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8-1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地理課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特殊的學科,常常需要將具有時空思維特點的和地域差異因素的復雜地理事物表示出來。這樣就需要用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圖。一般用文字表達常常很難說明或者很難理解地理事物,我們就要用地圖。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和語言。 有
摘要:地理課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特殊的學科,常常需要將具有時空思維特點的和地域差異因素的復雜地理事物表示出來。這樣就需要用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圖。一般用文字表達常常很難說明或者很難理解地理事物,我們就要用地圖。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和語言。
有些學生認為:初中地理不好學,不好記,地圖太多太亂實在記不下,找不見,麻煩得很。的確,地理知識頭緒繁多,課時有限,要想全記住,如果采用一般死記硬背形式的簡單機械記憶法,那就太耗費精力了,效果也不會很好,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想辦法,有所創新。圖的選用和引導學生讀圖在地理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內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間的分布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直觀化、形象化,起到語言文字難以表達的作用。
地理學科是以一定的空間為研究對象的空間科學,具有突出的空間性特點,組成地理環境的地形、氣候、水文、動植物、資源、人口、工業、農業、城市等地理要素間的相互聯系則要通過地理圖像加以展示,才能清楚明白。在地理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圖,使學生的感知具有可行性,地圖則成了學生理解、分析和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依托。“無文之圖”是學生難解的“天書”,“無圖之文”是蒼白無力的說教。只有圖文并茂,圖文結合,才能使地圖變得易懂,文字變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
一、老師根據教學目標,聯系教學的實際情況,提煉教材,精選具有典型意義的地圖,然后加以巧妙地設計和處理,盡可能地在“地圖”的基礎上涵蓋教學目標所要求的重點內容以初中地理教材第四冊為例,我精選了《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中國氣溫圖》《中國年降水量圖》《中國交通分布圖》共六幅圖。通過對圖的解讀,使學生對各章的重點知識掌握準確完整,地理思維能力、圖文轉換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高。
二、地圖的種類繁多,我們要精選地圖,抓住重點地圖
在教學中,幾乎每節課都需要用到地圖,這么多圖我們要做到精選、精講、精學,做到有重點、有目標地學習。如,地理教材第三冊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圖》《我國地形圖》《我國鐵路干線圖》《長江黃河圖》等就是重點地圖,對于重要地圖我們不僅要會認會讀,還要會畫會辨析,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要讓學生知道地圖在地理學科中鮮明的特點和重要性
要逐步培養學生“以文字解釋地圖”“以地圖解釋文字”和“以圖釋圖”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字解釋地圖”,即指將圖像及圖表中內容用文字表述出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讀圖分析,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地圖解釋文字”,是將課本文字轉化為圖像,以直觀的圖像來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這對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是大有益處的;“以圖釋圖”,即是用一張圖反映另一張圖,它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大有幫助。簡單的說,地理就是對地圖的理解。只有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地圖”的重要性,同時又能掌握圖文結合的基本方法,這樣“圖文結合法”在學習中才能順利地貫穿和滲透下去,最終完成教學的各項目標。
四、根據地圖與地圖之間內在的地理聯系,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地把各章零散的知識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逐步形成對整本教材的總體性的把握,構建比較系統的知識、能力體系
以初中地理教材第四冊為例,我引導學生從《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聯系到《中國的人口、地形分布》,青藏、西北地區人口少,面積占全國的55%以上,人口占的不到10%。北方、南方地區人口多,面積占全國的45%,人口卻占到全國的90%以上。還可以聯系到中國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區,中國的地形平原則主要在分布在華北、長江下游、東北等地勢平坦的地區;從《中國的氣候圖》聯想到《中國的降水分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我國降水多的地方和降水最少的地方主要是海陸位置因素造成的,以及我國季風影響范圍的內容等;從《中國的地形圖》還可以聯系到《中國的自然資源分布圖》,比如,西藏為何具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中國的水資源分布特點等,都和中國的地形特點緊密相關。
五、分層輔導,個別指導,階段檢測,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經驗的不足,學生“圖文結合法”的掌握程度也會參差不齊,那么教師在復習中應做到及時查漏補缺,分層輔導,建立個別學生成長記錄,盡可能有的放矢地、針對性地補缺漏的知識,尤其要注重對缺生的鼓勵和賞識,使之圖文結合能力盡快地提升起來。階段評析有利于總結經驗教訓,對癥下藥,及時“糾偏”,調整復習應變策略。
總之,學習地理課程,必須將地圖與課文結合起來使用,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脫離。“圖文結合法”運用恰當,運用合理,就能使教學達到“質量高,負擔輕”的理想境界,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真正地讓學生做到自主、探究式學習,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