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02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醫經典理論在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建立中起過重要奠基作用,為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做出過巨大貢獻,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是中醫臨床思維的根基。分析了中醫婦科臨床教學中經典教學的不足,提出通過提高教師自身活用經典的基本功、發揮教師在課堂
摘要:中醫經典理論在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建立中起過重要奠基作用,為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做出過巨大貢獻,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是中醫臨床思維的根基。分析了中醫婦科臨床教學中經典教學的不足,提出通過提高教師自身活用經典的基本功、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授經典理論的主動性、指導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運用經典理論、激發學生用經典辨治疾病的自信力、強化導師的“引路人”屬性、推進信息技術與中醫婦科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培養中醫婦科專業人才靈活運用經典理論于臨床的思維能力,更好地傳承、發揚中醫婦科特色優勢。.
關鍵詞:中醫婦科學;中醫教學;經典學習;中醫臨床思維
中醫婦科學是中醫臨床主干學科,專業性強,中醫藥特色突出。現今的教學模式區別于傳統師帶徒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師在臨床教學中對經典的教學缺乏足夠的主動性,學生較為注重臨床技能和效方的學習,在臨床診治疾病時突出表現為臨證辨治能力不足,中醫思維定勢。經典著作、經典理論是中醫藥學的基礎,學生加強專科經典理論基礎、活化中醫辨證思維、訓練臨證能力,才能提高今后在臨床中辨治疾病的綜合能力,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優勢。另外,熟讀經典醫籍亦是老一輩醫家親身實踐的成才之路,熟能生巧、古為今用,在經典的基礎上新一輩中醫人方能有所創新。筆者就目前中醫婦科學教學中經典教學運用的不足,探討加強中醫婦科經典教學、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的方法,以期建構經典與現代結合、理論與實踐統一,提高學生臨證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1中醫婦科學中經典教學的不足
經典存在于基礎教學中,經典中很多臨床相關理論與實踐并沒有在臨床教學與實習中被加強。
1.1課堂教學中經典內容教授不足
歷版《中醫婦科學》教材中引用了大量歷代名著中的條文內容,現代中醫婦科相關文獻著作也很豐富。而教材往往是編者對經典內容及現代中醫認識梳理后,整理出便于教師教學、學生掌握的“熟飯”,屬于拋磚引玉的基本素材。如果教師缺乏引領性,學生缺乏主動性,課堂便是“填鴨”式教學。
婦科經典條文常常羅列在“歷史沿革”中,“沿革”的內容根據不同學時教學大綱要求,僅僅為熟悉、了解甚至沒有作要求的內容,在教師和學生的認知中屬于不重要的知識點而被忽略。其次,以“沿革”方式羅列的經典內容與教材中大篇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分離,特別是青年教師常常在講解完“沿革”后,少有提及經典在辨證論治中的運用,以至學生掌握知識點片段化、不會貫通,沒有綜合運用的意識。另外,雖然在本科學程中,學生已系統學習了中醫四大經典等課程,但本科教學中對中藥的講解、經方的分析、經典條文的闡釋與臨床實際問題和運用存在距離,導致中醫婦科研究生對于辨證施治、中藥處方、藥物配伍加減缺乏系統認識,也可以說是具體到處理專科疾病時缺乏整體觀念,思維局限。
1.2臨床實習中經典運用不足
中醫婦科學在綜合性醫院屬于大外科范疇,中醫類學生在臨床實踐中大多偏重學習西醫的理論、診療規范及外科操作技術;部分教師在帶教時不注重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過于注重現代醫學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傳統中醫藥的精華,即中醫臨床典籍在教學中的運用。
由于目前三甲醫院門診量大,病種繁雜,明顯反映出學生所學教材內容與臨床實際情況差異大;門診時間有限,臨床教師在完成門診量的前提下帶教學生,講解的時間不足,幾乎沒有給予學生實踐的時間;帶教老師、學生在床邊教學時如果沒有準備充分,講解就容易缺乏邏輯性和連貫性,勢必造成內容淺顯、學生不重視、實習效果不佳的情況。
臨床教師、學生沒有學習經典醫案的意識。“中醫之成就,醫案最著”,醫案是醫家畢生臨床辨治經驗、臨床思維、學術思想融匯一體的精華,是連接中醫理論到臨床的橋梁。加強經典醫案的教學或者教學中穿插結合經典醫案的分析有助于培養中醫臨床思辨能力。
