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04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基于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本身的特性和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寧海縣發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面臨的困難,包括高風險產品難以推廣、氣象數據的代表性有限、氣象指數的開發設計有待完善和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為促進氣象指數保險的順利開展和可持續性,在借鑒
摘要基于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本身的特性和發展的現狀,分析了寧海縣發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面臨的困難,包括高風險產品難以推廣、氣象數據的代表性有限、氣象指數的開發設計有待完善和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為促進氣象指數保險的順利開展和可持續性,在借鑒各地經驗和結合寧海縣實際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氣象指數;農業保險;基差風險
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或稱為天氣指數保險,是指在指定區域把一個或幾個氣象條件對農作物損害程度指數化,每個指數都有對應的農作物產量和損益,保險合同以這種指數為基礎,當指數達到一定水平并對農作物造成一定影響時,投保人就可以獲得相應標準的賠償[1-2]。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3],提出“探索天氣指數保險等新興產品和服務”,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開展天氣指數保險試點,傳統農業保險逐漸向氣象指數保險過渡。
寧海縣政策性農業保險從2006年籌建,于2007年開始組織實施。實施10年來,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從當初的水稻、生豬2個品種發展到今年的42個品種。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創新險種,氣象指數保險產品推出時間較短。寧海2016年開展氣象指數保險試點,于2017年新增茶葉低溫氣象指數、楊梅采摘期降雨氣象指數、柑橘氣象指數、南美白對蝦氣象指數、梭子蟹氣象指數和白枇杷低溫氣象指數保險。基于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本身的特性和發展的現狀,筆者分析了寧海縣發展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面臨的困難,包括高風險產品難以推廣、氣象數據的代表性有限、氣象指數的開發設計有待完善和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為促進氣象指數保險的順利開展和可持續性,在借鑒各地經驗和結合寧海縣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建議。
1發展氣象指數保險的現實意義
1.1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
在農業氣象指數保險中,最終的賠付與實際損失并無直接關系,而只與氣象指數相關,增加了農民自己預防和減損的積極性,減少了道德風險的發生[4]。傳統的農業保險由于信息不對稱問題,保險公司無法獲得農民的所有信息,損失可能性更大的農民參保的積極性更高,風險較低的農民會逐漸退出農業保險市場。而指數保險中,較高風險區域的被保險人由自己負擔額外的風險損失責任,因而減少了逆向選擇問題的發生。氣象指數保險采用的氣象數據是準確、客觀的,農民和保險公司都可以從第三方獲得氣象數據,這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
1.2承保和理賠程序更簡單,運營成本較低
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所需的信息較簡單,主要是影響農作物收成的氣象數據。在進行賠付時只需判定實際的氣象條件是否達到了保險合約中規定的觸發值,根據達到的觸發值和保險合同中的賠付標準予以賠付,因而理賠程序較簡單、理賠速度較快。由于不需要根據客戶的風險對客戶進行分類,也不需要在風險發生后對農戶的實際損失進行核查,減少了實地調查和定損所需的人力和物力,節約了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1.3流通性強、透明度高,易于分散風險
農業氣象指數保險采用標準化合約,保險合同透明度高,易于在二級市場上流通、便于轉讓。保險公司可以將保險合同進行再保險,還可以將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出售給更多的利益相關者,例如農產品供應商、與農產品相關的再加工企業等,這種風險分攤機制有利于降低農民的參保負擔和保險公司的運營風險及財務風險。
2氣象指數保險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高風險產品難以推廣
近2年,由于分別受到強降雨和低溫的影響,寧海楊梅和白枇杷受損嚴重。楊梅正常年份年產量約12000t,而2015年僅有6500t;白枇杷常年產量約2000t,而2016年僅有180t,幾近絕收。隨著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保險公司近年來在白枇杷和楊梅等易受災作物上虧損較大,因此對其所承擔的風險有所顧慮,將保險費率設定得相對較高;而農戶因為連年受損,保險意愿雖然十分強烈,但對高額的保費無力承擔。
2.2氣象數據的代表性有限
從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的理論和實踐需要來說,一個標準的氣象觀測站點能覆蓋20km2風險區域,按照這一標準,寧海需要92個氣象觀測站。而目前已有的中尺度氣象觀測站數量是52個,這樣的站點密度與理想狀態還相差甚遠,導致提供的氣象數據并不能完全代表某一地區的實際氣象條件。另外,考慮到寧海多丘陵山地,同一氣象要素在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差較大,這也使得現有站點氣象數據的代表性大打折扣,給前期產品指數的設計和后期的理賠增加了難度。
2.3氣象指數的開發設計有待完善
氣象指數保險要求指數的設計必須很好地體現實際損失,如果指數與產量或經濟產出不是高度相關,就會增大基差風險,出現達到指定氣象條件而農戶沒有受損或農戶受損但氣象條件沒有達到理賠標準的情況。目前推出的氣象指數保險主要存在3方面問題:一是氣象指數采用寧波大市統一的方式,即寧波各縣市區采用相同的指數設計、保費保率和理賠標準,而實際各地遭受災害的風險不同,這樣的設計意味著全市平攤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地區農戶的參保積極性;二是作物與氣象要素的相關性還需進一步研究,作物受到的氣象條件影響往往是多方面的,如茶葉受霜凍害程度,目前保險中主要考慮低溫對其影響,實際與天空狀況、風速也有一定關系,但為便于保險理賠,這些要素都被忽略了;三是寧海現有氣象指數保險產品種類較少,覆蓋面有待提升。寧波其他地區已開展試點或者探索甲魚氣象指數保險、櫻桃氣象指數保險和苗木氣象指數保險等,而寧海對新產品的探索研究還不夠,險種覆蓋面有待提升。
