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10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地分析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了生態空間結構優化的目標和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生態基質尚未形成.綠地斑塊之間自然生態過程缺乏聯系。重要的自然空間廊道不暢,資源
摘要:以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理論為指導,系統地分析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提出了生態空間結構優化的目標和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生態基質尚未形成.綠地斑塊之間自然生態過程缺乏聯系。重要的自然空間廊道不暢,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逐漸減弱是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受自然環境因素及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影響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改善區域性基礎設施.提升長株潭的區位優勢,并通過區域政策、城市規劃等宏觀調控手段.引導長株潭城市群實現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重組.促進城市群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優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這是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并把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要求之一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o8年底.國務院同時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和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將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向全國各大城市的最前端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試驗示范區、中部地區核心增長極、湖南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新農村建設引領區、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群.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與重視。然而,在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著生態環境惡化、人口生態壓力增大等一系列制約因素.使自然生態功能質量弱化.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因此.研究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構建新的城市群生態空間發展,控制、引導其合理、有序發展對“兩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期刊推薦:《內蒙古農業科技》是內蒙古農業科學院和內蒙古農學會主辦的農業綜合性期刊。該刊創刊于1973年,本刊面向全國,體現內蒙古自治區特色農業,主要報道農業科技成果、學術論文、研究報告、調查報告、農業綜述、豐產經驗、先進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國內外科技新動態新成果等。適合農業科技工作者、農業院校師生、農業管理人員、農技推廣人員、農村科技骨干閱讀。
現代生態城市的思想起源于霍華德(EdwardHoward)的田園城市,之后塞特(Sert)、卡森fR.Carson)、羅斯蘭(Roseland)都對生態城市的概念和理論做過研究國內著名生態學者馬世駿和萬如松都曾對生態城市的特點做過研究本文以長株潭城市群為個例.探討其生態空間結構優化同時具有理論意義。
1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環境雖整體處于良好狀態.但仍表現出傳統城市生態空間結構要素的特點同時.隨著近幾年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與環境的壓力日益顯現.局部的環境污染漸趨嚴重.環境承載力在逐漸減弱.使其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1.1生態基質尚未形成
生態基質主要由森林、綠地、農地、水面等面狀自然或半自然狀態的相連空間構成合理的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要求具有相當的自然化程度.即必須有相當比例的“自然空間”.它能有效地調節城市的生態環境.增強城市的環境容量。據國外報道,發達國家城市一般生態綠地與建成區面積之比為2:1.香港寸土寸金,也控制在l:1.而生態城市自然空間應具有的標準尚待研究.但若以國際衛生組織建議的最佳居住條件為人均60mz綠地指標作為參照.目前。長株潭城市群離上述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1.1.1綠色空間嚴重不足且分布不均.不能滿足生態需求據聯合國生物圈與環境組織制定的要求.城市綠地達到平均每人60mz為最佳.綠化覆蓋率要達到60%。同時.據研究,按照人類呼吸速率CO一0平衡和生產生活釋放CO速率計算,人均綠地需求為1315m2。而目前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區綠化覆蓋率分別為36_3%、37.5%、43.5%,人均綠地分別為10.3mz、8.8m2、10.4m.明顯長株潭城市群該指標偏低.低于聯合國生物圈與環境組織制定的要求,不能滿足市民的生態需求。同時。長株潭城市綠地絕大部分位于城區邊緣.分布不均衡,如長沙市。岳麓山風景區和省森林植物園占了全市公共綠地的50%.老城區7.4km綠地率在lO%以下.遠低于25%的國家標準
1.1.2城市功能區構成基質要素基質主要是指生態空間結構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要素類型。長株潭城市群的基質主要是由大面積的各種城市功能區構成.這些占優勢的灰色空間強化了城市下墊面蓄熱程度.使城市群熱島效應加劇.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生態流的流通,無法形成良性生態循環。同時.各功能區的區位選擇主要以經濟效益為首要因素和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使各功能區之間相互干擾
l_2廊道要素的生態鏈不暢
1.2.1綠色廊道未形成網絡長株潭城市群綠色廊道主要由城市道路、城市群區域快速路、京港澳高速、京廣鐵路等放射性通道的防護綠地組成.但并非連續組成.沒有形成暢通的生態網絡。佩斯在研究克拉馬其國家森林中提出.綠色廊道最小寬度為60m,才能滿足野生生物對生存的要求.滿足動植物遷移和傳播,以及生物多樣性等保護功能.認為道路每邊30m寬.才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溫度,控制水土流失,有效過濾污染物的作用.而長株潭城市群范圍內綠色廊道寬度有限.未達到相應標準.不能產生積極的生態效應
1.2.2藍色廊道脫離自然本色長株潭城市群藍色廊道主要由湘江、瀏陽河、撈刀河、靳江河、溈水、淥江、涓水、漣水等水網體系構成。由于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基礎設施的不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的缺位以及外部性的存在等原因.水體富營養化和石油類污染比較嚴重.各流域的水面多項指標劣于Ⅲ類水質標準.靳江河、溈水達到IV類地面水水質標準。從全省14個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來看,株洲、長沙、湘潭分別為第11位、第12位和第14位。其次,城市建設中人工建設物阻斷水域聯系.破壞人與自然親近的途徑.即對區域小水系采取填埋和轉變成城市暗渠的消滅處理手段.破壞水的生態格局
2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優化的影響因素分析
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是影響城市群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城市群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城市群健康持續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乃至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v觀長株潭城市群發展的歷史,不難總結出影響其生態空間結構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還將繼續影響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
2.1自然生態環境因素
河流湖泊、河岸、山體、濕地等生態敏感性自然形態,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基礎.對生態環境能發揮較大的功能作用
