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進步有明顯的反向溢出效應。母國自主創新能力越強,自主研發能力越高,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溢出效應越明顯。反過來,母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自主研發的能力較低,影響了對東道國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
論文摘要: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進步有明顯的反向溢出效應。母國自主創新能力越強,自主研發能力越高,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溢出效應越明顯。反過來,母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自主研發的能力較低,影響了對東道國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
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的技術進步和研發創新能力不僅取決于國內研發投入,而且還取決于從其他國家技術研發外溢的獲取程度,其中ODI,即對外直接投資、外向FDI,是指我國企業、團體在國外及港澳臺地區以現金、實物、無形資產等方式投資,并以控制國[境]外企業的經營管理權為核心的經濟活動已成為獲取國際技術研發外溢的主要渠道。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通過直接投資溢出途徑獲取先進技術的大環境下,研究ODI與我國技術進步問題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鑒于此,本文分析了ODI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傳導機制。
一、ODI與技術進步的傳導機制分析
ODI既然對投資母國技術進步具有積極的效應,那么這種效應究竟是借助怎樣的機理發生的呢?縱覽有關研究,大體上可以理出四個機制。
(一)海外研發反饋機制
母國企業到知識技術豐裕國家設立海外研發子公司,開發生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科技產品,是充分利用國外技術資源的一種有效方式。設立海外研發子公司,嵌入當地研發資源密集區,可以吸納當地高技術研究人員,利用當地基礎設施進行研發,把握技術研發的最新動態,并把最新技術信息反饋回母國和海外其他子公司,從而調整母國技術研發方向,增強母國吸收能力與自主研發能力,帶動母國的技術進步。
Dunning對世界大型跨國公司申請專利數據的研究表明,在所調查公司申請的專利總數中,其海外子公司所占的比率,從1969—1972年間的9.8%上升到1983—1986年間的10.6%。研究還揭示,海外子公司研究與開發的新技術,能夠更好地適應東道國要素稟賦和消費者偏好,增強跨國公司的產品競爭優勢。幾乎所有研究都顯示,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研發活動不僅對母公司具有技術反饋效應,而且對同一公司其他子公司的技術也有溢出效應。
(二)跨國并購適用技術企業機制
母國企業并購東道國擁有適用技術的企業,將其核心技術內部化,能夠有效地促進逆向技術轉移的效率和水平。通過跨國并購一方面可以打破技術壁壘,直接獲得適用技術;另一方面可以較低的投入與東道國當地的企業以及科研機構進行橫向技術合作,獲得產品技術支持,并通過一定的渠道如公司內部交易等傳遞回母國。并購后,可以促使母國企業在技術、管理知識等方面更為直接、快捷地與東道國進行交融、溝通,特別是獲得諸如東道國的網絡支持、上下游溢出等其他方式無法實現的效應。
Lundvall認為文化差異會阻礙信息交流,也就意味著子公司的本土化不僅能夠提高技術溢出的水平和速度,而且兩國間的人員交流可實現隱性知識的外溢。國外的子公司可以為母公司創造上下游的聯系,來自上下游的溢出(供應商和顧客)可以產生直接的知識轉移,即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支持、采購新的原料或是采用新的組織方法。此外,由國外子公司帶來的對于質量標準和運輸時間的高要求可以刺激母公司提升自身的產品生產,這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Jaffe分析了美國州層面上的專利活動,發現受到當地大學的R&D投入影響,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創新活動往往在一個接近的地理區域發生。Patel等人對1979—1990年間英國大公司海外子公司專利變化數據的考察揭示,這期間這些公司新增專利的60%,得益于跨國并購活動。首鋼收購美國麥斯塔工程設計公司就是其中典型案例,通過購買美國麥斯塔工程設計公司70%的股份,取得了直接使用該公司850份圖紙和縮微膠片、46個軟件包、41項專利和兩個注冊商標的權利,由此一舉成為國內鋼鐵業第一個獲得先進軋鋼及連鑄設計技術的企業。通過并購,變競爭對手為合作伙伴,將其研究能力和研發成果為己所有,從而獲得關鍵研發資源以及與母國企業互補的研發創新能力。但這一過程要求母國注重資源整合,提升母國投資企業嵌入能力。
(三)收益反饋機制
收益是跨國投資的另一重要考慮因素。通過對外直接投資,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關鍵性資源供給,并通過競爭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競爭力,增加母國利潤。利潤的增加可以促進母國增加自主研發投入,購買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或引進技術專家,以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繞開貿易壁壘,擴大出口,進入東道國當地市場,并產生出口規模效應,刺激東道國政府分攤部分研發費用,由此降低單位產品研發費用,促使母國企業騰出部分資源用于核心項目的自主研究與開發,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收益反饋機制對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一個間接卻又十分重要的過程,如果對外直接投資能夠產生很好的收益產出,那么母公司就可以通過對收益的進一步分配來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如TCL在越南建有一座年產50萬臺的家電生產基地,力帆摩托在越南的組裝廠目前年產值也達1億美元以上,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既可以廉價獲取當地勞動力資源,又可以開辟當地市場,產生出口規模效應,還能獲得東道國政府的優惠措施。
(四)對外直接投資的公共效應
從社會以及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對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效應,即公共效應。首先,對外直接投資引致了正的生產溢出,即生產結構優化至高附加值的活動,從而使得母國廠商的平均成本曲線下移,并且在高科技產業中更具競爭力。其次,跨國公司的國外擴張可以擴大本國的出口,規模效應可以提升母公司供應商的生產力。再次,收益的增加可以帶動本國國內居民的收入增加,從而帶動消費和投資的上升。最后,廠商間的逆向技術轉移能夠帶來更為直接積極的外部性,也就是說,子公司通過吸收各種知識的機會,產生強烈的技術溢出效應,有助于母國該領域內部的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
不同的對外直接投資模式對應著母國不同的投資目的,因此也產生了不同的效應和傳導機制,并通過這些機制對母國自主創新能力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結論:
(1)對外直接投資對母國技術進步有明顯的反向溢出效應。母國自主創新能力越強,自主研發能力越高,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溢出效應越明顯。反過來,母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自主研發的能力較低,影響了對東道國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溢出效應不明顯。
(2)對外直接投資與母國技術進步之間存在一系列作用機理,分別為海外研發反饋機制、并購適用技術企業機制、收益反饋機制以及對外直接投資的公共效應。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母國可以通過并購東道國先進技術企業,也可以在國外建立研發機構,直接利用東道國的人力資源優勢進行研發創新,并通過公司內部交易,將技術轉移回母國,促進母國技術進步。而要充分利用對外直接投資實現母國技術進步,關鍵是要提高母國的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研發能力,否則再好的知識技術也無法被母國消化利用,更談不上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大政府主導的自身研發投入與推廣,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
(3)為了更好地促進投資母國的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母國對外直接投資應注意對東道國的區位選擇。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技術水平,在對外直接投資時,可以考慮通過向R&D要素豐裕國家和地區直接投資,接近技術創新活躍地,來提高其反向技術研發溢出效應。
(4)為了加速培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應重視對外直接投資的反向技術研發溢出效應。政府可以采取積極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國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加快我國自主研發創新的進程。同時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創造有利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提高研發人力資源的國際化程度,培育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然而,當前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由于統計資料的不完整以及傳導機制的復雜性,要準確地評價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自主創新的作用還需進一步探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