1.3學生學習經典的積極性不足
在傳統院校教學中,教學主要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導,對教材知識單層次的灌輸和指導,缺乏層層演化、引導推理過程,內容枯燥;醫學院課程繁多,許多學生以應試為目的,缺乏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對知識的掌握停留于淺表;學生自身祖國傳統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對于醫古文、文獻典籍理解力有限,也是積極性不強的原因之一。
進入臨床學習后,學生面對臨床實際與理論差異的茫然,常常表現出重技能、輕思維的狀態。臨床思維的培養和訓練過程是潛移默化的,很難短期見效。相反,學生非常熱衷“熟能生巧”的臨床技能,因為技能訓練能帶來積極的成就感。因此,容易片面追求臨床技術訓練,對中醫經典的學習、中醫臨床思辨的訓練缺乏積極性和自主性,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經典相關條文、辨治與中醫婦科臨床疾病有機地結合,制約了婦科臨床思辨能力培養和實踐能力的鍛煉。
2持續改進中醫婦科經典教學的措施
中醫婦科學實踐性強,“讀經典,做臨床”應注重經典著作的課內外學習與實踐,讀四大經典,不拘于四大經典[1],加強婦科經典著作學習,教學相長、提高醫者中醫婦科專業素養。
2.1提高教師自身活用經典的基本功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臨床教學老師多是兼有教師與醫生雙重身份,自身的中醫素養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運用。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一方面教師應有意識提高自身活用經典的基本功,加強經典醫籍的學習與實踐,加強中醫文化學習、提高文化自信。
凡有利于中醫理論創新、有利于臨床經驗積累的醫籍均可拿來研讀;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注重自身中醫臨床思維與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學時才能使教材內容緊密聯系臨床,從而調動學生對經典運用于臨床的興趣和主動性。教師在臨床工作中養成收集病例的習慣。教師收集運用經典理論產生良好療效的病例,不僅能夠提高對自身的中醫自信,也有利于教師發揮教學主動性,結合病例講經典理論,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我科中醫婦科教研室的每月集體備課實踐中,結合章節朗讀、解析相關經典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主持教師分享、教研室討論及教授點評的方式能夠持續提高教師學經典、講臨床的效率和相對同質性。
2.2發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授經典的主動性
《學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是在傳遞知識,同時可與學生發生情感的共鳴和浸染。教師對所教學科的態度對于學生影響深遠,如果教師對學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會使學生對該學科興趣盎然[2]。教師自身必須從內心深刻認識到經典理論對臨床的指導性意義,對經典理論有強烈認同感。
大班集中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注意利用“目的—相關性—強化—總結”這一經典教學模式,結合運用自身積累的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意識地結合經典條文闡述所講解病、證的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做到辨證論治講解不僅只是理法方藥的堆砌,而是經典理論在臨床病證中的靈活運用。
教師設計教案,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運用所講解的中醫經典全面、系統地分析患者的病情。設計中醫臨床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層層深入,經典條文結合病例,從現象到本質,由四診到辨治,加深對經典條文運用于辨證論治的理解[3]。例如在中醫婦科學教學中,布置學生背誦《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有關女子生長發育的原文,結合“七七天癸竭”討論絕經前后諸證的病因病機,深入討論腎陰虛-腎陽虛至腎陰陽兩虛的病機過程,結合《景岳全書》條文分析“左歸丸、右歸丸”用于不同時機、癥候的辨治;講到“帶下病”引用《傅青主女科》的方劑時,直接引用“五色帶下”原文并結合臨床病例圖片闡釋。教師也可以通過列書單的方式,優選與章節配套的中醫婦科典籍,指導學生背誦和習讀部分經典內容,課堂中予以討論、講解。