城市群自然生態環境狀況如何.城市群生態環境容量如何.直接影響著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演變方向及其合理化程度河流湖泊、河岸、山體、濕地等生態敏感性自然形態.是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組成要素.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基礎,直接影響著長株潭城市群的生態空間結構的演變方向。其次,長株潭地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降水豐沛。除局部特殊情況外,一般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春夏潮濕,秋冬干燥.是適宜農業發展與實現生物多樣性不可缺失的條件
2.2政策影響
2.2.1區域政策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并明確指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并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在2006年湖南又提出長株潭城市群能源同體、交通同網、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的一體化發展戰略。2007年12月.湖南長株潭城市群正式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區域政策在促使長株潭城市群迅速發展的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努力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為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提供了諸多有利的條件
2.2.2城市規劃的影響城市規劃是政府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城市規劃管理是政府對城市實施調控的手段隨著《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及《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年)》的編制實施。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有了官方編制的整體布局規劃與整體發展戰略規劃作指導要實現長株潭城市群的合理發展與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還需要依靠城市規劃這種管理機制來約束和它的法定效應來落實
2.3新經濟環境的影響
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新經濟對全球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增強了人類適應生態環境的能力.只有通過不斷創新r新經濟),才能使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不斷增加.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向著合理有序的方向推進(圖1)(郭榮朝等,2008)。
2.4整體優化意識的影響
在長株潭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發展的差異與自覺的區域意識缺乏,造成城市發展的不平衡:長沙一枝獨秀、株洲和湘潭發展緩慢。因此.在實現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進程中必然會要求打破部門分割,解決地區封鎖。這些問題能否很好解決,需要我們改變一些傳統的舊觀念.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且城市群中的自然空間的合理布局、功能區的調整、空間結構形態的轉變等'都影響著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
3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目標和措施
3.1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優化目標
對于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最關鍵就是多由自然空間構成的斑塊、廊道.形成網絡生態空間紐帶。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優化的總體目標是:以山脈、水系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為要素,綜合自然、歷史、人文等的空間分布,構建“一心、一帶、多廊道、多斑塊”的網狀生態結構,形成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復合型網絡式生態廊道體系.實現“自然中的城市群,城市群中的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生態空間格局。
3.2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優化措施
3.2.1重視生態環境保育.營建生態文明大環境解放思想.制定相應規章制度,約束人們的行為模式,使其善待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長株潭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3.2.2調整產業分工與布局目前.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環境的沖突主要為水環境污染、大氣環境污染、土壤污染。長株潭三市廢水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化工、有色、鋼鐵三大行業,占三市廢水污染物總量的73%同時.長株潭城市群是全國知名的湘江酸雨帶的中心地區.主要污染物來源于城市群內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企業的廢氣排放等土壤污染也主要由于重金屬污染、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所引起。因此,必須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產業,應轉而發展高科技產業、環保產業。按照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功能區和區域環境容量的要求.重新整合優化現有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拓展生態產業發展空間.形成合理的地域產業分工和企業集群布局。實現產業分工、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致性f圖21。A協調發展B惡性循環圖2生態環境與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協同共生示意圖
3.2_3落實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完成“兩型”社會建設生態指標《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oo8—2020年)》是依據黨的十七大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及國家發改委《關于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通知》f發改委[2007]3428號1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兩型”社會)建設、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等戰略加以提升。為有效配置城市群資源、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提供指南。同時.必須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度和行政問責制.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模式.使其善待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保證“兩型”社會建設生態指標的完成.從根本上提高長株潭城市群的自組織、自調節能力
4結論
根據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要素分析.形成以下結論:(1)生態基質尚未形成.各綠地斑塊之間自然生態過程缺乏聯系;(2)重要的自然空間廊道不暢;(3)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逐漸減弱.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的影響因素有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政策因素、新經濟環境因素。整體優化意識因素中.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是最基本的.政策因素是最直接的.知識經濟的影響.產業分工與布局的影響是最深刻的.它對于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是否合理起著關鍵作用。政府應通過各種途徑改善區域性基礎設施.提升長株潭的區位優勢,并通過區域政策、城市規劃等宏觀調控手段,引導長株潭城市群實現生態空間結構的優化重組,可持續發展。但各影響因素都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只有進行有機整合,才能使“城市群生態空間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城市群經濟社會環境才能健康可持續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