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1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新聞播音是新聞節目成功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重要一環,新聞播音員的表現如何,其話語方式和表達方式如何,直接關系著受眾能否通暢地了解新聞信息、新聞節目能否得到有效傳播。因此,新聞播音的話語方式值得我們仔細研究。 《新聞天地》 雜志是由湖南省新
摘要:新聞播音是新聞節目成功實現其社會功能的重要一環,新聞播音員的表現如何,其話語方式和表達方式如何,直接關系著受眾能否通暢地了解新聞信息、新聞節目能否得到有效傳播。因此,新聞播音的話語方式值得我們仔細研究。
《新聞天地》雜志是由湖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湖南日報、湖南廣播電視局聯合主辦的一份綜合性新聞期刊,屬全國公開發行刊物,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9-9298,國內統一刊號CN43-1344/G2。本刊立足于媒體的深度報道,為把刊物辦出特色,我們推出以下欄目,希望從社會各個視角挖掘新聞界的重大事件。《新聞天地》為半月刊,分別由長沙和北京兩個編輯部負責編輯。
一、新聞播音話語方式應體現時代特征
播音是極富時代氣息的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時期的播音話語方式及其風格都呈現出不同的樣式,新聞播音更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翻身當家做主,中華民族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人們歡欣鼓舞、喜氣洋洋,對未來生活充滿無限期待和希望。那個時期的播音話語是愛憎分明、剛柔相濟、嚴謹生動、親切樸實的,是充滿激情的、鼓舞人心的話語。
著名播音藝術家夏青同志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播過《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國新聞聯播》等新聞節目,他的播音嚴謹莊重、穩健大度,和齊越等老一輩播音藝術家成就了那個時代播音藝術的高峰,同時也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現在我們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期,社會安定有序、充滿活力,并在努力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從而實現全社會繁榮穩定、富強和諧。那么,我們的新聞播音話語方式和風格就要符合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特色,親切、自然、明快,為廣大受眾呈現出一個朝氣蓬勃的、大發展大繁榮的社會景象。
(一)新聞播音話語要平實
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和反映。在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播音員要以作為一名社會人和新聞人的責任感,摒棄裝腔做秀、夸張渲染,根據新聞內容,把握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尺寸,以莊重、嚴謹、平實的語言風格,準確傳達出新聞的真實內涵。
(二)新聞播音節奏要明快
改革開放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日益加快,希望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那么,我們的新聞播音在“色彩明亮”的基礎上,語速要有所加快,同時要有新鮮感和推進感。當然,現在也出現一些新聞節目為了強調信息量,播音大大“提速”,播音員見字出聲,而播出的內容含混不清。所以,我們在播音實踐中,不能一味求快,要以受眾的感受力為尺度,選擇合適的語速,再加以播音技巧的運用,使受眾能夠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最大限度地提高傳播質量和效果。
(三)新聞播音要平和自然
播音員是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在強調新聞宣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今天,播音員要以“內容為先”,并在情感上靠近目標受眾,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播音創作活動中,注重意思表達,讓受眾通過播音員的話語很愿意、很容易地接收并理解新聞信息[2]。
二、新聞播音話語應生活化[3]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使得新聞傳播內容更加豐富、更加鮮活、更加面向社會、面向大眾,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因此,不管從傳播內容還是受眾需求出發,那種端著架子、生硬刻板、灌輸式的播音話語已不適應現代人的收聽、收視需求。新聞播音工作者應在繼承老一輩播音藝術家創作精髓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創新播音話語方式和風格,使新聞播音的話語方式更加生活化,向“家常話”、“平常話”轉變。
