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4-1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
摘要: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于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職稱論文
歷史學對于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于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于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一、認清當前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特點
當代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許多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有以下兩方面:
(―)重歷史表象而輕本質,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電視機等各種電子媒體得到了普及,極大地增加了學生了解外界各種事物的渠道。在進入初中階段學習以前,學生對歷史知識了解的途徑主要是電影電視中歷史題材的各類節目。但由于學生識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限制,使他們無法從中甄別哪些內容屬于真實的歷史事實,哪些是藝術家們的“再創作”,導致了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知識的應用的嚴肅性,學習只重歷史現象的表象,對歷史知識的形象性、直觀性、故事性有強烈的興趣,而對歷史事件來龍去脈的分析很容易厭倦,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和歷史思維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難。
(二)輕理解、運用而重記憶。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知識的過程中,很少意識到歷史知識也同樣可以通過理解、運用來達到掌握知識,根本不重視對同類歷史事件認識方法的歸納,不重視運用已知的方法去認知相似的歷史事實,缺乏有效的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
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歷史知識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歷史事件等名稱等基礎知識確實需要學生牢固地記住,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應當考慮如何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何加強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獨立思考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學會在掌握知識上的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的創新性意識、創新性精神、創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拓展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思維空間,掌握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并學會分析歷史現象,最終學會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資料、歷史事件,能正確解釋歷史現象,這才是歷史學科教育的重要目的。
二、明確初中歷史學科創新性教育,是建立在對知識認知和掌握的思維方法和能力上的創新性教育
在創新性意識和創新性教育上,教師通過歷史知識的教學使學生能有意識地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獨立地思考歷史問題或歷史現象,敢于發表有一定創見的言詞并把這種言行經常表現在課堂內外的學習中,形成一種習慣。
在創新性思維的能力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的逆向性思維、舉一反三的發散性思維等等,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認識、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認識、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具有初步的分析、歸納和綜合歷史人物、事件的能力,能夠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點評歷史人物和事件,勇于發表不囿于教材的新觀點、新看法并能言之有理的能力。
三在創新性教育課堂教學總體目標上,要逐步變知識傳授為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創新性精神和創造性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教材上的有關歷史知識時,必須根據學生處在不同的年級確定不同的創新性教育目標并采用不同的形式進行教學。
對于初一學生,歷史學科的創新性教育總體目標主要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并初步向學生介紹一些學習歷史的方法,讓他們能夠運用這些方法學習歷史知識,具有一定的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在這一階段,主要是為進一步培養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方面的創新性行為奠定基礎,教師應重視采用各種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激情,向學生初步介紹、示范學習歷史的方法,向學生提供一定的提問思路以教會學生對歷史教材上的知識提出問題并逐步使之成為—種習慣。
對于初二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則重在對學生的思維訓練和學習方法上的運用,這一階段是學生開始逐步嘗試創新性的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示范并重,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教材上的知識時運用恰當的方法掌握知識,讓學生在運用中逐步培養流暢、準確的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思維,能從對歷史材料的分析中發現這些資料的新作用并提出自已的新觀點(這種“新觀點”不是嘩眾取寵、否定一些已有的定論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觀點),最終形成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有意識到發表新觀點、新看法的習慣。
對于初三學生,歷史學科的教學著力于學生認知歷史現象的創新性能力的培養和展示,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思維方式得到優化,具有符合自身學習知識實際的方法,具有一定自學歷史知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不囿于教材觀點的評論歷史人物、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教師的作用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和分析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中出現的不恰當(或不正確)的方法或習慣并加以糾正,最終讓他們學會獨立的學習和分析歷史知識、歷史材料。
總之,在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創新性意識、 創新性精神和創新性能力的培養主要表現在學生學習中對歷史知識的認知上,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貫穿整個初中階段,并在學生處于初中階段的不同學習時期要有不同的創新性教育的目標,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的創新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