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0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和北京新發地市場先后成為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場所,使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農批市場)一度成為輿論中心,要求農批市場轉型升級的呼聲高漲。農批市場轉型升級包括哪些內容?面臨哪些矛盾?從哪些方面入手?以下是筆者的看法,與讀者商榷。 轉型
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和北京新發地市場先后成為新冠肺炎疫情傳播場所,使農產品批發市場(以下簡稱農批市場)一度成為輿論中心,要求農批市場轉型升級的呼聲高漲。農批市場轉型升級包括哪些內容?面臨哪些矛盾?從哪些方面入手?以下是筆者的看法,與讀者商榷。
轉型升級的內容是什么
社會各界從不同的維度論述了轉型升級的內容,歸納起來有4個方面:
一是改善經營環境。主要是改變臟、亂、差環境,避免滋生病菌,讓農產品在整潔、干凈的環境中流通。再延伸一點,涉及凈菜加工配送,減少爛菜壞果等垃圾,市場廢棄物利用和環保處理等。
二是建立可追溯體系。主要涉及市場準入制度,包括買賣雙方注冊登記,農產品產地、質檢信息登記,市場統一電子結算、檢驗檢疫、信息查詢公示等,實現貨物、人員來去可查。再延伸一點,則涉及農產品產地標準化、品牌化以及農戶、商戶組織化和規模化。
三是產銷有序銜接。涉及農產品價格“過山車”、冷鏈物流率低、浪費多、流通信息不透明等,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建立可追溯體系相輔相成。
四是降低從業人員勞動強度。
目前,無論是農批市場管理(人員每天2—3班倒,全年365天運轉),商戶經營(大部分商戶下午或晚上進貨,凌晨和上午賣貨),還是農產品分揀、短駁、搬運、配送、記賬等工作,都是勞動強度大、時間長,降低勞動強度也是轉型升級應有之義。轉型升級面臨哪些矛盾目前,農批市場轉型升級面臨三大矛盾。
相關知識推薦:論文發表哪個環節時間長
首先,投入增加與農產品價格穩定之間的矛盾。轉型升級必然涉及人財物的投入,而且大多屬于經常性開支,包括提高衛生清理的頻率與強度的費用,檢驗檢疫與人員費用,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維護費用等,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增加。但是,當前的國情是終端農產品價格要保持穩定。李克強總理說,中國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有6億人;按照北師大調研數據,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有9.64億人。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對于涉及一日三餐的農產品,大多數人屬于價格敏感型、價格優先型,強調吃好、吃健康還不是主流。農批市場承擔著國內70%的農產品流通任務,優先保障的主體是中低收入群體。在農批市場要不要轉型升級和農產品價格能不能上漲之間,大部分人選擇農產品價格不要上漲,或者說轉型升級的農批市場在競爭中是處于劣勢的。終端農產品銷售價格優先的現狀,與目前全行業低成本、粗放式經營管理有很強的因果關系。日韓農產品價格相對較高,其中就包含了改善農產品流通秩序以及交易環境的成本。
我國農產品流通從20世紀80年代全面放開,不管是批發市場還是商戶都是充分的市場競爭,而且日夜不息地經營,跟國外相比流通效率已經很高(日本東京原筑地市場的坪效是4.78噸/平方米·年,北京新發地市場的坪效是15.62噸/平方米·年,國內億元級農批市場的平均坪效是7.51噸/平方米·年),內部降本增效有限。
其次,公益性與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從轉型升級的目標來看,主要是食品安全、價格穩定、信息透明、產銷平衡等公益性訴求,并不會增加商戶和農批市場的經營收入,反而會增加投入與成本。但是,在制度安排上,農批市場是完全放開、充分競爭的行業,進入門檻不高,有時甚至競爭慘烈。如果要求農批市場主體承擔社會責任,增加投入,構建良好的流通環境,從道義上講無可厚非,但從經濟行為邏輯來看則是緣木求魚。
最后,信息化與稅收政策之間的矛盾。信息化是農批市場轉型升級的關鍵,無論是建立可追溯體系、大數據分析平臺,還是指導優化農業生產和流通環節,都依賴于數據信息系統的建立和共享。但是,推行信息化(智慧農批/數字農批)面臨一大難題:商戶抵制,因為涉及稅收和利潤問題。由于信息不透明,當前大部分商戶稅費水平較低(個體戶或小微企業月收入10萬元以下免征增值稅,銷售蔬菜、肉、蛋免征增值稅,絕大部分商戶處于免稅狀態),如果實行信息化,推行電子結算,交易都是透明化,商戶擔心“秋后算賬”,增加納稅負擔,因而抵觸心理強烈,導致大量信息化設備處于閑置狀態。
轉型升級如何破局
對于農批市場,既要市場化充分競爭,又要追求公益性,還要讓農產品流通成本不能顯著增加(農產品價格不能顯著上漲),是不可能同時做到的。筆者認為,從國情出發,目前應在農產品流通成本不顯著增加的前提下,堅持市場化優先,同時兼顧公益性。隨著人民群眾收入持續增加,農批市場再逐步向公益性優先轉型升級。為確保農批市場順利轉型升級,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立法保障。農批市場向公益性轉型升級,純粹依靠市場是不可能的。應借鑒日本的做法出臺“批發市場法”,明確農批市場公益性定位,制定批發市場規劃、投資、運營、檢測、交易、收費、信息公示等程序、規則和標準。優化稅收政策,擴大農產品流通增值稅免征范圍,降低經銷企業所得稅率,促進商戶由個體戶轉變成公司法人。
二是投資與運營分離。由政府投資、規劃、建設,對區域農批市場數量、規模、位置進行統籌考慮。農批市場建成之后,政府通過公開招標購買社會化服務,確定運營單位,實行收支兩條線、保本微利。
三是抓大放小。全國現有農產品市場4.4萬家,其中批發市場4100多家,分布于各地,產權和經營方式多樣,一刀切地以公益性為主,既不可行,也無必要。應抓大放小,其中全國百強農批市場占全國交易額的40%左右,可抓住這些主要市場率先轉型升級,再逐步示范推廣,效果會更好。——論文作者:郭智勇張彬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