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9-12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實驗中心將平臺建設緊密結合學科的定位與發展規劃,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及人體實驗室、虛擬實驗平臺、自主學習平臺、移動學習平臺,構建了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實驗平臺。將平臺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有機結合,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
摘要:實驗中心將平臺建設緊密結合學科的定位與發展規劃,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及人體實驗室、虛擬實驗平臺、自主學習平臺、移動學習平臺,構建了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實驗平臺。將平臺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有機結合,“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設置層層遞進、不斷提高的實驗課程模式,優化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實驗室整合和資源配置,有效推動了醫學實驗教學管理與教學方法改革,使高等醫學教育更好地體現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
關鍵詞:多元化;實驗平臺;機能學;教學模式
機能實驗學是醫學實驗教學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銜接的橋梁課程[1-2]。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實踐能力不強、創新意識較弱等現象[3],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實驗教學模式未能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傳統的“教師+教材+學生”的實驗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對不同層次學生培養的要求。通過對機能實驗學課程的優化設計與實施,構建理想的實驗教學平臺,能有效推動醫學實驗教學管理與教學方法改革,使高等醫學教育更好地體現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4]。
隨著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深入,結合學校實際,實驗教學中心10年來不斷總結經驗,“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基地及人體實驗室、虛擬實驗平臺、自主學習平臺、移動學習平臺,構建了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實驗平臺。將平臺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有機結合,設置層層遞進、不斷提高的實驗課程模式,同時將實驗課程設置與學生能力培養緊密結合,對醫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均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1 機能學實驗平臺建設
1.1 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構建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及人體實驗室
2009年基礎實驗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簡稱基礎實驗中心)。2013年5月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依托基礎實驗中心啟動,并申請獲得中央財政支持遼寧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撥款,以此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人體實驗室等實驗平臺。
(1)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建立了面向不同學生、具有不同功能的實驗室,如整體器官功能室、細胞培養室、生化分子實驗室等,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使之成為組織與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科學研究與設計創新的重要教學場所(見圖1)。
(2)人體實驗室。隨著國內實驗教學與國際的逐步接軌,將逐步減少動物實驗的數量,而提高人體實驗的比例,機能實驗室建立2個人體實驗室并開展相關人體實驗項目。這不僅有利于減少實驗動物經費,而且可以有效地把人體實驗結合起來,與后期臨床實踐形成更緊密的關系(見圖2)。
1.2 建立“機能學實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構建虛擬實驗平臺
立足于學校“省級基礎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建立“機能學實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選擇真實實驗平臺無法開展或高危險的實驗,以及成本高、資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實驗等[6-7]。虛擬仿真實現模擬實驗操作過程配置高清的實驗視頻,學生可以自主探索實驗結果,進行虛擬仿真的模擬考試、在網上提交實驗報告等(見圖3)。
1.3 建立精品網絡課程,構建自主學習平臺
(1)利用“遼寧省精品課”平臺,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2009年機能實驗學獲批“遼寧省精品課”,該課程將教學大綱、授課教案、習題、實驗指導、參考文獻、課件等上網,選出資深教師的教學錄像上傳,把教師與多媒體的優勢結合起來,夯實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同時有利于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借鑒[8]。目前訪問量已達到64194人次(見圖4)。
(2)利用“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及“翻轉課堂”。2015年機能實驗學獲批為“遼寧省精品資源共享課”(圖5)。相比傳統課堂授課,網絡教學平臺使教師、學生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共享最優秀的教學資源。實施了“線上線下” 混合教學模式[9],開展“翻轉課堂”,在引導學生高效自主學習的同時大幅度提高了實驗成功率。
