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03所屬分類:醫學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疼痛不僅影響生活質量,有人還會由于長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療而產生心理疾
摘要:疼痛不僅影響生活質量,有人還會由于長期疼痛得不到有效治療而產生心理疾病。很多疼痛病人由于不及時治療,使局部長期的普遍疼痛轉化為復雜的局部疼痛綜合癥或中樞性疼痛,成為難治的疼痛性疾病。所以,應該及時止痛。
關鍵詞:止痛藥,醫藥發展,醫學職稱論文
有些疼痛吃止痛藥反而會掩蓋了真實病情。很多疼痛,特別是內臟器官的疼痛,患者很難辨別出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如果盲目過早地服用止痛片,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疼痛,但由于服用止痛藥后掩蓋了疼痛的部位和性質,不利于醫生觀察病情和判斷患病部位,不利于醫生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另外,服用止痛藥后讓病人暫時感覺不痛了,可實際上疾病可能在進一步惡化,如宮外孕發生大出血、闌尾炎繼發壞死和穿孔,這種暫時的止痛會掩蓋真實的病情,會使病癥發展加重,造成嚴重后果。因此,一旦出現疾病引發的疼痛或不明原因疼痛,患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查出疼痛原因。
另外還有對鎮痛藥副作用的誤區:有人認為偶爾的、少劑量的服用鎮痛藥不會損害胃腸道,其實不然。研究表明,健康人服用阿司匹林后16分鐘即可出現胃粘膜損傷。同樣有研究已證實單次或低劑量服用非選擇性非甾體類抗炎藥,即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及穿孔。還有人認為飯后服用鎮痛藥或者使用外用鎮痛藥,就不會損害胃腸道,這種觀念也是錯誤的。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對胃腸道的損傷分為兩部分,一是藥品在胃部停留造成的局部刺激,這點可以通過飯后服用或者使用外用鎮痛藥進行緩解。但是從根本上鎮痛藥80%以上的作用都是通過血液循環來影響胃粘膜的,這種傷害是飯后服藥和使用外用鎮痛藥所無法避免的。
1.關于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研究
止痛中藥傳統理論的原始記載,多見于歷代諸家本草,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名醫別錄》《吳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中華本草》對歷代本草進行了一次大集結,其中關于止痛中藥的記載,散見于各類中藥的文獻中。這是迄今為止對止痛中藥的傳統理論最具權威性的總結。只因不是專門性的止痛中藥文獻專集,卷帙浩大,翻檢不便,對止痛中藥的研究缺乏針對性的指導意義。《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運用中藥止痛藥物理論、臨床和實驗研究的專著,廣泛搜集中藥各種止痛藥,分類進行各項研究,集中古今醫家用藥的理論、經驗及現代藥理研究,這不但可作為各種痛證辨證用藥與專方專藥的運用依據。而且對尋找研制各種止痛藥也可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
2.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
關于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主要有兩個方面:
2.1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
隨著中西醫學的相互滲透,止痛中藥的現代實驗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對近二十年的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的重要雜志及《中華本草》《現代中藥藥理學》等文獻進行普查,發現已有300余種中藥被實驗證實有鎮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藥物是經古代本草文獻明確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吳茱萸、五靈脂、沒藥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記載有“止痛”功能者,如靈芝、黨參、海參、土茯苓、天竺黃等,是在實驗研究中被發現有止痛作用。這說明止痛中藥的篩選十分必要。對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實驗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堿類鎮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堿的典型代表。呂富華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較”一文中總結:“實驗表明,延胡索總生物堿的鎮痛效價為嗎啡的40%,且鎮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類鎮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懷牛膝總皂苷鎮痛作用研究”一文中總結:“對懷牛膝總皂苷采用化學刺激、熱刺激進行大、中、小3個劑量的鎮痛實驗觀察,結果顯示有明顯的鎮痛效果,且作用與劑量呈現一定的量效關系。”另據研究證實,人參皂苷、白芍總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顯的鎮痛作用。⑧酚、酮、醛類鎮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藥理學研究”文中說:“桂枝醛對醋酸所致小鼠扭體反應有顯著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關さざ藥理學研究”文中說:“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次數減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