首先,新聞報道的理念與價值取向的變革,要求新聞播音的話語方式更加貼近大眾,貼近生活。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提出了一項重要要求,即宣傳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遵循這一要求,如今的新聞報道內容大到國家大事、小到柴米油鹽,更加關注百姓情感、關注大眾生活。因此,我們的新聞語言表達也一樣,要在“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良的作品鼓舞人”的大前提下,以受眾和社會需要為本位加以改進和創新,使其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實際,以生活化的語言風格增強新聞宣傳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其次,社會轉型期間出現的浮躁心態和心理壓力,使得“輕松、親切、自然”的生活化的播音話語方式更能贏得受眾的喜愛。新聞本身是一種信息傳播,始終都要考慮傳播對象和受眾心理。人們在緊張工作和快節奏生活狀態的雙重壓力下,已不愿再置身于說教式的媒體宣傳中,而更愿意選擇在一種平和輕松的氣氛中獲取新聞,了解信息。這就要求播音員在播音創作過程中充分考慮到受眾的實際心理需求,以一種生活化的、親切自然的播音風格把新聞信息“傳送”到受眾心里去。
最后,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要求新聞播音話語方式更趨生活化。在當今這樣一個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信息源非常豐富的年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多樣,濃烈的“播音腔”只能趕走受眾,而不能引發受眾關注。為了吸引受眾,播音員要靜下心來,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扎根于群眾之中,汲取生活中的新鮮營養,想群眾之所想,以受眾滿意不滿意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利用廣播電視的優勢,發揚平實誠懇的作風,激發自身強烈的播講愿望,創新播音風格,以生活化的語言,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產生與受眾之間的親切交流感,從而引發共鳴,吸引受眾。
比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彥旭、宏力在由他們主播的新聞類節目《資訊早八點》中,情緒飽滿而又輕松自然,播說結合,更注重意思表達。再加上主播恰當的幽默以及會心一笑,使得該新聞節目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加平和、更加生活化,有如一陣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們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享受收聽廣播新聞帶來的無盡樂趣,得到許多聽眾的喜愛。
三、播音員對新聞文字稿件的能動作用
播音員在新聞播音話語方式的創新和改革中要充分發揮能動作用。播音員播音是要以稿件為依據的,那么,在播音的過程中如何發揮自身功能,對新聞文字稿件進行“貼近生活”的處理呢?我想,除了一些播音藝術創作和播音技巧的運用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我們要了解廣播電視“稍縱即逝”的特點,要知道播出的聲音對于受眾來說是用來“聽”的,這區別于報紙的“看”。所以,我們在播音創作的過程中,要保證播出去的內容讓受眾聽得清楚明白,這樣,我們遇到一些具體情況就知道該怎么處理了。
1.播音員對文字稿件中帶有“括號”的內容要仔細斟酌處理,不能見字出聲。比如這樣一段話:為規范本省省轄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直屬機構食品流通許可管轄工作,現對《河北省食品流通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試行)》作如下補充規定。這段話中的“《管理辦法(試行)》”,要是“看”,那一看就能明白,但我們照著一字不差地播出來,就不一定能讓聽眾馬上“聽”明白。如果把這個“《管理辦法(試行)》”播為“試行管理辦法”,就會讓聽眾覺得順暢,更易于理解了。再比如:村(居)民委員會為中國大陸地區鄉(鎮)所轄的行政村的村(居)民選舉產生的群眾性自治組織。這段話中的“村(居)民委員會”、“村(居)民”播為“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居民” 也是同樣的道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播音員一定要對稿件做細之又細的思考和處理,才能讓受眾聽得清楚明白。
2.簡化詞語的使用要謹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使用的簡化詞語,比如“農科院(農業科學院)”、“世博會(世界博覽會)”等在新聞媒體的宣傳中當然都可以通用,但有些比較專業或是人們平時不太使用的簡化詞語的運用就一定要謹慎,否則就會讓聽眾不知所云。比如:人普辦工作人員和廣大民警走上街頭,向過往群眾宣傳戶口整頓相關知識。這里的“人普辦”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不太常接觸的一個部門,如果讀為“人口普查辦公室”就更容易讓大家聽明白了;再比如:我省召開林改工作動員大會。這里播音員把“林改”讀為其全稱--“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對于文字稿件中人們不慣常使用的簡化詞語,播音員一定要發揮能動性,對之做相應的處理。
當然,一般說來,播音員的創作是以新聞稿件為本,播音員只能在已有的稿件基礎上發揮能動作用。所以,其表現只是新聞播音話語方式創新和改革的一個因素,同時,還需要文字編輯記者的共同努力。我們要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中勇于探索,積極實踐,共同努力,使新聞播音話語與時代同步前進。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