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3-25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認真調整辦學思路、科學設定辦學目標。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實際以培養復合型、一專多能型畢業生的目標為著眼點,以確保質量優、受歡迎為立足點,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內容,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工具、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提高畢業生整體素質和社
摘要:認真調整辦學思路、科學設定辦學目標。緊密結合經濟建設實際以培養復合型、一專多能型畢業生的目標為著眼點,以確保質量優、受歡迎為立足點,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內容,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工具、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提高畢業生整體素質和社會認同度奠定堅實基礎。要作好在學科教育體制的高校成長起來的教師群體思想認識和轉化工作,使廣大教師完成從辦中專、大專、本科的教育教學傳統定勢向以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中職、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轉化的工作,努力探索新時代職教工作的內在規律,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切實加以遵守,充分發揮有限教育資源的最大效能。通過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如模擬實際工作狀態,借助案例教學等培養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借助各種參觀、實驗、實習和參與實際工作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結合中提高學生素養,培養學生實際工作技能,以適應生產實踐對其提出的要求,提高學生社會認同度。
關鍵詞:職校教育,教學活動,教學論文
針對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特征,以提高學生素質結構中心,一方面做到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認真進行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提高,增強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培養他們意志品質、創業意識、團隊精神;另一方面在完成日常教育教學任務的條件下,注重培養的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及素養,指導他們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以不斷完善學生知識和技能結構為根本,使其終身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針對職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涉及經濟活動多的特點,應用經濟領域違法犯罪的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預防未來走上管理或領導崗位后在經濟上犯錯誤。針對職校畢業生在生產建設第一線工作的特征,增加項目管理課程的教學,培養他們的管理技能和吃苦耐勞、扎實勤奮、雷厲風行、果敢成熟的工作作風及素養,全面塑造和培養學生素質和技能,提高學生社會認同度。
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及進一步完善,一方面社會對職校畢業生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加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在許多家長內心根深蒂固,以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注重高學歷,忽視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用人傳統和習慣,和職校畢業生的工作崗位、成長道路、經濟收入與高校畢業生存在的差異等因素,一定程度挫傷了中學生及其家長報考職業學校的積極性,導致職業教育的生員減少質量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職業學校自身原因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的教育體制改革和教育大發展的潮流中步伐慢了,這些客觀和主觀原因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構成了新的挑戰。怎樣面對復雜變化的大環境,保持職業學校自身的不斷發展,不斷提高職業學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認同度,就成為職業學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和努力完成好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現狀概覽
縱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的發達國家,不難看到他們的職業教育發展具有結構合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密、主動服務于生產實踐,教育教學過程完備和特別重視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比例結構和適應范圍等許多特點。他們的經驗證明,職教并非無足輕重而是對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進程關系重大,工業化、城市化程度越高,發展越快的地區,對職業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能高的實用人才依賴性越強,實踐他們在經濟建設和職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在我們這樣一個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不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的國家,普及學科性強的高等專科與本科教育培養基礎學科人才非常重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各級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大批具有高素質高技能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國家建設中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已經被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組成的層次性、結構性和分工的明確性所證明。
縱觀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成長發展的歷史,職業教育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均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但職業教育發展中自身存在的弊端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自身市場適應能力的提高,已經構成了自身前進的障礙、改革的阻力、發展的瓶頸,突出地表現在畢業生社會認同度不斷下降等方面。如辦學理念落后,市場意識不強;專業設置缺乏創新,教學內容更新緩慢;教育教學方式單調、方法簡單手段落后;畢業生職業去向定位存在偏差;實驗設備不足、實驗課開課率低且效果差,實習和實訓基地、時間、效果沒有保證等都是近年來職業教育整體質量下降,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認同度波動的根源。