研究表明,將臨床案例帶入課堂中進行互動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4]。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一病一醫案”,理論結合經典醫案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將經典運用于臨床診療的積極性。
2.3指導學生在臨床實踐中運用經典理論
“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加強其專業素質,提高臨床思維和實踐能力是中醫婦科教學的重點。中醫婦科門診具有中醫特色優勢,如盆腔炎性疾病、月經病、絕經前后諸證、胎漏、胎動不安病、不孕癥等,特色病種的中醫診治是門診吸引學生的重要原因。
設置中醫婦科教學門診有利于教師門診時給與學生機會、讓學生體驗臨床真實診療過程,教師做總結、結合經典條文或醫案講解。
相關知識推薦:醫生發表哪些sci
婦科病房適合小組化教學查房,通過基于病例/問題的小組化查詢資料、研讀經典,討論分析病情轉歸,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應注意結合教材理論,引入經典分析病因病機、辨證施治,加深學生對疾病的印象,強化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與此同時,布置學生結合病證查閱現代文獻、加強信息檢索與綜合分析的能力,再回到臨床實際運用,促進學生具備終身學習中醫經典、現代文獻和臨床實踐的能力。
2.4激發學生運用經典辨治疾病的自信力
從學生心理方面看,剛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掌握了一定的中醫藥基本知識,但對于臨床問題還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此時學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較為強烈,但能力和自信不足。在教學中可以“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發現問題、自主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增強自信。
例如痛經病章節,很多學生深有體會,以學生為中心自主討論各自不同的痛經表現及相關的經典條文;再由教師主導,層層深入對《醫林改錯》“逐瘀湯”條文、《金匱》“溫經湯”條文及教科書方藥辨治應用的分析、比較。這樣的講授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經典理論的吸收和掌握,有利于其構筑理論體系和辨治思維,更利于其增強運用經典的自信。另外,教師對教學中學生表現出的重技能輕思維的狀態要予以糾正,引領學生加強中醫婦科經典的學習和中醫婦科臨床思辨能力。
2.5發揮師帶徒作用,強化導師的“引路人”屬性
師生一對一交流是導師制教學模式的理想狀態,“為人師表”的含義在于導師不僅是帶教指導學習,更需要成為學生的行為榜樣。南京中醫藥大學有碩、博導制,還有本科生導師制。導師制的優點在于,導師在門診、床邊可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更有機會讓學生嘗試診查患者,進行辨證論治,進行點評分析。
導師和學生的關系緊密,通過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的交流,學生可以習得導師學習經典的方法、臨床辨證思維模式和流派思想特點等。如果有幸跟隨名醫名師做臨床、做學問,收獲的不僅是名中醫幾十年積累的經驗、驗方,更能習得大醫者對于中醫經典、古典文化的傳承,為將來融合創新打牢基礎。
2.6推進信息技術與中醫婦科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特別是文獻檢索是現代醫學生必備的能力,中醫藥文獻檢索課主要講解文獻檢索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整合信息以及再創新的能力。目前的文獻檢索課程在設計中偏重計算機檢索和現代中醫藥期刊論文的檢索,缺乏對中醫經典文獻的挖掘。因此,在研究生教學階段,可開設中醫婦科信息技術專題講座,教給學生運用軟件對古籍、經典橫向縱向收集整理的方法;同時也可教給學生中醫婦科古籍手工檢索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學校圖書館、文獻館查詢相關工具書,在豐富的經典書籍中尋找某一章節、某一病癥等的中醫婦科經典理論與各家學說,授之學生以中醫婦科經典學習之“漁”[5]。
歷代名家所著中醫藥經典著作是中醫藥理法方藥在其臨床實踐中的經驗成果總結,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文獻保障。中醫臨床思維的形成需要豐富的經典儲備為基礎,是進行中醫臨床實踐的基本條件。因此,培養優秀的中醫婦科學醫、教、研人才,需要加強引導醫學生去研讀經典、勤求古訓、博采眾長,識整體窺全貌。通過中醫經典習讀為中醫婦科的學習打牢專業知識基礎、提升信息素養,在此基礎上再立于專攻,舉一反三,繼承古今婦科經典精髓,發揚中醫婦科特色優勢。——論文作者:陳赟任青玲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