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1-03-25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高職機械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根據其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依據示范校課程模式改革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充分利用
摘要: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高職機械類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根據其課程特點及教學現狀,依據示范校課程模式改革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做中教”,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組織課程內容,編寫教材,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完善實訓教學條件,取得了實效。
關鍵詞:高職教育;公差測量課程;教學模式;職業(yè)能力
隨著企業(yè)對學生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職業(yè)教育的出發(fā)點。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高職院校始終要把職業(yè)能力的實踐活動放在教學過程的首要位置。對于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來說,要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的高技術技能型機械類人才,進行高職機械類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1]。本文結合公差課程教學的特點,在互聯(lián)網和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的背景下,從學生的學情、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項目式任務驅動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現代化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項目式的任務驅動,能夠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實施背景
(一)課程的主要特點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主要包括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測量技術等內容。該課程專業(yè)技術性、實用性較強,與實際生產密切相關。機械制圖等基礎性課程是學習該門課程的前提。該課程具有“四多一廣”的特點,即術語、符號、概念、標準多,知識覆蓋面廣。另外,其較強的生產實踐性對于缺乏生產經驗的學生來說理解和掌握該門課程的知識更為困難。
(二)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是講授法依然是該課程教學的基本模式。雖將多媒體課件用于輔助教學,但大多數課件內容仍是教材內容的重復。理論教學內容較多,實際操作內容較少,學生習慣了“灌輸式”的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不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用于實際應用中,造成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jié)[2]。
二是傳統(tǒng)的考核方法較為單一。大多數的考核只以學生的作業(yè)及考試成績來作為評定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性考核,導致教師無法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見的問題,不能及時加以指導。長此以往,基礎薄弱的學生就容易被教師忽略,學生就會產生厭學心理。
基于以上問題,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培養(yǎng)學生對零件進行精度識讀、設計及檢測等方面的職業(yè)能力。
二、課程改革的目標
(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實際崗位能力需要為出發(fā)點,本著“學以致用”的原則,甄選適合的教學案例,降低教學內容難度,去除不符合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且較難的概念原理型“陳述性知識”,增加以就業(yè)為導向的實踐及技能型“過程性知識”。通過優(yōu)化教學內容,以通俗易懂“少而精”的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校企合作項目化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為導向,通過現場教學,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邊學邊做,形成“教、學、做”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3];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將以“學科為本”轉變?yōu)?ldquo;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形成學生主動參與協(xié)作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新型學習模式,將“工作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貫穿于教學過程;實施“任務教學”,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全程參與從任務的確定、工作計劃的制定、工作計劃的實施到質量的控制與檢測、評估與反饋的全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三)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這門課程作為理論課一直采用“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只適用于“陳述性知識”的講解,不利于零件精度測量這種“過程性知識”的講授。長期采用上述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理論知識,又不清楚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逐漸地就會缺乏學習的信心,失去學習的興趣,產生“不好學,不愿學”的心理,教師也會產生“學生不好教、知識不好講”的畏難情緒,使教學效果大幅度降低。由于網絡資源的日益豐富及信息化技術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建設信息化教學資源可以對“過程性知識”進行直觀、逼真地展示,還可以使抽象的“陳述性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4]。信息化教學資源不僅限于課上學習,還可以應用到課前的預習及課后的復習,可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完善教學考評體系,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健全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完善教學考評體系,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打造一支基礎理論強、技能水平高的雙師型教師隊伍[5]。融多種考核手段于一體,實行學校、學生、教師和社會多方參與的評價方法,從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轉變,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yǎng),淡化終結性評價,強化平時考核,促進學生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課程改革的具體過程
(一)團隊建設
教師在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專業(yè)骨干教師和企業(yè)經驗豐富的員工作用,組建一支高質量的教學團隊。注重師資培養(yǎng),通過外派教師參加學術交流、進修培訓、企業(yè)崗位鍛煉、聘請校外專家到校講學指導等方式,形成“派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師資培養(yǎng)新渠道,以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
(二)教材建設
1.教材的開發(fā)理念
第一,突出高職院校專業(yè)基礎課程的職業(yè)性、實踐性和開放性,注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按照“教學做”一體化組織教學,依據“職業(yè)崗位→崗位能力需求→選取企業(yè)真實工作案例→確定教學項目”對教學內容進行構建。
