系統,進而使犢牛對抗病原菌的能力增強,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同時,初乳中大量的鎂鹽和磷酸鹽還有利于犢牛排出胎糞。在初乳的飼喂上,應盡可能早的使犢牛吃上初乳,最好在出生0.5h內吃到初乳,如果犢牛在24h內還未吃到初乳,則會大大降低犢牛的抵抗力,使其感染疾病的幾率增加,嚴重時會引起犢牛的死亡。對于初乳的飼喂量,在犢牛第一次吃初乳時,應讓其盡可能的多吃,在接下來的管理中按照體重的17%飼喂初乳,連續飼喂7天左右,每天4次。如果母牛不能提供母乳,則可選擇與該母牛產犢日期相近的母牛的初乳來飼喂犢牛,也可選擇冷凍初乳、人工初乳等來飼喂犢牛。
3.2及時補飼
對犢牛進行補飼,不僅可以給犢牛補充營養,而且可以促進犢牛消化系統的發育,尤其是瘤胃的發育,使犢牛健康生長。一般情況下,犢牛出生后7天左右便可以開始對其進行補飼。應該誘導犢牛采食精料補充料,隨著犢牛日齡的增加,可逐步增加精料。需要注意的是,精料中含有的主要物質應該易于發酵,同時可在飼料中添加鈣、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這不僅利于犢牛的生長,而且發酵產生的揮發性脂肪酸有利于瘤胃乳頭的發育。在犢牛14天后,可讓犢牛自由采食一定的優質嫩草。補飼精料和粗料,有利于犢牛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建立,使犢牛健康生長。
3.3做好斷奶工作
哺乳期時間較長雖然可以提高犢牛的日增重和斷奶重,卻不利于犢牛消化器官的生長發育和機能鍛煉,會對犢牛的生長性能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般情況下,犢牛在3~4月齡可逐漸進入斷奶期,因為此時的犢牛精料采食量已經達到了1.5~2.0kg左右,在犢牛生長狀況良好時便可進行斷奶。在斷奶后,要隨時關注犢牛的健康狀況,包括精神狀態、采食量、日增重等。為剛斷奶的犢牛務必提供營養豐富和易于消化的飼料,將斷奶應激降到最低。——論文作者:王利革
相關期刊推薦:《現代畜牧科技》ModernAnimalHusbandryScience&Technology(月刊)主要內容涉及飼養與管理、飼料與營養、遺傳育種與繁殖、疾病防治、免疫與保健、畜牧工程與環境、行業論壇、國外畜牧科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創新性理論研究及實用性技術報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