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1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要創新辦學思路,整合現有的各類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加強社會服務,吸引社會資本,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多樣化融資如租賃融資、信托融資、發行教育債券融資、發行股票證券融資、借鑒BOT項目融資、爭取捐贈等,切實降低債務數量,切實防范財務
論文摘要:要創新辦學思路,整合現有的各類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加強社會服務,吸引社會資本,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多樣化融資如租賃融資、信托融資、發行教育債券融資、發行股票證券融資、借鑒BOT項目融資、爭取捐贈等,切實降低債務數量,切實防范財務風險。
關鍵詞:高等學校,融資,風險防范
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各高校在推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隨著還貸高峰的到來,債務負擔的影響日益顯現,不少高校爭取削減教學經費、降低教職工待遇或擠占、挪用科研經費等方式壓縮辦學成本,嚴重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科研創新人才的引進和重大科研項目的實施,已成為制約高校內涵發展的瓶頸。因此,建立有效的高等學校融資風險防范機制十分必要。
一、高等學校融資的歷史背景及形成的原因
從1999年開始,中國高等學校招生規模、辦學規?焖贁U大,招生人數到2010年達662萬人,比1998年的招生人數108萬人增長了5倍;在校生人數從1998年的340.8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2500萬人,增長了6倍多。但國家和地方財政對高校教育經費投入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張速度,2000-2003年中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由2.9%上升為3.19%,而世界平均為4.9%,欠發達國家平均也達4%。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不僅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發展中國家也屬于中等偏下水平。2006年為3.01%,近幾年仍在3%左右徘徊,未能實現4%預定目標。就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而言,1998年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和公用經費支出合計為9667.84元,2000年增長到10230.81元。此后連年下滑,2005年降至7613.51元,比1998年減少了2054.33元;2007年增加到9142.81元,仍比1998年減少525.03元,而同期居民消費物價指數則上漲了32.6%(以197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計算)。由于國家財政性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可供高校支配的經費無法與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同步增長,導致資金需求量急劇增長。1993年2月13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運用金融信貸手段,融通教育經費資金,支持校辦產業、高科技企業以及勤工儉學的發展,開辦教育儲蓄和貸學金等業務”,首次明確提出高?梢韵蜚y行貸款辦學。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中指出“國家鼓勵運用金融、信貸手段,支持教育事業發展”。1998年8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該法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的校長為高等學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力,承擔民事責任。”第60條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使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向高等教育投入。”第62條規定:“國家鼓勵運用金融、信貸手段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適應擴招的需要,1999年教育部下發了[1999]10號文件,鼓勵高校向銀行貸款借債發展。2001年7月教育部印發《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計劃》,又明確提出“適當運用財政、金融、信貸手段發展教育事業,合理利用銀行貸款,繼續爭取世界銀行貸款項目”。這一系列法規政策的頒布實施,為高校利用銀行信貸和高校產業資本運營籌措發展資金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持,實際上在高校貸款操作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支持。一些地方政府以貼息作為“補償”,無形中也“刺激”了高校貸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資模式,絕大部分高校走向了主要利用銀行貸款進行大規模建設的快速提升辦學實力的擴張之路。在這種特定的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中,擴大了辦學規模,提升了辦學實力,并由此形成了巨額債務。
二、目前中國高等學校融資負債狀況
從全國范圍來看,2007年3月發布的《2007年中國教育藍皮書》披露的數據則顯示,到2006年底全國高校貸款規模在4500億元-50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在建和已建的大學新校區超過200個,每所學校所需資金少則數億,多則數十億,這些資金70%以上都來自銀行貸款。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完成的《高校負債問題的專題研究》表明,全國教育部直屬的76所高等院校的負債已達到400多億元,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債5億多元。地方普通高校貸款總額在20億元以上的有21個地區。2007年3月19日,吉林大學財務處在該校內網上貼出名為“吉林大學關于召開征集解決學校財務困難建議座談會的通知”,自曝已欠巨額債務30億元,而且近年略有上升。目前有關學者統計高校貸款較多的為:吉林大學32億元,廣東工業大學23億元,鄭州大學21億元,武漢理工大學20.3億元,南昌大學20億元,廣州大學20億元。從各省情況來看,各省高校債務并不均衡。山東242.3億元,江蘇100余億元,黑龍江90億元,甘肅51億元,天津50余億元。湖北76所公辦普通高校負債146億元,河北100多所高校貸款100余億元。截至2009年底,湖南省地方公辦普通高?倐鶆找幠8哌_142億元,其中銀行貸款金額115億元,單個最多負債近16億元。為了應付還本息壓力,同時又從銀行借新貸款。這種靠“借新貸還舊貸”的方式維持資金周轉,面臨首比較嚴重的支付危機。
