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1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城鄉規劃的質量水平也呈現出了不斷提升的狀態,社會大眾更加注重城鄉規劃設計中的協調性,因此三生空間的劃定理念,在城鄉規劃工作中應運而生。三生空間主要指的是,在城鄉規劃工作中注重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空間的平衡,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城鄉規劃的質量水平也呈現出了不斷提升的狀態,社會大眾更加注重城鄉規劃設計中的協調性,因此“三生空間”的劃定理念,在城鄉規劃工作中應運而生。“三生空間”主要指的是,在城鄉規劃工作中注重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空間的平衡,并且在整個劃定工作中將其明確的體現出來。本篇文章將會切實展開城鄉規劃工作的“三生空間”劃定思考,與此同時,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科學的規定措施,以希望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城鄉規劃;“三生空間”;劃定思考
1 前言
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統稱為“三生空間”,但是學術界對于這一概念并沒有更為深入的解釋,三個組成詞也是最通俗意義上的解釋。將通俗與學術結合起來解釋這一詞,即:生活空間解釋人們平時生活的場所,而生產空間則是人們進行特定活動的場所,有著很強的專門性,生態空間則是指我們生活的大環境,它具有自我修復的功能,而且對于人們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自2012年我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口號后,黨和國家對于“三生空間”的概念有了更為深入的解釋,人們理解起來也更為簡單。因此,貫徹落實“三生空間”的發展觀就變得更為簡單。
2 “三生空間”對象的特征
2.1空間尺度的差異性
在不同的城鄉規劃空間尺度下,“三生空間”當中的主要對象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城鄉區域宏觀以及區域城鎮整體規劃的層面上,各個城市以及鄉鎮都可以看做是一個點狀集中的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其中,自然區域可以看做是生態空間[1]。在城市空間的層面上,工業集中區域可以看做是生產空間,集中居住用地的區域可以看做是生活空間,而在城市周圍的生態綠地環境、公園綠地可以看做是生態空間。
2.2有高度的復合性
在通常情況下,“三生空間”是復合的,而我們所說的生活空間、生產空間以及生態空間僅僅是劃分整體空間的一種方式。通常將城市當中的工業園當做是生產空間,居民居住社區以及活動區域看做是生活空間,而城市當中的公園以及風景區都是生態空間。不僅這樣,“三生空間”之間還可以相互嵌套,也就是說這三者之間的分布可以分層進行,一般在城鎮中都會并存生活、生產、生態這三種空間。
2.3空間維度上具有多樣性
生產空間一般包括鄉村農業活動、城鎮工業生產、城鎮服務業所在的區域;生活空間一般包括城市、鎮和鄉、村莊居民點以及其他集聚人類活動的區域;生態空間則包括除人類之外的各類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所覆蓋的區域。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下“三生空間”所對應空間區域也不相同。宏觀尺度下,“三生空間”相對分離但又互相交融;各類生態資源、農業生產與各級居民點相對分離,但是人類生活與工業生產卻又交融在城鎮中。中觀尺度下,“三生空間”在同一空間內部分交融;如鄉村居民點具有農業生產、制造加工和居住生活功能,城鎮內部除居民生活外,工業生產、服務業、公園綠地等功能不可缺少。微觀尺度下,“三生空間”的交融無處不在;如居住用地中的住宅與綠地、工業用地中的廠房與職工宿舍等。
推薦閱讀:工程與管理sci四區期刊
3 關于城鄉規劃“三生空間”劃定的科學措施研究
3.1全面建立統籌化的領導機構
在實際的城鄉規劃工作當中,要想從根本上有效的展開“三生空間”的劃定工作,那么最為重要的便是同國土、環保部門主導的相關空間學科展開協同工作。所以,有關城鄉規劃部門也就需要積極的與其他有關部門展開聯合,從而形成更加科學的“三生空間”劃定工作協調機制。落實到實際的措施當中,首先就建立科學的統籌領導機構,全面的依托市政府層面以及規劃委員會成立專門的工作辦公室,并且在各個部門管理架構、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目標不變的情況下,有意識的展開空間規劃協調工作。統籌化的領導機構,對于整項工程的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往往能夠在工程開展的過程中,起到科學化的指引作用,為“三生空間”劃定工作的開展,奠定極為重要的前提基礎,進而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3.2根據實際情況組成科學化的技術協調機構
當城鄉規劃“三生空間”的技術協調機構建立完成之后,緊接著也就需要在統籌工作辦公室下設立出專門的技術協調小組,負責“三生空間”劃定過程中的具體技術協調工作,將城鄉規劃作為實際的主體,從而搭建出能夠協調工作的平臺。在此過程中,協調工作小組的人員需要將其分為常設人員以及一般人員,常設人員的選取主要是在城市規劃部門、國土規劃部門、發展改革部門以及環保部門等進行抽調,通常情況下,一般的人員都是需要根據工作的實際情況,由其他相關主管部門進行抽調,從而形成科學化的規劃建設小組。技術協調小組應當主要負責平臺的構建,以及切實處理工作運行過程中的技術矛盾,尤其是要處理協調不同規劃過程中的相互矛盾以及重疊區域。城鄉規劃工作最為重要的內容,便是要確保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以及生態空間處于一個協調化的狀態,這樣才能確保“三生空間”的應用效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規劃。
3.3全方位的構建好共同的技術基礎
在展開城鄉規劃“三生空間”規劃工作時,應當首先對規劃的對象類型、空間尺度等方面,科學化的形成對“三生空間”劃定的共同認識,尤其需要構建出相互溝通、協調統一的技術語言體系。其次則是科學的整理各個部門的工具手段以及技術內容,不斷的充實完善已有的規劃性工具,進而建立出能夠相互協同的技術性手冊,最終為實際管理手段的配合使用,提供最為重要的技術條件。除此之外,還應當在科學化形成共同技術體系的基礎上,不斷的綜合各個部門的規劃管理信息技術平臺,從而合理化的建立出一個將“三生空間”做出規劃出發點的綜合性技術平臺。當綜合性的信息技術平臺建立完成后,相關技術人員也就可以全面借助信息技術平臺,展開科學化的操作,進而提升城鄉規劃“三生空間”的規劃綜合水平。
3.4基于“三生”屬性科學構建評價體系
從本質作用角度,生產、生活、生態的空間屬性不同,評價要素和對象也不相同,需要分別構建其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全域覆蓋與管控的要求,“三生空間”應圍繞著人類活動和生存需要進行細分。生產空間應突出人類生存提供必需品的作用,即是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空間,包括農業生產用地以及與農業生產高度相關的鄉村居民點、鄉村基礎設施等為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活空間應為是以城鎮居民生活和城鎮內部生產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城鎮、工礦建設用地以及與其在空間上聯系緊密的區域交通設施用地等空間。生態空間應突出自然屬性,并且能夠提供生態服務、生態產品的國土空間,包括河流湖泊、濕地灘涂、森林草原以及荒地等。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城鄉整體人居環境中,主要有生活空間、生產空間、生態空間,也就是“三生空間”。在進行城鄉規劃和對城鄉布局優化的時候,不僅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規劃技術,還要有相關法律文件的支持,這樣才能有效保證在城鄉整體規劃中將“三生空間”的主體作用良好的發揮出來。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