二、應對策略
現階段出現的職校畢業生社會認同度不高的原因,主觀上分析是由于職校未能及時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用人大環境,辦學指導理念、思路及模式上存在的對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不能很好對接造成的。客觀上看,首先是高校連年擴招極大的刺激和滿足了人們追求高學歷的欲望,人們輕視學歷含金量偏低的職業技能人才的現狀也是根源之一;其次是許多用人單位在人力資源開發管理上存在的誤區、片面性及非理性,也是造成職校畢業生認同度被影響的原因;再就是職業教育自身未能及時很好地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培養的畢業生整體素質不高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要社會要提高職校的辦學水平,增強職校學生的社會認同度,現階段對策如下。
首先,應轉變理念,改變長期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辦學思路、模式、方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做到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目標,明確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確立主動為市場經濟發展服務的意識和理念,下功夫改進教育教學的方法、手段、內容及評價體系,自覺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教學活動中對培養提高對學生實用技能作用不大的教學內容堅決予以刪除,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中涌現出的實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結構要及時的跟進,而教學計劃和教材中未涉的那些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作用明顯的內容,要打破常規及時足量增加和補充,真正發揮市場需求這只無形指揮棒對職業教育教學的導向作用,在教學活動評價過程中以能否滿足畢業生實際工作技能和社會認同度提高作為唯一標準,有效提升職業教育工作全過程的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職教在經濟建設中應有的促進作用。
其次,應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充分發揮其在職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下大功夫、花大力氣扎實認真地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從事有關職業教育發展的長遠戰略和目標等入手,組織專門力量研究分析國際國內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和大趨勢,分析研究職教發展的過去和現在并科學地預測其未來,找出其中規律性的東西,學習他們各種成功的經驗和方法,深刻探討職教與經濟社會發展與之間的內在關系,努力探尋職業教育在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實際過程中自身發展壯大的思路、途徑、方法及措施。通過研究成功的職業教育范例,從中找出可供自己
學習借鑒的經驗,切實促進職業教育有快有好發展。找好找準職教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切入點,充分發揮職教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性和先導性,使職業教育能對社會文明進步發揮應有的作用。通過職業教育自身實際作用的發揮提高畢業生的社會認同度。
再次,就是乘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強勁東風,充分用好用足國家支持職業教育的方針政策,集中力量搞建設,盡力營造職教發展的內部環境條件。從硬件和軟件建設兩方面入手不斷提高職業學校自身發展能力。一方面應側重于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在實習實驗設備的配備上加大投入,裝備和建設若干現代化程度高、生產實際中使用的先進儀器、工具、設備和設施,運用這些設備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上述現代化實用儀器和設備的性能特點及使用方法等,著力培養學生運用現代化先進設備、儀器的實際工作能力,縮短他們從學生到高技能工作人員的轉變過程,使他們能夠做到走上工作崗位后上手快、技能高、受歡迎。另一方面,應采用現代化高科技的設備和先進的方法,加強圖書館、資料室建設,加強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情報資料收集、分類、歸納、整理、篩選、應用工作,使其在塑造學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作風等方面充分發揮其效能。從軟件建設上看,一方面更應注重職校自身的組織文化建設,依托文化建設樹立教職員工在新形勢下正確的信念、價值觀,確立更高更遠大的奮斗目標,構建一支政治素質強、業務素質高、結構合理的教職工隊伍群體,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影響和培養學生起到重要作用,為職校更好地參與服務于經濟建設提供基本保證;另一方面應努力利用好國家和省市在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為職校生存發展提供的優越條件,構建良好的工作環境,確保職業學校在經費、生員數量和質量、畢業生就業安置等方面能有可靠的保證。
淡化專業特色,拓展知識面,為培養實用性強,知識結構相對完備,技能出眾,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實用人才提供保證。要根據當今科技發展出現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間、自然科學各分支各門類之間的融合交叉、相互滲透的特點,以及現實社會中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和應用情況發生的變化,通過專業調整、課程設置安排、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完善,重新確定當今時代“教育教學質量”這個關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圍繞新時代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任務和目標,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革或與其他專業之間進行融合和嫁接,適度淡化專一性,提高兼容性。通過增設有關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對職校學生增加有關社會、經濟、道德、法律、管理、技術等學科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跨學科、跨專業工作的技能,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法律意識、管理技能、專業素養,以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提高職校畢業生的社會認同度,是職業學校長期面對的主要任務之一。完成這項任務,既需要解決宏觀層面上的有關問題,也需要解決中觀和微觀層面的許多問題。為此,社會大環境的適應是根本,科學發展理念的確立是前提,科學發展觀的建立是關鍵,遠大目標的確立是基礎,校園文化建設是動力,艱苦努力是保證。只要我們職教工作者不斷開拓創新,勇于探索,持之以恒努力,職校畢業生技能及素養的不斷完善,社會認同度的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