第二,教材內容對學生要適用、夠用。適用是指“學以致用、以用促學、邊學邊用”。夠用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彈性化,可實現分層教學;二是使學生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滿足學生將來就業(yè)的需求。
2.教材的開發(fā)思路
教材要具有時代性、先進性,教材內容要充分體現本專業(yè)領域的最新進展。我們以項目任務為驅動,按照難易程度重新編排章節(jié),將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國標融入其中。為了使課程內容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貼近工作實際,訓練載體充分考慮了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結合前置的實訓課程內容,所選的測量零件及需進行精度設計的零件都是CA6140車床上的相關部件,并且這些零件在機械系機床拆裝和夾具實訓室里一應俱全,可使學生在擁有體驗經驗的基礎上有能力完成零件精度的檢測及設計。
設置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6],每個項目都是企業(yè)的真實工作任務。在項目中設置子任務,通過教學做一體化完成任務。項目中配有技能訓練,針對每個項目不同類別的零件精度進行檢測訓練。學生完成一個項目的學習,也就可以完成企業(yè)當中的一個工作任務。
(三)教學模式改革
1.現場教學,學做合一
該課程以CA6140車床中典型零件為載體,將實訓室和教室合二為一。通過對企業(yè)和一些高校調研,并結合高職課程教學體系建設要求,我們重新對該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進行了規(guī)劃和管理。具體做法是:側重了尺寸誤差、幾何誤差、表面粗糙度和螺紋檢測的實踐教學;建設一體化綜合教室,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室既是課堂又是工廠車間,學生既是學生又是徒弟,教師既是老師又是師傅。
2.以項目任務驅動開展教學
按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7],將校企合作項目任務教學貫穿于教學始終。根據項目設計任務,將任務的問題場景真實展現。按照企業(yè)產品圖紙、被測零件或產品、檢測環(huán)境的重設教學內容,突出測量操作的真實性和職業(yè)性。同時邀請企業(yè)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給出建設性的指導意見和建議,并對學生的實踐加以指導,促使學生能力貼近崗位需求。
3.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完善教學方法
摒棄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在實際教學中用到的教學方法如下:首先,教師布置任務并對任務知識點進行分解,學生針對教師提出的知識點,在限定時間內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內探討;其次,進行學習匯報并提出自學中遇到的難點及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引導和總結。通過學生完成任務,教師可檢測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并進行再次指導總結,教會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內容的學習方法。
(四)教學資源建設
將多媒體課件用于輔助教學。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顯著的作用[8]。多媒體課件并不是教材內容的重復,而是將圖片、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微課及微視頻等資源有機整合到課件中,可以將復雜難懂的知識簡單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對幾何公差帶進行釋意,可做成二維動畫進行演示,學生可直觀地看到公差帶的形狀和公差數值限定的公差帶方向或位置,較易理解掌握。
(五)開展多種教學評價
改變過去單一的閉卷筆試的方法[9],注重學生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性考核,杜絕了輕視理論知識記憶和平時放松、考試臨時突擊的現象發(fā)生。本課程采用階段測試、平時作業(yè)、日常表現、實踐操作、終結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四、課程改革的保障性條件
(一)實驗實訓教學條件
根據學生人數,為理實一體化教室配備足夠數量的檢測長度、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等項目的常用量具及CA6140車床中的典型零件。
(二)經費投入
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及理實一體實訓室建設都需要經費的支持。具體金額需根據教學資源類型及數量、購置的量具及儀器種類數量而定。
五、課程改革的成果及成效
(一)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
以工作任務為載體,采用項目化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使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任務更加直觀地進行學習,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點和操作能力,實現學做合一,從而提高崗位職業(yè)能力和崗位勝任力。
(二)構建了科學的課程體系
結合專業(yè)特點和人才培養(yǎng)要求,構建了結構合理、以項目和工作過程為主體導向、便于實施的一體化的新型課程體系。新課程體系的建立,充分體現了對學生職業(yè)發(fā)展和職業(yè)能力的最新要求,對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
(三)大幅度提升了教學效果
依據課程性質,進行了信息化資源的建設。我們將重點難點內容根據知識點類型進行劃分,分別制作了微課、視頻、動畫、圖片及課程網站等信息化教學資源,并將這些資源上傳到網絡及移動設備終端。結合項目驅動等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自主學習。在課上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課后,通過課程網絡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使學生由“不會學、學不會”轉變?yōu)?ldquo;自主學、學會用”,基本具備崗位要求的能力,從而使教學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學生通過完成項目任務,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統(tǒng)一,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符合職業(yè)能力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六、課程改革的經驗啟示
一是在開始講授該課程之前,應完成學生對企業(yè)環(huán)境、企業(yè)設備及企業(yè)產品的認識實習,以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該課程的學習,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是定期召開教學改革研討會,開展觀摩教學,推廣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10]。
三是保持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經常與企業(yè)進行溝通,以使授課內容與企業(yè)所需同步,從而培養(yǎng)具有職業(yè)能力的學生。
四是進一步加強實驗室建設,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開展相應的測量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與實際操作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是將信息化教學手段用于教學中[11],不斷完善和擴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資源種類,改進教學資源制作方法,提高教學資源利用效率,以使這些教學資源能更好地滿足現代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論文作者:劉爽
相關期刊推薦:《遼寧高職學報》(月刊)創(chuàng)刊于1999年,由遼寧省教育廳主管,由撫順職業(yè)技術學院、阜新高等?茖W校、營口職業(yè)技術學院、盤錦職業(yè)技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職業(yè)藝術學院、大連商務職業(yè)學院和遼寧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聯(lián)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設有:教師教、研訓案、教育與教學、教育管理、職業(yè)教育等欄目。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