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質量管理探究
發布時間:2020-07-0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這個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土地幅員遼闊,類型多樣,農地絕對量多,但人均占有數量少。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如土壤酸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等。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管理土
摘要:這個階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村土地幅員遼闊,類型多樣,農地絕對量多,但人均占有數量少。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如土壤酸化、鹽漬化、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等。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管理土壤環境,生態環境部于2018年9月13日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土壤環境》(HJ964-2018),科學預測和評價人為因素造成的土壤環境質量惡化過程或狀態。
關鍵詞: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質量管理;探究
引言
隨著中國工業規模和人口規模的不斷發展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的數量不斷增加。一些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從未得到有效和無害的處理。同時,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過度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和飼料添加劑在農業和水產養殖,所有這些造成了農業環境和土壤污染。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我國重污染耕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20%,重污染和輕污染分別占經濟發達地區耕地面積的10%和70%,對土壤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也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情況,導致生物生產和質量的嚴重下降。此外,土壤污染后的土壤處理和修復技術難度大、耗時長。
1 場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土壤污染調查是通過系統的調查方法確定場地是否受到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和范圍的過程。現場調查通常遵循針對性原則,標準化和可操作性。針對性:根據被調查場地的特點和潛在污染物,污染物的濃度和空間分布進行了調查為現場環境管理提供依據。標準化:調節環境現場調查過程程序化和系統化的方式,以確保調查的科學和客觀的自然過程;可操作性:考慮到調查方法、時間、基金和其他因素,加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專業技術水平,調查過程是可行的。
1.1 場地基本情況
在項目組進行現場土壤污染調查時,第一步是收集數據,調查現場,采訪人員。有必要了解和明確以下內容:①清楚歷史變更時間地圖及其所有者的具體信息;②場地內部及周邊情況;③利用場地及其鄰近場地的歷史資料,包括場地及其鄰近場地的資料,是否可追溯至農田或未使用狀態的時間節點,若在場地歷史上有工業企業,則需要收集場地的歷史變遷、歷史遺跡的規劃、場地設施及生產的歷史變遷;④場地未來的土地用途,以便進行場地規劃;⑤周圍敏感目標站點的分布;⑥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站點的位置也被確定,包括地形、地貌、氣象條件、水文條件、地址和水文地質條件。
1.2 重點關注污染區及關注污染物分析
涉及工業生產的歷史遺址,需要進一步明確以下內容:①土地污染現狀信息;②原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過去的泄漏污染事故,原企業在生產期間是否發生過大生產事故或小生產事故。因此,有必要明確泄漏污染事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調查分析事故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程度;③生產技術:每個生產工藝和原材料的信息參與生產過程的歷史最初的企業應當明確;場地設施及管道:場內是否有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地下構筑物、儲罐及管道;④有地下構筑物和儲存物的,應當有明確的場所;⑤存儲或堆積的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是否已經存儲在網站上存儲和堆放,是否有必要確定特定的堆放位置;⑥廢物填埋或堆放:是否涉及危險廢物的填埋或堆放,是否需要知道具體的填埋或堆放位置及危險廢物的處置;⑦污水處理廠和處理廠:廠區內過去和現在的污水處理廠,包括污水(處理)池、廢氣處理區、廢氣、廢水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的布置;⑧現場污染痕跡及殘留廢物,調查過程中是否發現殘留廢物,是否處理,現場是否有明顯污染跡象或異味。綜上所述,在分析重點污染區域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場地對污染物的關注。
2 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的質量管理
2.1 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需要注重自主研發
在我國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研發過程中,主要目標是通過解決農業生產、生態濕地、重工業污染等問題,為工農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傳統的土壤修復技術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對土壤修復的要求,國外引進土壤修復技術的成本很高。為此,我國需要加大對土壤修復技術的投入,包括技術研發、設備和成本,確保土壤修復技術能夠滿足要求,同時做好技術成本和設備的研究。保證土壤修復技術的通用性,充分發揮土壤修復技術的價值。考慮到化學品、重金屬和殺蟲劑對土壤造成的污染,研究與開發中心認為部門需要增加研發努力發展技術,降低土壤修復成本,提高廢物處理效率。在土壤恢復的過程中,不影響正常生產,同時保證農業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業生產的安全性。礦山及其他嚴重污染土地的地區,必須采取針對性的土壤修復方法和設備,確保土壤修復科學、規范。
2.2 暴露評估
在不同的土地使用情況下,兒童和成人的致癌和非致癌效應是不同的。污染土壤的暴露途徑有6條,分別是通過口攝入地表土、皮膚接觸地表土、吸入地表土顆粒、吸入室外地表土氣態污染物、吸入室外地表土氣態污染物、吸入室內地表土氣態污染物。地下水污染有三種暴露途徑:室外空氣吸入地下水氣態污染物、地面空氣吸入地下水氣態污染物、地下水攝入量等。根據風險評估的范圍、接受者、可能的暴露場景和暴露路徑,建立了不同的場地概念模型。暴露參數包括:場地和土壤相關參數、建筑相關參數、暴露人群相關參數、暴露路徑相關參數等。
2.3 預測與評價因子
(1)大氣沉降預報因子。項目廢氣的主要污染因素有二甲苯、非甲烷總烴、顆粒物等。結合管理控制指標,選擇二甲苯作為預測因子。(2)垂直入滲預測因子。工程污水站滲漏可能污染土壤。由于項目廢水的主要污染因子為COD、氨氮、TP、TN等,故不涉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2018)的管控指標。(3)預測評價標準。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GB36600-2018)第二類土地選擇價值評價。(4)預測方法。項目是以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土壤環境》(HJ964-2018)為基礎,采用附錄E的方法進行的二級土壤環境影響評價。
3 結語
土壤污染防治應當遵循“可行性、安全性、因地制宜”的原則。政府、企業和農民應共同采取綜合措施,控制土壤污染源,優化土壤控制環境,確保土壤污染的有效控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作者:張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