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8-27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現在大學中語文教學的新管理技巧有哪些呢?應該如何將語文與英語的教學管理相結合呢?本文從語文教育目的的再認識和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的融合以及大學語文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等方面做了介紹。本文選自:《語文教學之友》,《語文教學之友》雜志19
在現在大學中語文教學的新管理技巧有哪些呢?應該如何將語文與英語的教學管理相結合呢?本文從語文教育目的的再認識和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的融合以及大學語文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等方面做了介紹。本文選自:《語文教學之友》,《語文教學之友》雜志1981年1月創刊,河北省教育廳主管,廊坊師范學院主辦,月刊,辦刊宗旨:本刊服務于中等以上學校的語文教學,始終嚴格遵循貼近教學,為師生提供教學參考的辦學宗旨,努力堅持“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社會主義教育方向,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
摘要:學生的閱讀興趣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喜歡古代的作品,有的對現代作品感興趣。所以教師有必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關注點,根據不同的興趣開出相應的書目,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指導的書目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書。閱讀只是課外學習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把讀書的感想表達出來,表達的方式可以是口語表達,也可以是書面文字,可以在課堂上即興演講,也可以在報刊、雜志以及互聯網的BBS發表。
關鍵詞:語文教育,外語專業,教學模式
Abstract: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is often different, some like the ancient works, some interested in modern art. So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questionnaire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concern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terest issue corresponding titles, let every student can from tit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find the books they are interested in. Reading is only a part of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more important is the reading of the feelings expressed, the manner of expression can be oral expression, also can be the written word, can be impromptu speech in class, can also be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the Internet BBS.
Key words: Chinese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一、語文教育目的的再認識
語文課在學生進入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涯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課程,作為基礎學科,它的地位毋庸置疑,關于這一點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已經形成共識。原因在于語文教育的識字、閱讀以及語言表達等基本功能,是每個人學習和生存的必備工具。語文課在學生基礎教育階段,以培養學生的識字和基本的閱讀、寫作能力為主,而在高等教育階段,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以及人文素質的培養是語文課的重要目標。
人們習慣上認為,大學生已經學過近十年的語文了,閱讀和寫作應該不成問題,而當前的現狀卻是:隨著考試壓力的不斷加大和媒體功能的增強,學生除了教材上所讀的文章外,課外的閱讀量非常有限,大量的課余時間投入到作業和補習班中,剩余的少得可憐的時間花費在電視、電腦上,真正的自由的閱讀幾乎沒有。寫作方面也是如此,除了語文教師規定的作文,又有幾個學生自己練習寫作呢?而且,在近年大學擴招的大背景下,招生規模的擴大所帶來的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學生素質的普遍下降,反映在語文上的,是部分學生出現了識字、閱讀、寫作能力很低,一些本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獲得的必備知識需要在大學補課。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的提高學生閱讀、寫作能力和分析、鑒賞文章的教學目標,不得不做必要的調整。
所以,在大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給學生講解字詞,至于分析鑒賞、培養審美能力乃至人文精神已成為一種奢求。這與大學語文的教育目的是相悖的。這種現實說明,語文在大學階段的使命是任重道遠的,而且有些悲壯的意味。我們不僅要問,在提倡素質教育的21世紀,在鼓勵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今天,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還應該停留在傳統的識字、閱讀、寫作、鑒賞上,是否應該在弘揚人文精神方面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承擔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這是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開設的一門公共課,公共課的位置決定了它在高校學科體系中不被教師和學生重視現狀的出現,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的融合。特別是外語院校,由于外語專業課的難度和對學生要求不斷提高,學習壓力逐漸加大,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明顯不高。而漢語作為母語對于學習外語的基礎作用因此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這與知識經濟時代提倡培養高智能、高素質國際化的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也不相適應。另一方面,大學語文教師教學方法的過于陳舊和教學手段的落后,也是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重要因素。筆者根據從事大學語文課的實踐經驗和在教學過程中的思考,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希望對語文課教學能有所幫助,并請方家指正。
二、大學語文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的融合
在外語院校,學生普遍存在漢語閱讀、寫作能力較弱的問題,雖然外語專業教師認識到應該加強母語的學習并一再強調學習母語的重要性,但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顯然存在明顯不足。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和外語專業教師一起努力,改變學生的錯誤看法,帶領學生走出誤區。
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漢語和其它語言一樣,作為一種語言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學習一種語言,主要是這種語言的口語表達、書面表達以及吸收以其為載體所傳達的信息。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信息的獲取,母語往往起著決定作用。中國人學習外語時,漢語的思維習慣對運用外語進行思維和寫作既有限制又有促進。我們自幼在漢語的環境中成長,漢語的思維定勢對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負面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如果良好的漢語表達習慣和優秀的文學寫作、鑒賞能力對外語學習大有裨益。比如翻譯強調“信”、“達”、“雅”,這可以說是語言翻譯的最高境界。一種外語譯為漢語,無論譯者對這種語言的掌握如何熟練,如果他的漢語水平一般,他的作品不可能優秀。漢語譯為外語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漢語字詞句以及篇章的準確理解,想要精品也是不可能的。外語寫作也是如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漢語作文寫得優秀的學生,他的外語作文也同樣精彩。但在外語院校,專業課的學習畢竟是首位的,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語文學習上,課程設置上也不可能開設太多課程,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靈活的方法,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使他們即使在沒有語文教師的引導和督促也能夠自主學習,從而使他們能夠在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上有更快的進展,實現語文教育和外語學習的互動。
三、大學語文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法