現代醫學對止痛中藥的鎮痛機制做了大量研究,不僅找出了止痛中藥的許多有效鎮痛成分,而且也闡明了止痛中藥的一些鎮痛機制。吳承艷在“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口文中,對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為6個方面:①中樞鎮痛;②麻醉鎮痛;③抗感染鎮痛;④解熱鎮痛;⑤解痙鎮痛;⑥抗凝鎮痛。
3.關于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
止痛中藥臨床應用的研究,以專著居多,如唐迎雪主編的《止痛中藥臨床應用》,收錄止痛中藥88味。對每一味藥物的性味、歸經、功能應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進行了簡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實用。張卓主編的《疼痛中藥特效秘方大全》,董連榮主編的《古今止痛驗方大全》螂則以止痛方劑為重點。在論文方面有:肖金撰寫的“止痛方藥的臨床應用”,將止痛方劑分為:清熱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溫經止痛方、祛風除濕止痛方,亦是以方為主、以方帶藥的論述。王順成撰文“痛癥的病因病機與止痛中藥的臨床應用”,首先分析痛癥的病因病機,然后將止痛中草藥分為:解表止痛藥、祛風濕止痛藥、活血化瘀止痛藥、行氣止痛藥、溫里止痛藥、麻醉止痛藥、清熱止痛藥7大類。每類舉出4~5味代表藥物,論述其止痛功能與適應證吲。以上研究是以實用舉要為主,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文獻研究。
還有一些關于古今名醫治痛經驗的評述:如趙天才等撰文“張仲景治痛十四法”,總結了張仲景治痛癥的內治法與外治法。內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濕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雙解治痛法、嘔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溫補治痛法、行氣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針刺治痛法等。該文對止痛的治療法則及給藥途徑進行了發掘㈣。韓學杰等撰寫“沈紹功教授痛癥辨證論治經驗”一文,對沈氏從醫四十余年的經驗進行總結。提出辨證分為虛實、部位劃分7類、病性分為寒熱等思路與經驗。
4.關于毒劇止痛中藥的研究
止痛中藥雖然毒性較大,但生物活性亦強,止痛效果好。若臨床應用恰當,確能起沉疴頑疾。若用之失宜,則禍不旋踵。為了充分發揮毒劇止痛中藥的獨特療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醫者對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論文“毒劇止痛中藥的合理應用體會”,總結出臨床應用的幾條原則,如:①宜于頑痛;②作用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劑量;⑥選擇劑型;⑦煎服相宜。該文對臨床應用毒劇藥物止痛具有針對性很強的指導作用。朱建偉撰寫“馬錢子堿鎮痛作用及其藥效動力學研究”一文,認為馬錢子堿具有肯定的鎮痛作用,藥效強度較高,維持時間較長。
5.對止痛中藥研究的動態綜述
吳承艷撰文“止痛中藥的研究與思考”中,將該領域里的研究總結為4個方面:①古代文獻對止痛中藥的收錄研究。②古代醫家對止痛中藥用藥特點研究。③止痛中藥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藥鎮痛機制的研究。吳氏在“對止痛中藥研究的思考”這部分內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須加強中醫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她說:“在大量的方劑文獻中能尋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藥。本草文獻更是直接記載前人使用中藥、研究中藥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進行中醫方藥文獻的系統研究,對加快止痛中藥的研究與開發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吳氏之說確為真知灼見。
6.對止痛中藥藥性理論的文獻研究
該類研究目前尚屬空白。長期以來,人們缺乏對藥性理論研究的重視。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文獻集結的基礎。使止痛中藥要性理論的研究出現空白。
綜上所述,中醫疼痛學科研究存在諸多問題:病證研究多,治療規律研究少;以某方某藥治某病研究多,對方藥的大規模、系統性研究少;中藥止痛實驗研究多,中藥止痛傳統理論研究少;中藥止痛實驗研究單篇論文多,文獻總結性研究少。迄今無全面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問世,阻礙中醫疼痛學科發展。筆者擬對歷代中藥止痛文獻進行一次大集結,拉網式搜索,窮竭式收集,主題式篩選。在占有大量文獻基礎上,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填補中藥止痛文獻研究空白。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