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0-19所屬分類:農業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對于大豆的種植管理新技術措施有哪些呢?應該怎樣來加強對大豆的認識及栽培管理呢?有關大豆的一些管理措施呢,本文在此對大豆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大豆的創新栽培上都做了介紹。本文選自:《大豆科技》,《大豆科技》刊是由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作
對于大豆的種植管理新技術措施有哪些呢?應該怎樣來加強對大豆的認識及栽培管理呢?有關大豆的一些管理措施呢,本文在此對大豆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大豆的創新栽培上都做了介紹。本文選自:《大豆科技》,《大豆科技》刊是由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委員會與全國大豆科技推廣協調指導小組聯合主辦,為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期刊,編委會均由國內外知名度較高的專家學者17人組成,面向大豆種植的農民,農場職工,加工業的工人,社團公司的管理及業務、技術干部、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大專院校的師生,政府部門的各級領導,有關專家學者約稿。
摘要:大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中國東北為主產區,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飼料。
關鍵詞:大豆種植,綠色種植,農業科技
1 項目的必要性分析
1.1大豆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種子精選差,大豆高產難。農民常說:“種地選好種,一畝頂二畝”。優良的種子是保證大豆提質、增產、增效的先決條件,而農民使用的大豆種子,普遍是自己留用或者相互串換的。大豆種子普遍都存在的問題是:發芽率低、品質低、純度低,簡稱“三低”。
②土壤耕層淺,大豆扎根難。大豆主要靠毛根區尖部,吸收水分和養分。大豆生長需要在疏松、深厚而肥沃的土壤中。而在多數大豆田里,土壤板結,耕作層只有15cm左右,大豆難以形成完整的根系,這就直接影響大豆正常生長。
③地表溫度低,大豆生長難。大豆是喜溫作物,而多數鄉鎮有效積溫不足,地溫低,直接影響豆的品質和產量。
④播種密度大,大豆結莢難。下種量過大造成大豆生長因植株過密而落花落莢,并且降低了凈光合率,大豆生長后期出現莢稀、稈高、產量低的現象。而提高大豆產量的有效方法就是合理密植。
⑤大豆增產難,施肥不科學。一是吸肥時間長,整個生育都需要肥料供應;二是需肥量大;三是需要的肥料全,氮、磷、鉀、鈣和微肥缺一不可;四是吸肥集中,前期需肥少,后期需肥多。而不少農民種大豆講的是“一靠種子,二靠天,三靠農藥和二銨”。不講科學施肥出現了生產成本上去了而大豆產量卻不高的問題。
⑥減少藥害難,大豆噴藥多。防治大豆田草荒的有效方法是采取化學藥劑滅草。可是不少農民種大豆施用化學滅草劑過多,使得農藥殘留量超標,一些地塊還產生藥害,直接影響大豆的品質。
⑦保證品質難,機收破損多。用機械收獲大豆,可以提高縮短收獲時間,可是大豆機械收獲普遍存在破損率高的現象,機收破損率高達15%以上,嚴重影響大豆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1.2 研究開發的目的意義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當前粗放式的種植管理模式,使農民在效益上已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農業管理部門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經濟效益。通過綠色大豆種植全程機械化項目的實施,從而使大豆產量能提高10%以上,品質也提高一個等級,使土地增收、農民增效,主打綠色牌,搞綠色農業是既定方針。
2 項目技術可行性分析
2.1 國內技術引進情況
該項目技術國營農場在引進國外設備時,同時引進了一些使用規范和相應的管理文件,但數量很少且不適用于地方使用。目前大豆生產的各個環節的國產機具單機技術規范基本齊全,但機組規范、一定生產規模的技術規范我們還沒有,而且無法在國外和國內其它地區引進。
2.2 國內、外水平及發展趨勢
我國的大豆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大豆機械化生產從無到有已基本上實現了整地和播種的機械化,只是收獲和機械化鋤草還比較落后。根據我國地方的實際情況,深人研究大豆生產各環節機具的綜合使用,取得合理的組合匹配,為不同經營能力的用戶提供配套應用方案獲得最佳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國外農業發達國家,在大豆種植上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并且各個生產環節如播種、整地、施肥、鋤草、收獲已經開始向大型智能化方向發展。他們開始通過衛星定位系統來確定整地的地塊和深度,播種、施肥、噴灑滅草劑量的大小,收獲的時間等。因此,他們在大豆生產方面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種植。
2.3機械化種植流程
①加強機械中耕深松,提高蓄水保肥能力。一是要根據墑情選擇好作業時間,及時進行中耕深松。二是采用窄深松鏟,進行中耕深松,防止傷根;三是通過加深壟溝的耕層,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滲水蓄水能力,保水保肥,供大豆生長使用。
②推廣機械精密播種,實現大豆合理密植。一是在大豆播種之前,要認真檢查和調整大豆播種機排種部件的間隙,盡量減少排種部件的“磕籽”現象。二是在保證大豆種子純凈度和發芽率的基礎上,按大豆品種和播種方法的技術要求,嚴格控制播種量和播種質量,確保大豆植株分布合理。
③實行科學深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是按照位置肥效理論,實行機械分層深施肥。第一層在大豆種子以下5~7cm,第二層在大豆種子以下10—15cm,肥量比例為1:2,上層少,下層多.保證大豆生長后期不脫肥;二是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大豆需肥特性和測土結果,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磷肥、鉀肥和微肥的施用量。三是按照大豆生長習性,向大豆全程供肥,做到農肥、化肥并舉,底肥、種肥、追肥“三肥”接力,并且要科學施用葉面肥。
④實施科學除草,減少大豆藥害。一是采取秋噴藥或者播前噴藥,對土壤進行封閉滅草處理;二是應該本著防重于治、宜早不宜晚的原則,根據大豆田雜草的種類和草害嚴重程度,選用相應的滅草劑和噴藥劑量;三是采取化學藥劑滅草和機械除草相結合,減少用藥量,進而減少藥物殘留。
⑤實行機械聯合收獲,提高大豆品質。一是收大豆時,把聯合收割機滾筒上的紋桿,換上舊紋桿,同時適當調整滾筒與凹板之間的間隙,降低破損率;二是嚴格掌握大豆機械收獲時機,在大豆植株落葉80%、豆莢變黃,就開始機械分段收獲;三是對聯合收割機的整個脫粒裝置進行改裝。把紋桿滾筒式的脫粒裝置換成軸流式脫粒裝置,徹底解決大豆機械收獲破損率高的問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