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4-07-10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關于比較文學中的跨學科研究,就可以選擇一兩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并讓學生在結束觀影后討論電影和文學之間建立跨學科比較的依據(jù)、電影作品對文學作品是否有改編、其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電影對于文學敘述方式的運用等問題。 一、
論文摘要:關于比較文學中的跨學科研究,就可以選擇一兩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并讓學生在結束觀影后討論電影和文學之間建立跨學科比較的依據(jù)、電影作品對文學作品是否有改編、其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電影對于文學敘述方式的運用等問題。
一、轉變教學理念,因時因人構筑課程體系
筆者所在的學校為地處西部的一所財經(jīng)類大學,中文專業(yè)的比較文學課程從2008年開設以來,一直安排在第七學期進行授課,同時在課程設置方面經(jīng)歷了從必修課到選修課的變更,課時安排為32學時,周學時2學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普遍反映這門課不好學,理由是比較文學課程所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龐雜,讓他們感覺既不像純理論課程如文學理論課,又不像文學史課程。鑒于課程學時少、學理性強、學生學習困難這一情況,筆者首先在課程內(nèi)容上進行調(diào)整,不再對教材內(nèi)容按照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順序進行面面俱到的講授,而是側重于普及學理知識,有選擇性地以專題形式來組織教學,例如分為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概述、研究類型介紹、中西文學比較經(jīng)典案例賞析等。因為學生并非專攻比較文學的研究者,所以只要能讓他們建立起對已學的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整體認識,初步形成從“跨文化”的角度來觀察文學現(xiàn)象和形成比較的意識,即意味著做到了讓學生學有所獲。為了做到這一點,在利用專題來組織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始終強調(diào)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因為學生只有厘清了基本概念,才能建立對該學科的理論認識。例如,在梳理學科發(fā)展脈絡時,“比較”就成為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立足相應的閱讀文獻,調(diào)動學生探尋不同理論家圍繞“比較”所進行爭論的意義,探討“文學比較”和“比較文學”的區(qū)別,這就為學生正確地理解比較文學之“比較”的獨特含義奠定了基礎。但僅拘泥于基本概念是不夠的,還應該適時將當前的學術動態(tài)帶入課堂,這也是比較文學學科的開放性所決定的。恰如陳惇先生所言:“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已經(jīng)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但是,教學如果在理論上兜圈子,必然把一門生動的課程講得死氣沉沉,索然無味。比較文學的理念和方法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打開過去未能注意的天地,解決了未能解決的問題。新的學術領域、新的研究課題、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是本學科的特長。”事實上,比較文學學科從19世紀末建立開始,就一直處于不斷的爭論之中,而這也為其發(fā)展、創(chuàng)新奠定了基礎。尤其是20世紀后半葉以來,在女性主義思潮、后殖民主義理論、文化研究等沖擊和影響下,關于比較文學學科是否死亡在中外學界都引起極大爭論,為此,適時將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引入課堂,不斷更新課程知識,對于學生深入了解本學科的發(fā)展概況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教學模式上的改革:課堂討論+案例分析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特別注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在這種信息的“單向傳遞”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也只能依靠期末考試的分數(shù)來判定。鑒于比較文學的學理性和專業(yè)性較強,如果仍強調(diào)以教師講授為主,很有可能將比較文學課程變成死氣沉沉的理論課。為此,在教學模式上筆者采用“課堂討論+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力圖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正如諸多教改成果所示,課堂討論改變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主從地位,讓學生從單純地聽課變成主動參與課程。但課堂討論必須有的放矢,且教師在組織討論時應該合理設計問題并把控好時間,這樣才能達到師生互動又保證課堂教學秩序的目的。而在此基礎上結合案例教學,既可以避免學生對理論感到“空而玄”,又能通過例證印證學理闡釋,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理解并吃透艱深的學理知識。