1.4 建立“大醫機能學”微信公眾號,構建師生互動的移動學習平臺
2017年“大醫機能學”微信公眾號正式推出課程應用,與傳統學習模式的最大差異性在于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網絡實現實時雙向交流,構建師生互動的移動學習平臺[10]。移動學習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見圖6)。微信平臺可以幫助引導學生高效地自主學習,實現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溝通。目前已有600多人關注。
2 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完善
將實驗平臺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有機結合,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設置層層遞進、不斷提高的實驗課程模式: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探索創新性→雙語教學→翻轉課堂。
2.1 完善傳統教學內容
(1)完善人體實驗內容。為更貼近臨床、減少動物使用,于2017年改革人體實驗,去掉檢測手段落后的人體血型檢測,完善人體動脈血壓的測定,增加體位、溫度等因素對動脈血壓的影響,增設與臨床聯系緊密的心血管系統機能評價、握力的測定與評價及人體肌電圖的描記等項目。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明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展系統整合實驗。為滿足學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教學改革,突出系統整合課程的實際需求,在著重基本實驗技能培養的基礎之上,將傳統實驗課程改革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實驗課程,打破傳統實驗教學依附于相應學科理論教學的單一模式,從教學內容到課程設置等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增加了內分泌系統實驗。這一貼近臨床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實驗模式,提高了學生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協作、互助的團隊精神。
2.2 增加設計、創新性實驗
針對醫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實踐能力不強、創新意識較弱等現象,增加了設計性、探索創新性實驗的學習,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敢于提出創新觀點和理念,學生在經歷了查閱文獻、設計課題、提出實驗方法、分析預期結果、開題報告、提交實驗設計報告等一系列過程后,科研思維和創新意識都得到極大的提升[11]。
(1)設計性實驗。是學生以所學知識為基礎,對以往學過和做過的實驗提出問題,加以補充,理解實驗設計的過程并完成實驗設計。在長學制學生中增加了設計性實驗內容。
(2)探索創新性實驗。是在借助前人的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未知因素進行大膽設計,進行探索的一種研究式學習方式。向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實驗開放各類教學平臺,以各種創新競賽為契機,動員和鼓勵那些成績優異、有創新意識的學生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學生發表論文9篇,指導學生獲獎6項。
2.3 開展雙語教學
為了提高學生對醫學專業英語的學習興趣,加強閱讀專業英文文獻和書寫英文論文的能力。在七年制臨床醫學中開展雙語教學,根據我校學生實際,采用分層梯度教學法,在對具體知識點講解時,內容簡單、易懂的全英文講解;當出現內容復雜、知識點深奧的語句、概念時,首先進行英語講解分析,然后利用漢語補充說明,力爭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理解好知識內容。
2.4 開展師生角色互換的“翻轉課堂”,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型”教學模式
基于省級精品共享課平臺,在5+3臨床醫學專業采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12],學生課前在網上完成實驗相關知識的學習,由原來的“教師授課”變為“學生授課”,接下來參與交流討論并獲得教師的指導,從而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動手操作實驗,有效解決了原來學生實驗時間不足的問題。另外,學生通過課前準備 PPT 的過程,將實驗操作過程做了很好的預習,相較于傳統的直接在課堂聽教師灌輸的學習模式,更有利于對實驗的掌握和有效完成實驗,解決了以往學生不預習直接進行實驗導致失敗的問題,大幅度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
3 實驗平臺建設與教學改革成效
實驗教學中心10年來申請相關省級教改課題9項,多項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已經在學生中探索成功并得到教務處的肯定并得以推廣。相關成果已發表教學論文36篇;學生發表論文9篇,指導學生獲國家級及省級獎6項;出版適用于不同專業的教材3部、內部講義2部。在2017年舉辦的第七屆機能實驗教學骨干教師培訓班上,教學改革經驗分享得到與會專家與國內同行的贊揚和好評。獲得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學術成果及遼寧省教育評價協會優秀學術成果7項,遼寧省第二十屆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高等教育組精品開放課程優秀獎,2018年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成果獎三等獎。逐步建立了具有特色的機能學實驗教學模式。
4 結語
綜上改革實踐,實驗教學中心將平臺建設緊密結合學科的定位與發展規劃。通過構建多元化、多功能的實驗教學平臺,有效推動實驗教學管理與教學方法改革,優化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實驗室整合和資源配置。“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資源共享,促進開放,使高等醫學教育更好地體現了人才培養的質量要求。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