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相對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各省份更有必要加大銀行改革力度,使四大行之外其他類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得到更快更好發展。更進一步,基于Panel模型的因果檢驗表明:非國有銀行發展與民營經濟增長間因果關系是單向的,即各地非國有銀行對民營經
論文摘要:,相對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各省份更有必要加大銀行改革力度,使四大行之外其他類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得到更快更好發展。更進一步,基于Panel模型的因果檢驗表明:非國有銀行發展與民營經濟增長間因果關系是單向的,即各地非國有銀行對民營經濟金融支持是民營經濟增長的原因,但民營經濟增長并不是各地非國有銀行發展的原因。
關鍵詞:銀行業結構,非國有銀行,民營經濟,金融論壇
本文選自《金融論壇》金融應用理論刊物。定位于商業銀行應用理論研究,設有形勢分析、理論探討、改革探索、發展戰略、金融法苑、經營管理、業務創新、金融市場。國際金融。金融譯輪船等欄目。
引言
近年來,非國有銀行發展迅速,同一時期,中國經濟經歷了較快增長,尤其是民營經濟增長對整體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因此,對非國有銀行發展與民營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研究,對各區域銀行業結構的不同是否可以解釋各地民營經濟發展速度差異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文章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分析非國有銀行對民營經濟發展的貢獻,并提出對策。
非國有銀行作為中國地方經濟金融支持力量和中小銀行的代表,其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由于成立背景不同以及所處地區經濟的特殊性,非國有銀行發展帶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區域性。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實是地區之間日益嚴峻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源于各地區民營經濟發展速度不同。
一、非國有銀行發展現狀
中國銀行業整體結構可分為:中央銀行、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和其他金融機構。經過多年改革發展,非國有商業銀行規模日漸壯大,在存款、貸款、資產總量、實現利潤額等方面都有較大提高。有些非國有銀行在不良貸款、實際利潤增長、資產收益率、資本充足率等方面遠遠優于國有銀行。非國有銀行發展的意義體現在:一是有利于促盡快改變四大國有銀行壟斷的格局,形成良性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有利于盡快解決資源配置扭曲的問題;三是銀行體系分散化也有利于強化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
二、東中西部民營經濟發展情況
東部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總量和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也逐步提高。從民營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下簡稱I)來看,自1993年以來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其中自2000年后,其增速更加迅猛,東部I最高。經測算,2006年浙江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為9898.85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為62.9%。中部地區私營經濟逐步發展,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重要力量。但中部與東部地區相比缺乏經濟優勢,與西部地區相比又缺乏政策優勢,存在“架空”危險。I投資一般,僅為東部一半。民營經濟還基本上集中在有限加工、商貿與服務領域。民資企業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較小。西部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呈現出不斷加速發展勢頭。但從總體上講,西部民營經濟同東部相比差距仍較大,表現為企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不高等,而且分布范圍也較窄,主要分布在社會服務、零售等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無集聚效應,也談不上有很強的競爭力,I投資較低。
三、非國有銀行發展與民營經濟增長的關聯分析
(一)非國有銀行發展促進民營經濟的增長
面對國際銀行業強有力商業化并購浪潮的沖擊,非國有銀行也拉開了并購重組帷幕。1996年廣東發展銀行收購中銀信托投資公司是中國首例銀行并購非銀行金融機構案。1997年,中國光大集團公司將其持有的20%光大銀行股份成功地注入到香港聯交所上市的“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從而與國際資本市場銜接。2003年,福建興業銀行與香港恒生銀行等簽訂投資入股協議。2004年,國內首例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并購城市商業銀行案,興業銀行成功并購佛山市城市商業銀行。銀行并購通過其特有的路徑促進了經濟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非國有銀行發展迅速,其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增長幅度較高,從而中小企業獲得的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不斷增加,對民營經濟的促進明顯。
(二)非國有銀行與民營經濟增長關系的面板模型
樣本選取在整個環節中非常重要。從中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歷程來看,至今已經歷了3個階段。因此,選取31個省份及直轄市1993-2005年數據作為樣本,即回歸主要基于面板數據。其次是指標選取。衡量各地區某年民營經濟增長的指標(GROWTH)等于該年民營經濟相對于上年民營經濟變化率。選擇非國有銀行存款份額(CR)作為衡量各地非國有銀行發展指標。引入其他可能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如各地進出口總額與GDP之比(TRADE)、各地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度增長率(CPI)、各地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FIXED)以及各地財政支出年度增長率(GOV)。此外,還考慮了各地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采用各地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與GDP之比這一指標(BANK)。
根據樣本特征,我們選取固定效應變截距模型。此時的模型為:GROWTHij=αi+βCRij+γXij+ξij,其中:下標i表示省份;下標j表示年份;X表示一組控制變量;α1表示截面單元(省份)的個體特征,與β、γ一起構成待估系數;ξ是隨機擾動項。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結果發現調整系數達到0.899。實證表明:非國有銀行發展與民營經濟增長間存在著顯著正相關。分區域看,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各省份非國有銀行對民營經濟增長促進作用更明顯,而銀行集中度提升危害更深。這一結果說明,相對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各省份更有必要加大銀行改革力度,使四大行之外其他類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得到更快更好發展。更進一步,基于Panel模型的因果檢驗表明:非國有銀行發展與民營經濟增長間因果關系是單向的,即各地非國有銀行對民營經濟金融支持是民營經濟增長的原因,但民營經濟增長并不是各地非國有銀行發展的原因。
四、結束語
非國有銀行發展對中國民營經濟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表明改變銀行業結構、降低四大行壟斷地位對于民營經濟增長很必要。要充分發揮非國有銀行對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應從以下方面入手:發展地區性民營金融機構,解決民營經濟融資瓶頸,完善個體私營經濟信用保證機制,加快個體私營經濟信貸管理體制改革步伐。
參考文獻:
1、陳偉光,李雋.銀行業集中度、競爭與穩定性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
2、饒育蕾,劉達鋒.行為金融學[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3、蘇國強.亞洲國家銀行集中與經濟增長實證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9).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