2.4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
2017年,寧海春茶種植面積約7km2,投保3km2;楊梅種植面積約26km2,僅投保0.67km2;對蝦養殖面積約13km2,投保2.43km2;梭子蟹養殖面積約7km2,投保3.6km2。其原因一是大部分農戶經營規模小,風險規避意識淡薄,使得農業保險自實施以來一直存在著主動需求不足的問題;二是氣象指數保險對于大部分農戶來說是一種不熟悉的新型產品,農戶對相應保險產品條款理解的難度大大增加,短時間內較難完成對產品的認可;三是氣象指數保險產品設計得還不夠完善以及現有氣象站點的密度較小,使得有意愿投保的農戶在保費保率和理賠標準等方面對現有保險產品持懷疑觀望態度,降低了其參保積極性;四是基層的支持力度還不夠,一些鄉鎮將農業保險片面地理解為一種單純的商業行為,對農業保險服務社會、保障農業、穩定地方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惠農政策理解不深,在推廣宣傳工作上敷衍了事。
3加快推進氣象指數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3.1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力度
①調整縣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協調小組。建議由分管副縣長掛帥,進一步明確其職責,協調保險公司、農戶和相關農口部門,切實發揮其“協調”作用。②逐步加大對高風險產品扶持資金的投入。一方面建議縣財政針對易受災作物進一步加大資金補貼力度,緩解保險公司資金壓力的同時,減輕農戶負擔;另一方面可以將農業救災資金綁入氣象指數保險,基層發放救災資金時參考農戶保險條款中的受災程度,有助于實現公平救災。③將農業貸款與購買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相結合,購買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的農民可以獲得農業貸款[5],這種銀保一體化[6]的方式不僅拓寬了指數保險的銷售渠道,還降低了貸款機構的信用風險。
3.2合理增加氣象觀測站的數量
政府和保險公司一方出于發展地方經濟的需求,另一方出于減少理賠爭議的考量,可單獨或聯合在作物投保區域投資建立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議由縣委、縣政府牽頭,農林、財政、氣象、鄉鎮、保險公司和農戶代表等共同會商,綜合考慮作物的分布情況和農戶要求,合理布局,加密氣象觀測站點。尤其是針對地形和氣候條件比較復雜的地區,要盡量達到每20km2布設1個氣象站點的要求,另外也要適當增加不同海拔高度上的站點分布。自動觀測站可根據作物所投天氣指數保險種類來選擇不同觀測要素,還可隨種植區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
3.3積極創新,完善氣象指數設計
氣象指數保險的產品設計需要保險、氣象、數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一方面,保險公司應培養相關的專業人才,并邀請農業、林業、氣象等方面專家合作進行指數的確定和觸發值的設定,逐步完善產品構建程序和氣象指數選取機制。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農民的生產規模、自然地理條件和受災風險,開發出適合更多作物、能應對更多種風險的農業氣象指數保險[7]。另一方面,推新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已有的氣象指數的研究,結合實際情況,繼續補充完善已推出的保險產品。
3.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參保積極性
①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鄉鎮農辦等應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推廣宣傳,一方面向他們普及保險的運作原理以及保險在保障他們生產和收入穩定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樹立一些宣傳典型,以點帶面,努力培養農民的風險規避意識。②保險公司在推銷農業氣象指數保險時,要有清晰的產品介紹和準確的保險條例合同,便于農民了解該保險產品的費率、參保要求和賠付機制,還應注意建立農民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信任[8]。
4結語
自2016年開展試點以來,寧海縣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發展迅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戶防災抗災的能力,保障了農戶生活的穩定,得到了廣大農戶的一致好評。但在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不足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高風險產品難以推廣、氣象數據的代表性有限、氣象指數的開發設計有待完善和農戶參保積極性不高等。經過充分調研和研究,提出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力度、合理增加氣象觀測站的數量、創新完善氣象指數設計、加大宣傳力度4點建議。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以適應廣大農戶的需求和要求,更好地服務寧海經濟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牛浩,陳盛偉.中國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產品的發展現狀、面臨難題及解決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5(7):130-135.
[2]尹東.氣象指數農業保險及其技術問題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6):330-332,335.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A].2014.
[4]陳盛偉.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及在我國的探索[J].保險研究,2010(3):82-88.
[5]于寧寧,陳盛偉.氣象指數保險在發展中國家的實踐與啟示[J].新疆農墾經濟,2011(1):10-15.
相關刊物推薦:《中國科技論壇》雜志是科技部主管、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1985年9月創刊。《中國科技論壇》雜志一直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在重要文摘中,論文轉載率多年來位居同類刊物前列。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