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1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林業建設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社會是否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關鍵環節。正確看待生態建設處理好生態建設與林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積極發展林下經濟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生態林業建設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社會是否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關鍵環節。正確看待生態建設處理好生態建設與林區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模式有助于整合林業資源,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同時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應該加大對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發展的研究,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本文就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展開探討。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進步,林下經濟有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中國林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過林業生態建設有效促進了林下經濟的發展。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有必要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和林下經濟發展的分析和研究。
一、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作為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基礎,林下經濟的發展必須做好森林林木等自然資源的保護,不僅要增加量化,即擴大林木的整體覆蓋面積,而且要提升質化,即提高林區自然資源的整體質量;更要處理好林業生態環境與林下經濟的關系。
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的相互促進主要體現在: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可以加速林業生態建設的進程。如果林下產業發展相對穩定,則林木植被保護也會相對進展順利,減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林業生態建設水平相對較高,可促進林下經濟產業實現高速發展。在森林資源得到較好保護的情況下,林下經濟發展水平將持續提高,反之亦然。
二、林下經濟產業所面臨的機遇與危機
機遇。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綠色健康的食品需求日漸增多。當下林下經濟可以采用綠色種植蔬菜、菌類以及養殖家禽家畜滿足人們對于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最近幾年國內的旅游業越來越發達,鄉村旅游和森林旅游逐漸成為主題,這些都為林下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下面就簡述了幾種典型的林下經濟的發展模式。
1、發展養殖業。
在林區有著廣袤的土地,可以根據當地自身的特點發展綠色養殖業,比如,山豬,山雞,蜜蜂等。以綠色無公害為理念,建立品牌,精準對接國民需求。
2、發展種植業。
利用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種植菌類和藥材。
3、發展旅游業。
充分利用現有的森林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森林休閑旅游。林農結合當地的特色美食開辦農家樂,北方地區還可以發展森林滑雪場等。
(二)危機。發展林下經濟需要因地制宜,切不可盲目發展。選擇合適的林下經濟模式,需要從資金、地理位置、氣候、技術以及人們的消費習慣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林下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積極爭取財政支持,為林下經濟提供專項支持。在林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林下經濟才能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三、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協調發展途徑
(一)、強化科學的撫育間伐管理
撫育間伐工作在林下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影響林業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對林分林木按照規程要求進行科學的撫育管理。撫育間伐工作要嚴格按照砍密留稀、砍劣留優、強度適中、統一養護的原則進行,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在砍伐林木前,必須獲得林業管理部門的批準,同時公布有關部門文件,以取得群眾的認可。另外,要切實做好伐前、伐中、伐后的細節性工作。在采伐前要根據實際需要做好相應的標記工作。在砍伐林木的過程中,切根應不超過10cm,確保幼苗的根系不受到損傷,伐后進行跡地清理,確保證幼苗的后續生長。科學的采伐管理是提高林木利用率的關鍵,也是加強林業生態保護的關鍵。
(二)、建立相關的監督制度
加強林業環境的監測,制定林下經濟的流程,進行權責細分,并由此將探測環境的監控直接放入到日常的監測當中,針對林業經濟的發展和森林環境情況,進行每時每刻的監督和匯報,這樣才能真正發現問題的所在,并且能夠及時地報告和處理。目前,我國的城市發展建設越來越快,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森林的生態環境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出,環境保護對于人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護好生態環境也是在保護人類自己,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就沒有好的林下經濟,二者一直都是共生關系。
(三)、不斷完善林政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是林政資源管理的基礎,為加強林政資源的管理,還必須不斷完善林政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當前我國對于林政資源管理已出臺的多項法律政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種子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防火條例》等,各省、市、自治區人民政府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以新法律法規為指導對林政資源實施監管,使得我國森林的整體發展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現代化林業生態建設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林政資源的管理也必將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我國就需不斷完善林政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填補林政資源管理法律法規體系目前所存在的空缺,為林政資源管理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四)、林區空間的多層次開發利用
結合當地生態系統特點,充分利用林地的生態資源與環境資源,積極推行林下經濟和林上經濟的協同發展,尤其是提高林下經濟的比重,通過合理開發種植和養殖業,提高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1、借鑒國外其優點和長處,建立林業產業循環經濟體系
北歐地區的林業循環體系在全世界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可借鑒其優點和長處。建立林業產業循環經濟體系,最重要的是依托一套完整體系的產業生態學,要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作支撐。建立良好的林業產業循環經濟體系有利于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高效利用整個林業資源。在這個循環體系中,各個環節相互連接,謹慎工作,倘若一個環節出了差錯,其他環節也無法運營,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監督協調的作用,有利于整個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全方位分析、綜合把握,才能真正解決林業生態與林業產業問題。
(六)、強化責任落實
首先,要認真學習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文件精神,提高對林業生態環境的認識;
其次,要全面落實林業生態建設和保護的目標責任制,并納入干部考核的指標體系中;
再次,建立強化檢查、監督、考核、監測評價各環節的工作,研究確定林業生態環境損害的類型、損害情形以及損害情形的定性定量評估標準,以做到科學認定損害責任;
最后,完善責任追究制度,責任明確,考核科學合理,獎懲分明。
結語
林業經濟作為國家建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得到足夠重視和發展,林業產業能為社會提供充足的林木資源。在自然資源開發過程中,應處理好林業生態建設與林下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將林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進行有效結合,使林下經濟在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有效增長,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完善林業生態建設,更好地造福人類。——論文作者: 林國艷(根云) 1 張育苗 2
相關期刊推薦:《林業經濟》由國家林業局主管,中國林業經濟學會主辦,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承辦。內容及特色: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和超前性特點,立足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林業發展理論與實踐,致力于發表研究林業改革,林業生態體系、林業產業體系、林業生態文化體系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過程中多種深層次問題的具有原創性高水平的理論文章及案例解析報告,以推動中國現代林業建設和中國林業經濟學科的進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