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30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介紹了品種登記制度實施的總體概況,總結了在制度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技術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品種登記發展趨勢,為品種管理制度創新提供技術服務支撐。 關鍵詞:品種登記;實施進展;技術挑戰;建議 鄉村振興,種業先行。一直以來,
摘要:介紹了品種登記制度實施的總體概況,總結了在制度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技術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品種登記發展趨勢,為品種管理制度創新提供技術服務支撐。
關鍵詞:品種登記;實施進展;技術挑戰;建議
鄉村振興,種業先行。一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種業發展,不斷深化種業改革,完善法律制度,創新管理方式,現代種業穩步前行。2016年新修訂的《種子法》規定國家對部分非主要農作物實行品種登記制度,這是一項重要的管理制度創新,是貫徹落實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的具體體現[1]。自2017年5月1日登記工作啟動實施,至今逾2年時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為推進種業綠色發展注入了創新活力。
1 品種登記總體概況
2017年5月1日品種登記制度實施以來,登記工作全面鋪開、穩步推進,取得成效。截至2019年9月30日,登記申請量超過2.5萬個,農業農村部共發布品種登記公告25批,登記品種14958個(表1);公告撤銷品種登記3批,撤銷品種6個;登記變更公告8批,變更登記品種627個。
1.1 品種登記總量大,年度間有差異 農業農村部2017年發布了品種登記公告5批,共登記品種1428個,2018年則發布了登記公告15批,登記品種9634個,2019年截至9月發布了登記公告5批,登記品種3896個。可以看出,2018年是登記品種數量最多的一年,體現了申請者依法登記的積極性,2019年5月隨著《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關于加強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實施,對老品種申請登記條件進行規范,品種登記申請數量有所下降。
1.2 登記品種種類多,作物間差距大 品種登記總體數量可觀,但在作物種類上存在較大不平衡:8種蔬菜作物登記品種9945個,約占登記數量的66%;4種油料作物3161個,約占登記數量的21%;7種糧食作物1325個,約占登記數量的9%;而糖料、果樹、茶樹、橡膠樹10種作物共521個品種,只占登記總數的3%。從登記品種來看,辣椒品種數量最多2464個,其次是西瓜、向日葵、大白菜、番茄和甜瓜,分別為1971個、1652個、1565個、1309個和1181個,登記數量均超過1000個,6種作物加起來占登記總數的67%。而目前仍有豌豆、蘋果等13種作物登記品種數量不足100個,作物間存在較大差距(表2)。
1.3 登記品種數量多,新老品種相差大 在登記公告的品種中,按照新培育品種申報的有591個,按照原審定品種申報的有1916個,按照已銷售品種申報的有12445個,其中,原審定和已銷售的老品種總數14361個,占登記總數的96%,新選育品種登記數只占登記總數的4%,這也符合登記制度設計的初衷,把老品種盡快納入到管理中。目前申請登記的品種,新選育品種的比例有明顯提高。
期刊推薦:《中國種業》China Seed Industry(月刊)曾用刊名:作物品種資源,1982年創刊,是全國性、專業性、技術性并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種業科技期刊。該刊系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在行業其權威性、影響力和發行量均名列前茅。覆蓋范圍包括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林木、果樹、草坪、特種作物、種子機械等,信息量大,技術實用。讀者對象為:各級農業科研、推廣部門,各級種子管理、經營企業的員工和技術研究人員,大中專農業院校師生,農村專業戶和廣大農業生產經營者。
2 做好品種登記技術服務工作面臨的挑戰
