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18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關于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成果,為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
摘 要: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關于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成果,為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在現在的高職院校,有很多課程作為國家級、省級或者院級精品課程。其中,有些還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資源共享課,本身具有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辦刊宗旨:依托建設領域高層權威信息背景,做好政府領導決策的重要參謀;成為政策理論探討的前沿陣地,積極探索和導引建設事業發展方向和改革實踐;提供重大事件權威報道,深度闡釋焦點話題,縱深調查熱點事件,努力追求權威性、建設性、實用性和可讀性風格;努力做大媒介傳播平臺,真誠為建設企事業單位服務,為中國建設事業和城市化服務,為廣大讀者開啟一個探求知識的“窗口”。
關鍵詞:數字化資源,教學模式,信息化教育,中國教育信息化
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迅速普及,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及教學活動形式。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成為實施和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基礎,能夠促進教師改變教育教學觀念、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成熟的教學方案、優質教學資源,有效提高學習效果,并且通過網絡免費獲取所需學習資源,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成為實施和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的基礎,大批國家精品課、國家資源共享課的建設進一步推進了課程數字化建設進程。因此,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適應信息化教育,充分發揮數字化資源的優勢成了重要課題。筆者通過大量研究與教學實踐,以國家精品課、國家資源共享課《Internet應用基礎》為例,探討了基于數字化資源的教學模式。
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關于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成果,為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在現在的高職院校,有很多課程作為國家級、省級或者院級精品課程。其中,有些還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資源共享課,本身具有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因此,如何更好的適應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支持教學,有效發揮這些數字化資源的優勢、構建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教學模式成為筆者研究的重點問題。筆者以本院國家級精品課、國家資源共享課《Internet應用基礎》為例,通過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數字資源及正在不斷擴充建設的數字化資源,構建基于數字化資源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
一、《Internet應用基礎》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優勢
1.使課程更具有開放性
課程由原來的任課教師收集整理資料獨立組織教學,逐漸轉型為提供一個公共開放的數字化資源庫網站,為學生的學習、高校教師的教學和社會學習者參考并重的角色,使課程更加開放,更加面向社會,更具有社會性和服務性。
2.使課程基本資源完整、齊全、規范,達到統一規定的技術要求
本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全部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技術要求》進行整理,課程基本資源齊全。
本課程基本資源有:課程簡介、課程圖片、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考評方式與標準、學習指南、教案或演示文稿、教學設計、實訓指導書、重點難點指導、作業、參考資料目錄、試卷、任務工單、學生作品、全程教學錄像(見表1)。
序號材料名稱文件
格式數量備注 序
號材料名稱文件
格式數量備注
1課程簡介word1 課程10試卷word8單元
2教學大綱word111教學課件MP489
3教學日歷word1 12演示文稿ppt15
4考評標準word1 13教學案例word17
5學習指南word1 14學生作業word27
6教學要求word15 模塊
單元15任務工單word9
7教學重點難點word1516虛擬仿真Mp423
8教學設計word15 17學生作品jpg17
9教學錄像Mp423 分節18文獻資料word1
表1 基本資源清單
3.拓展資源豐富、形式多樣
拓展資源根據本課程特點,應用于各教學與學習環節,支持課程教學和學習過程,較為成熟的多樣性、交互性輔助資源。
本課程拓展資源有:實際項目案例庫、專家、技術人員專題講座庫、課程素材資源庫、動畫演示虛擬系統、作業系統、在線自測/考試系統、學習和交流工具(見表2)。
序號項目數量備注
1案例庫26
2專題講座庫15
3素材資源庫79
4演示/虛擬/仿真實驗實訓系統23
5作業系統1
6在線自測1
7考試系統1
8學習和交流工具2個
表2 拓展資源清單
4.整個數字化資源設計從學習者出發,適合方便網絡學習及使用
基本資源和拓展資源,在設計時,主題(或知識點,或重點難點,或技能點)明確,劃分最小化(粒子化),便于網絡傳輸、網絡搜索、網絡在線閱讀、網絡下載,真正方便學習者,方便資源組合。
二、《Internet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
本課程以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基礎,采取問題和任務驅動的特點,以問題和行動為導向,采用“感知→模擬→理解→實戰→反饋→提高”模式,展開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擴展,循環往復,由淺入深,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第一,感知階段: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簡單易懂的實例,進行問題導入,使學生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概念有基本的了解與感知。
第二,模擬和理解階段:通過案例的模仿,加深了學生對問題或技術的理解。
第三,實戰階段:通過實戰練習,鞏固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第四,反饋提高階段:是學生所學理論與技能的一個總結提煉的過程。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在線考試系統、教師教學互動平臺、學習交流平臺等多個信息化平臺,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1.利用教學信息化平臺,實現教師、企業、學生之間互動
教學信息化平臺,包含了“學生學習網絡平臺”“教師教學網絡平臺”等,教師、學生、企業及社會各類學習者通過此平臺進行相互學習、交流、提高。
“學生學習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課程標準、教學設計、實訓指導資料、試題庫、視頻資源、作業發布、互動環境等網絡教學服務,為學生實踐教學、技能訓練、擴展學習等全方位學習,提供了有效地補充,促進了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的融合。
“教師教學網絡平臺”:該平臺主要服務于教師,提供網絡共享、交流互動等服務,初步實現了教學電子檔案化,為教師教學提供過程化的電子檔案管理。
2.運用在線考試平臺,實現考試的方便性與多樣性
傳統的考試方法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通過課程提供的在線考試、練習系統,學生可以通過此平臺進行日常練習與自測,豐富的題庫及解析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以通過此平臺在任意時間內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定不同難度的測試,隨機組卷讓同一考場的學生進行不同試卷的答題,系統的自動評分與成績分析降低教師的評分工作量也增強了考試的評分的公平、公開性。
3.運用學生交流平臺,促進學生學習
學生通過登錄資源平臺的“為學堂”子平臺,可以方便的與學校的合作企業、與注冊的學生、與注冊的教師之間進行的交流。
4.通過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平臺,建立學生e-Portfolio,促進學生成長
登錄借鑒加拿大e-Portfolio 成功經驗而開發的“學生e-Portfolio”學習歷程檔案平臺,學生可以申請并個性化設計自己的檔案平臺,撰寫自己的日志、學習體會、上傳作品等,進一步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實踐過程中,基于數字化資源教學該模式發揮了有很多方面的優勢,比如大量的資源豐富了學生知識面;信息化學習環境方便了學生搜尋、整合資源;多個信息平臺的建設增強了師生互動等。但是,也存在著不足。比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學校教學設備也有一個較高的要求;多樣化的資源運用耗費了任課教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對于一些自制性較差的學生受網絡的影響而分散學習的注意力等。在以后的研究中,要繼續進一步研究完善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的教學質量的提高。
(責任編輯:辛美玉)
收稿日期:2014-03-09
基金項目: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數字化資源教學模式創新的實踐研究——以為例》(課題批準號:ZJY13114)
作者簡介:張曉玲(1978-),女,河北滄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軟件工程。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