“大學是最具保守的地方”,這是西方學者對大學的評價。我國大學的保守相對于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陳至立在談到知識經濟時代中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時指出:“當前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還不相適應。提高人才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也迫切要求改革教學和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1〕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對創新型人才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筆者認為,創新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必須以傳統為依托,離開傳統無所謂創新。而傳統是所有遺存知識的總稱,它包括知識、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等。而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創新人才是能夠適應社會發展、思維靈活、有主見、有超前意識、有較強實踐能力的人。實際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追求目標。在外語院校從事大學語文課教學也必然以此為依歸,教育者應結合外語院校的特點,在大學語文教材的編 定、授課方式的選擇以及課外閱讀和實踐的引導等方面有所改進。
(一)外語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編排
國內大學語文的教材種類很多,編排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是落后,如在篇章的選擇上,除了編者不同外,基本是一個面孔。最關鍵的一點是缺乏針對性,文理工科使用的是一個教材,沒有考慮使用者的專業特點。外語院校的特殊性上文有所論述,編訂適合外語專業的教材最重要的是根據這些特殊性選擇合適的篇章。
古詩文的選擇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語言精練;二是文學性較強。語言精練是針對外語專業對語言掌握的高標準,文學性強是考慮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如賈誼的《過秦論》,李斯的《諫逐客疏》、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都是比較適合的,而如屈原的《離騷》、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但是學生理解非常困難、實用性不強的文章,可以不選。
現當代詩文的選擇與古詩文的標準大致相同,應該注意的是剔除那些雖然在現代歷史上是名人,而其文章的政治意味遠遠超過文學性的。因為語文課畢竟不是政治課,不應該承擔政治課的任務。在當代作品的選擇上,篇目的比例應該加大,中國歷來存在厚古薄今的思想,認為今人的文章不如古人,這種認識過于貶低當代作家,很多當代作家的文章寫得很優秀,如賈平凹的散文《丑石》,不比魯迅的《一件小事》差,筆者認為,無論從思想和藝術上前者都遠遠超過了后者。
外國文學篇章的選擇上,在堅持上面的兩個標準同時,一方面要加大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為精讀和泛讀兩個部分;一方面要注意譯者。翻譯是另一種創作,翻譯質量高低既取決于譯者的外語水平,也與譯者的中文水平密切相關。現在,很多國外的名著名篇都有幾種譯本,這就需要編者獨具慧眼,取其真正達到“信”、“達”、“雅”標準的作品,這方面,只依靠中文學者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外語專業學者的幫助。
此外,所有篇章的選擇必須把握“德”的尺度。對“德”的要求應該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崇高境界。古人有“文以載道”、“道德文章”的說法,都是強調文章所蘊含的道德標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化”,注重內心的改變,它是“潤物細無聲”的,它的作用是持久的,它往往比空洞的道德說教有效得多。
(二)授課方式的多樣化
現在各大學一般仍沿用傳統的授課方式,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并沒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不符合現代教育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的要求。這種絕大部分由教師單一講授的方式,形式上是重復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牽著走”、“填鴨式”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單調乏味,與大學的自由、民主、獨立的學術精神相違背,也與學生對大學的理想存在巨大的落差,所以一些學生認為大學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復,缺乏新鮮感。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高校必須進行教學改革,這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步驟。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在改革過程中,要打破舊的教學行為模式,建立適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標準的新的教學行為方式,必須把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教學方法淘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單一的模式,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而外語院校的小班制給我們提供了新的契機。外語院校每個班級的人數一般在25名左右,這使教師具備充分的了解每個學生個性特點的可能,授課時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基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也使得教師能夠采取有效的、靈活的教學手段。
1?多媒體的應用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使一般高校都配有多媒體教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用電腦制作課件,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文字、音樂以及影像片段整合到一起,實現授課內容信息量的最大化。如講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然后讓學生看屏幕上關于徐志摩生平的詳細介紹,使學生對徐志摩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朗讀《再別康橋》,播放名家朗誦的錄音,讓學生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再播放有關徐志摩的影視片段,做進一步的分析、評價。在沒有多媒體的院校,退而求其次,可以利用錄音機、幻燈機等設備。
2?以學生為主體的實現
并不是所有的篇章都可以把文字、聲音、圖像融為一體,如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它主要是談為人處世的原則、修身從政的標準,特別是其中提出的道德觀念,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差別,對于這類文章可以采取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原則,把學生分成幾組,自由發表見解。由于班級人數較少,教師可以分組指導,并要求學生把自己的觀點系統化,最終形成書面材料。
在授課方式上,教師可以根據講授內容靈活掌握。無論以哪種方式,教師心中必須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改變過去那種“過分重視認知過程,忽視感受、體驗過程;重視單向的傳遞、灌輸過程,輕視雙向的交流啟迪過程。”〔2〕教師的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考慮課堂信息量是否充分,學生是否能自主表達見解,是否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與實踐的引導和評價
課堂教學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師教學任務的完成,對學生課后閱讀和實踐的指導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雖然西方有人認為大學的特點應該是“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學生們有權“決定是否學習、何時學習和學習什么”〔3〕。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生在利用課余時間上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特別是大一的學生,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新事物接踵而至,在課外如何學習的問題上往往無所適從,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 1?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興趣調查分類
2?教師要對學生的實踐加以評價
評價的體系也是開放的,但要堅持一個原則:學生的實踐利于“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4〕教師既可以以傳統的批改方式評點,也可以用口語評價,還可以同學間互相評價,教師總結。開放式的評價體系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觀念十分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評價的科學性,對于學生知識領域有所突破和理論上有創新的成果,要高度評價,以培養學生追求創新、積極探索的精神。同時,教師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盡量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大學語文是學習外語的基礎,也是提高外語水平不能忽視的重要學科。知識經濟時代,外語院校如何發揮大學語文的基礎作用,實現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是每位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教師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教師認識水平的提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