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高等學校融資風險防范機制
隨著各高校債務負擔的影響日益顯現,高校債務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社會各界反映強烈的焦點問題。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已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和財政部于2004年7月13日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教財[2004]18號),給出了高等學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財政廳于2004年9月9日《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湘教發[2004]74號)。上海市教委于2008年5月19日發布了《公辦高校貸款管理辦法》,將在上海市屬高校中推行“高校銀行貸款額度控制與風險評價模型”,制定貸款風險指數測算辦法,建立預警提示制度。為了及時化解債務風險、降低學校負債額度,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在2009年11月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省屬公辦高校老校區資產處置工作的通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高等學校融資風險防范機制極為緊迫。
首先,確立貸款風險意識。隨著還貸高峰的到來,不少高校只能靠“借新貸還舊貸”的方式維持資金周轉,面臨比較嚴重的支付危機,滋生了巨大的財務風險。為了應付還本付息壓力,部分高校調劑財政預算資金還貸,同時又從銀行借新款。貸款資金在貸款賬戶中獨立運行,脫離財政監督,導致部分高校預算形同虛設,財務管理極不規范。因此,高校在利用銀行貸款時必須合理規避財務風險,要有強烈的財務風險意識。融資對于高校發展來說,一方面,貸款改善了高校的資金狀況,極大地改善辦學條件,增強學校自身的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融資也給高校帶來了巨大的財務風險,高校長期以來依靠財政撥款,自身的經營管理不夠重視,嚴重缺乏市場的盈虧和風險意識,對銀行貸款資金的有償性認識不足,對于貸款壞賬的后果缺乏認真對待,這會導致盲目擴大貸款規模,等到資不抵債時,就一味地依賴政府的支持。潛藏著財務危機,這種危機已經危及到中國教育體系的健康持續發展。要除去那種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初期銀行是國家的、貸款是銀行的、銀行貸款不用白不用的不良思想。要政府在解決債務遺留問題時也不能不管形成債務的真實原因而承擔所有債務。政府在全面分析歷史上負債的原因及負債是否真正投入教學及設施建設,并促進了學校發展的情況下,政府協調好各方面解決現有債務的方案,給予一定比例的支持,并明確由高校負責歸還銀行貸款。政府在解決債務問題同時,要有明確的政策導向,不能與債務金額掛鉤,避免出現“多貸多得,少貸少得”的不公平現象,助長今后高校發展中無貸款風險意識的思想。要考慮高校在招生人數、擴招過程中的對社會的貢獻等因素分配化解債務資金。讓所有高校意識到市場經濟體制下,在負債辦學過程中,高校是借貸的主體,理應為其貸款行為負責,按照“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切實承擔起還貸主體責任。克服等、要、靠的不良思想意識,切實增強其負債責任意識、還款意識,確立并普及其貸款的風險意識。
其次,建立風險預警系統。如定期發布高校貸款風險指數,建立高風險學校貸款審批制度并及時化解高校債務風險。2010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在總結中央高;瘋圏c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下發了《關于減輕地方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意見》。湖南省財政廳、教育廳2011年下發了《關于減輕高校債務負擔、化解高校債務風險的意見》。同時,聯合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湖南銀監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高校銀行貸款審批制度的通知》控制貸款規模、防范財務風險,確保高校持續、健康、協調發展。這些都為建立高校貸款風險防范機制提供了量化指引。高校應建立適合自身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控制償債風險。如負債期內流動比率越低,短期償債能力越差,財務風險越大。學生生均貸款額、負債與收入比率、負債自有資金比率、人員經費與總收入的比例等,數額越大則反映償債能力越弱。防范風險的角度要注重年度債務資金構成債務負擔率、債務依存度、資產負債率。要注意反映支付能力的年度支出收入比、年度現金支付能力、潛在支付能力。充分考慮隨時有可能變化的利率大小、波動等因素風險。要優化支出結構,從緊安排非教學科研性支出,并科學控制辦學成本,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嚴格執行財政部、教育部等部門的對高校財務管理的相關規定。要創新辦學思路,整合現有的各類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加強社會服務,吸引社會資本,多渠道籌措資金,通過多樣化融資如租賃融資、信托融資、發行教育債券融資、發行股票證券融資、借鑒BOT項目融資、爭取捐贈等,切實降低債務數量,切實防范財務風險。
最后,合理控制負債規模。高校一定要轉變發展觀,科學定位,合理規劃,真正從“規模擴張”走向“內涵發展”,切實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不得過度依賴貸款進行基本建設。正確處理好學校規模發展需要與實際經濟承受能力的關系,堅持量力而行。一般說來,確定合理的負債規模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把以滿足學校最低生存必要的資金需求作為負債的數量目標,因此,確定貸款規模時,高校必須以滿足建設需要為標準,對于資金的時候,對于未來的經營狀況有著清醒的認識,做好預算,認真研究學校的財務狀況和發展需要,確定科學、合理的融資規模。并對資金的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資金使用方案。二是負債辦學必須合理地安排長期、中期、短期借款,使債務結構達到最優,學校應制定切實可行的還款計劃,按照貸款本息歸還的時間、貸款額度,合理安排、調度資金,避免因準備不足,資金周轉困難而出現的延期還款損失。三是定期對貸款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必須保持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一定比例。
參考文獻:
1、翟志華.高校貸款的風險控制[J].社會科學家,2010(3).
2、姜毅,高鳳巖.高等學校負債辦學的風險控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1).
3、趙向莉,張美榮.中國高校融資渠道的分析與探索[J].中國集體經濟,2009(7).
4、張湘洛.中國高校債務形成原因及風險化解[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
5、吳士健,權英,劉新民.公立高校負債辦學的成因分析[J].德州學院學報,2010(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