2.1 品種登記信息化建設的挑戰 在登記制度設立之初建立的全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信息平臺,實現了品種登記許可信息化管理。當前如何統籌利用資源、提升服務水平對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登記業務數據精準度分析不足。登記作物種類和數量繁多,農藝性狀、適宜區域等各不相同,當前系統迅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足。應在品種信息數據分類提取的基礎上,重點謀劃聚類分析功能,以便從全局掌握登記信息,為市場多樣化品種需求提供支撐保障。二是業務系統間融合貫通不夠。在強化登記系統自身業務板塊的同時,必須確保系統整合和數據融通。嘗試打通品種DUS測試和保護、品種審定、品種登記、生產經營備案等系統之間的屏障,共享信息資源,例如探討把品種保護系統中近似品種篩選功能鏈接到品種登記系統里的可行性,方便登記申請者在進行DUS自主測試時篩選近似品種。
2.2 “一品多名”等侵權登記的挑戰 由于品種登記事前不設“門檻”,采取“誰登記、誰負責”的原則,部分企業誠信意識缺失,追求個人利益,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作物可能存在“冒名登記、重復登記”等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育種者權益。針對行業內專家普遍反映的“一品多名”等侵權登記行為,在嚴格品種登記審查、嚴肅處理登記異議的基礎上,統籌管理品種標準樣品并盡快構建DNA指紋庫、啟用DNA指紋技術輔助品種特異性鑒定是迫在眉睫之舉。加快SNP檢測技術標準的建立,出臺品種真實性鑒定標準,從源頭上控制同質品種登記,真正實現“一個品種,一個名稱,一個編號,一份樣品”的目標,是健全種業管理技術支撐體系的重要內容和使命任務。
2.3 登記品種推廣應用的挑戰 截至2019年9月底,登記品種公告數量超過1.5萬個,這些紛繁復雜、眼花繚亂的登記品種,給農民選種用種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品種管理制度改革后農作物品種“井噴”的新形勢,如何有效解決品種供需對接和供求矛盾、破除科研與推廣“兩張皮”,建立品種選育與推廣聯接機制,值得深入思考。據統計,目前登記品種和市場上主推品種之間還存在差距,如西瓜、大白菜等登記品種數量遙遙領先的作物,目前仍分別有20%、30%左右的主栽品種沒有登記;而果樹、橡膠樹等登記數量少的作物,更是大多數主導品種均尚未登記[2]。加快品種推廣應用步伐,要以品種發展研究為抓手,密切跟蹤品種最新選育進展,掌握選育推廣的主流品種類型,并根據產業特色和消費需求,研究創設品種推廣措施,為出好品種、用好品種鋪路架橋。
3 對品種登記工作的意見建議
3.1 深入推進品種登記體系建設,加強省級責任落實 品種登記是貫徹落實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統籌謀劃頂層制度設計,深入推進品種登記體系建設,保障品種登記工作扎實有力向前推進。按照登記制度“放徹底、管到位、服好務”的原則目標,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放開登記試驗并下放管理權限,嚴格審查登記材料、管好品種異議和種業市場,做好登記許可、品種驗證、展示評價三項服務工作。各省要在登記展示示范、信息服務等方面擔當作為,發揮技術優勢,做好管理支撐。同時,加強品種登記制度的宣傳貫徹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宣傳品種登記的法律規定,真正使登記制度落到實處,服務于民。
3.2 加大種子市場執法檢查力度,創造公平正義發展環境 在農作物種子市場執法檢查中,組建專門隊伍,開展應登記未登記品種的專項執法檢查以及登記品種種業市場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套牌侵權、違法銷售、無證生產等違法行為,建立有力的市場監管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種業市場環境。針對已經登記的品種,建立健全符合性驗證、安全性評價、真實性鑒定三大體系,鼓勵并組織條件成熟的省份啟動登記品種驗證試驗,檢驗申請文件或種子樣品的真實性,形成震懾效力,促進種子企業誠信登記和生產經營。
3.3 加快特色優質品種挖掘利用,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 按照農業綠色高效發展要求,建立健全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體系,按區域分作物設立國家、省、縣三級品種展示示范基地,構建全國統一的品種應用評價信息平臺,引導用種主體看禾選種[3]。深入挖掘登記品種生產應用與商業開發價值,分區分類評價推介一批適宜機械化、綠色生態、優質專用、高產高效的新品種,促進品種更新換代。同時,密切跟蹤掌握國外品種生產應用情況,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強化引進吸收利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保障我國種業安全,為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貢獻種業力量。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