舉例來說,針對課程教學內(nèi)容以專題講授形式來呈現(xiàn),筆者為每個專題選擇了兩到三篇中英文閱讀文獻作為典型案例,每篇文獻皆提出三個問題供學生在課后閱讀時回答。根據(jù)閱讀文獻的難易程度,筆者或將學生分成小組共同協(xié)作完成,或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并在下次課堂上進行口頭匯報。在聽取學生匯報后,教師應該給予點評,形成自由的師生互動的討論氛圍。比方說,在講授比較文學研究類型專題時,對于法國學派提出的影響研究,由于涉及史料考證、翻譯、傳播等多種學科知識,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為此筆者給學生提供了兩篇學術論文作為案例,一篇是英文范文《寒山詩在遠東和美國的接受》,一篇則是中文范文,即范存忠先生的《<趙氏孤兒>雜劇在啟蒙時期的英國》。筆者要求他們除了寫出每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外,還要梳理出作品傳播的時間、媒介、路線、價值及意義等,這就把抽象的定義轉化為學生對文學作品、文學現(xiàn)象的討論,教師最后在點評時又結合學理進行總結,這就讓學生對影響研究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等建立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三、合理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作為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應該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多媒體資源。這體現(xiàn)為兩個層面:
一方面,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的網(wǎng)絡資源,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盡管比較文學課程開設在第七學期,學生同時也面臨著寫作畢業(yè)論文的壓力,但在課后調(diào)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竟然有相當多的學生查找資料只會借助“百度”作為唯一的網(wǎng)絡渠道,而從未使用過學校圖書館的網(wǎng)絡資源。事實上,在我校的圖書館網(wǎng)站上,除了購買各種電子圖書之外,還購買了如維普學術期刊網(wǎng)、中國學術期刊網(wǎng)等資料。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也幫助其順利完成畢業(yè)論文的寫作,筆者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借助這些網(wǎng)絡資源參與進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解平行研究這一研究類型時,筆者推薦了《中國比較文學》刊物,讓學生去圖書館網(wǎng)站上查找發(fā)表在該雜志上的平行研究方面的論文,要求學生從中挑選一篇認真研讀,并在課堂進行“論文推薦”展示。在結束該章教學后的調(diào)查中,學生普遍表示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對該研究方法的認識,而且對自己寫作畢業(yè)論文幫助很大。
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穿插視頻資源,調(diào)劑學生聽課情緒。在高校教學日益走向現(xiàn)代化的當下,影視媒介資源對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作用已逐漸受到教學同人的重視。在比較文學課堂上適當運用一些電影、電視等視頻資源,可以減少學生對該課程的畏難情緒。例如,關于比較文學中的跨學科研究,就可以選擇一兩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并讓學生在結束觀影后討論電影和文學之間建立跨學科比較的依據(jù)、電影作品對文學作品是否有改編、其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電影對于文學敘述方式的運用等問題。利用這些視頻資源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而且也從實踐的層面有助于他們掌握研究方法。除了影視媒介資源之外,還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名家講座的視頻資源進行播放,超星學術視頻網(wǎng)站上有大量類似的資料可供免費下載。例如筆者在講授比較文學學科發(fā)展概述時,就在課堂上播放了樂黛云先生的《21世紀的比較文學》講座的部分片段,既讓學生領略到名家風采,又有利于比較文學教學的多樣化和形象化。
四、小結
通過因時因人構筑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手段和合理、有效利用多媒體資源,避免了將教學變成抽象的理論探討,有助于將比較文學教學中的理論、范例和實踐有效地結合起來,互相促進,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樂黛云先生曾經(jīng)說過“:比較文學不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科,而且是一種生活原則,一種人生態(tài)度,它不僅是少數(shù)人進行高層次研究的精英文化,而且是應該普及于大多數(shù)人的一種新的人文精神。如果即將成為21世紀棟梁之材的今天的大學生和中學生都能具有這種精神,未來人類和平發(fā)展的可能性就會更大。”正因為比較文學對于教學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不能滿堂灌,而是應該去積極探索出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發(fā)揮這門課在大學教育中應有的魅力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