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1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巨大變革的歷史時期,各種思潮在輿論場中激烈碰撞,眾聲喧嘩的環境中,人容易困惑迷茫。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的形勢下,新聞業怎么改?新聞產品怎么做?都需要明確的理論指導。所以,對
摘要: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巨大變革的歷史時期,各種思潮在輿論場中激烈碰撞,眾聲喧嘩的環境中,人容易困惑迷茫。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業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的形勢下,新聞業怎么改?新聞產品怎么做?都需要明確的理論指導。所以,對新聞專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不是務虛,不是可有可無的應景之作,而是實踐對理論的天然需要,也是理論對實踐的自然吸引。
《現代情報》雜志是由中國科技情報學會主管,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辦,全國公開發行的大型軟科學綜合性期刊,是集情報科學理論與情報實踐研究及圖書館學研究于一體的學術陣地。該刊發行覆蓋中國大陸17個省、市、自治區。“足跡”遍及各級、各類大中小型圖書館;各大學圖書館。1980年創刊,郵發代號:12-124。
一、新聞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是理論實踐結合的需要
新聞主要是一門實務,是采、寫、編、播的技巧與方法。長期以來,這種觀點在新聞界頗有市場,“新聞無學”之說也因此在媒體圈內普遍流行。許多新聞專業人員認為中國新聞業處于中國特殊的國情之中,其理論的“合法性”天然不足,因在對新聞理論嗤之以鼻。在新聞實踐中,我們看到許多新聞產品都存在著知現象而不知本質,知片面而不知全面,知微觀而不知宏觀的弊病。許多新聞報道看似“生猛”,實則經不起推敲,既無更深更廣的思考,也缺乏對現實的建設性和指導性,這正是新聞實踐缺乏理論關照所導致的。
事實上,新聞不僅有“學”,而且相對于許多學科而言更需要理論指導。因為新聞媒體乃“天下之公器”,對社會現實有巨大的影響力,一旦媒體失去了正確的理論指導,就會對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言,“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1]。因此,對新聞專業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新聞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是新聞行業競爭的需要
毫無疑問,今日之中國正處于史上媒體最繁榮的時期,因而也是媒體競爭最激烈的時期。媒體競爭有多個戰場,最重要的戰場就是新聞產品的競爭。不管是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還是以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壓力既來于殘酷的市場,又來于挑 剔的受眾。由于微博等信息平臺的強勢崛起,媒體所追逐的獨家新聞已日益成為稀缺資源。在這種形勢下,獨家新聞這一媒體競爭的“利器”更顯重要,所以率先揭露三聚氰胺事件的《東方早報》記者簡光洲才能一戰成名。但獨家新聞是主客觀條件相結合才能誕生的產物,也許你有簡光洲探索事實真相的勇氣和運氣,但如果缺少觀察事物本質的眼光和視角,依然很難有將這一事件催化為揭開整個乳品市場黑幕,繼而改變乳品行業變革的結果。另一方面,如果說獨家新聞是可遇不可求的,那么獨家觀點和獨家報道角度則是可以努力追求而得到的。比如央視名嘴白巖松、鳳凰名嘴阮次山等都不是采訪一線的斗士,但仍然可以以高屋建瓴、獨辟蹊徑的獨家觀點贏得受眾喝彩,而《南方周末》更是靠獨家報道譽滿天下的杰出代表。作為一份一周一期的周報,《南方周末》沒有先發優勢,但卻屢屢后發制人,其刊登過的《什么人才能登上國慶天安門觀禮臺》、《蘋果中國污染地圖》、《倫敦地溝油哪去了》等等無一不是對熱點新聞事件的“另類”思考,其報道角度令人拍案叫絕。白巖松們的獨家觀點和《南方周末》的獨家報道角度從何而來?當然是因為這些優秀的新聞人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知識積累,以及相當的理論素養,從而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突破常規的創新思維。因此,要想成為這樣的記者,做出這樣的好文章,不能只埋頭苦干,必須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齊頭并進才行。
三、新聞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是新聞職業規劃的需要
說起新聞記者,許多人會脫口而出“無冕之王”、“時代船頭的瞭望者”等等溢美之詞。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新聞專業人員身上這些光環雖未完全蛻去,但光芒漸失卻是不爭事實。大多數新聞一線專業人員普遍感覺身心俱疲,他們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收入不高,健康狀況不佳,職業幸福指數偏低。因此,在新聞行業內部,許多新聞人自嘲為“新聞民工”,在工作中毫無那種縱橫捭闔,筆掃千軍的瀟灑姿態。而另一個令中國新聞人沮喪的現實是,中國新聞行業代際更替速度極快、人員流動非常頻繁。這一方面是媒體市場化競爭的必然結果,有其積極一面,另一方面則體現了中國新聞從業者缺乏歸屬感,沒有職業安全感的現狀。這種狀況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聞從業者職業出路較窄,如果不能順利晉升,就只能陷入干不動也不上去的尷尬之中。
據統計,中國新聞一線從業者年齡普遍在22歲到40歲之間,且有越來越年輕之勢,這和西方新聞界以40歲以上記者為骨干的情形正好相反。在中國如果一個記者到了35歲以上,即可被稱為“老”記者了,他們大多在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在單位中還要面臨年輕后生們的競爭。有老記者坦言,整天和年輕人在一線奔波,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當官吧沒那么多職位,當編輯吧身體又受不了夜班之苦,這種狀況令他們無比糾結,和苦悶之極。
據筆者觀察,中國新聞人職業轉向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
一是記(者)而優則仕型,即從采編一線晉升為管理曾;
二是記(者)而優則學型,這里的“學”一是繼續深造,二是變身為學者,到高校或研究院所任教;
三是記(者)而優則商型,許多新聞人利用職業平臺廣交朋友,積累人脈,最終投身商海。此外,還有記者投身娛樂圈(黃健翔)、記者變身作家(李承鵬)等等類型。但總體而言,一線新聞人能實現職業轉型的成功范例并不多。
因此,要想使自己新聞生涯到晚期時不那么尷尬,必須得進行積累,掌握新知識,新技術,這也正是繼續教育培訓的目的之一。
四、新聞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是媒體和政府構建和諧關系的需要
目前,世界正處于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信息的全球化。全球信息化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悄然興起而席卷全球的。人類的發展已進入了信息社會的時代,信息社會就是信息和知識將扮演主角的社會[2]。而中國社會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和階層分化的活躍期,各種思潮相互碰撞,輿論場中眾聲喧嘩,諸多難題相互纏繞,各種矛盾日益凸顯,群體性事件時有出現,這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極為不利。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往往都和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有關。
在中國社會的特殊場域中,媒體常常被認為是黨的“喉舌”,扮演著下情上傳、上情下達的“橋梁”作用,但隨著網絡的興起,人人都可當“記者”的微博時代來臨,傳統媒體信息傳播主平臺的地位受到了巨大沖擊。有學者認為,“微博它不僅僅是一種互聯網形態,更是足以引領傳播革命的新媒體。傳者受者的真實性與雙重性,互聯網的匿名性給網民帶來了極大的言論自由, 而當虛假信息充斥互聯網時,網民們逐漸對虛擬網絡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3]”這說明,微博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促進中國加速向“公民社會”轉型,使民主、正義、平等等普世價值漸成大眾共識。但以它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模式也對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正因為此,傳統媒體更應該承擔起“社會公器”的崇高使命,負責任的將過濾了虛假信息的事實真相向社會公布。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溫州動車追尾事件還是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許多媒體都在持續不斷的追問事實真相,弘揚社會良知,批判虛假丑惡,贏得了百姓的高度贊譽,但媒體的執著追問也讓某些政府職能部門深感壓力,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甚至還因在溫州動車事故后新聞發布會上言語失當而下臺。這也導致某些政府部門聞媒體而色變,把記者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事實上,媒體和政府的關系本不應該如此緊張。無論從哪個方面講,媒體和政府都應該是良性互動的關系,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屬性所決定的。即使媒體刊登了大量的批評報道,其目的也是促進社會進步,這和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致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無需證明的簡單道理,許多新聞從業者和政府工作人員也不能正確理解。而新聞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正是對這些常識進行重申,并進行理論闡述,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了先進的新聞理論,新聞從業者才會在實踐中真正做到以揭露丑惡現象為手段,以促進政府廉潔高效和社會和諧為目的,而不會以把某位政府官員趕下臺為快。我們相信,絕大多數政府部門是歡迎媒體監督的,但媒體記者必須有“治病救人”之心,講究方式方法,才可能贏得被監督者的信任,從而成為他們的諍友,并最終構建起媒體和政府的和諧關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