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26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自1952年成立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基于時代背景和發展需要,該專業積極進行了培養方案的優化提升,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驗實踐和國際化等方面,全面進行優化,旨在培養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化視野,懂農
摘要: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自1952年成立以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基于時代背景和發展需要,該專業積極進行了培養方案的優化提升,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驗實踐和國際化等方面,全面進行優化,旨在培養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化視野,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
關鍵詞: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創新能力;鄉村振興;國際化視野
0引言
2019年4月19日,《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通知》中指出,應整合資源,扎實推進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建設,推動高等院校加強農業工程學科建設,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農業機械化人才。2018年,《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指出,應建設一批適應農林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涉農新專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農林專業,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服務美麗中國建設。
新的發展形勢需求,要求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調整。國內部分院校也相繼進行了改革,青島農業大學探索了適于農機化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的機具研發設計流程[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加強實踐教學,建立三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2-3]。華中農業大學采取理論課中嵌入實踐性微課和應用案例、實踐訓練課程融入專業工程問題、賽教結合等方式[4]。華南農業大學對比分析了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課程設置[5]。河南科技大學建立了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6]。吉林大學實施了具有吉林大學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探討了“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7-8]。河北農業大學規劃了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實踐環節培養及畢業設計質量的提升4個模塊[9]。東北農業大學設立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班[10]。西南大學提出了基于“滯后招生”與“滾動淘汰”模式的科技創新人才遴選辦法[11]。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設置于1952年,設置當年即招收本科學生,是學校傳統優勢學科和國家“211工程”及“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獲批在國內最早設立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流動站,是教育部“高等學校農業工程類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與專業規范”研究項目中“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本科專業”的組長單位。1986年首批入選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1988、2002和2007年連續3次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2007年)、北京市特色專業(2008年)、首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拔尖創新型專業(2014年)和雙一流A+學科建設專業(2017年)。牽頭制定教育部“農業工程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01年“農業機械化專業系列專業課設置的研究”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農業機械化生產學”入選國家級精品課程,“農業機械與設備”和“生物生產系統機器人”分別入選校級精品課程。依托國家級機械與農業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機械與農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及北京市涉農工程類大學生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搭建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平臺,2019年入選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16年,根據中國農業大學統一安排,對2008版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從2018級開始實施。結合“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要求,本文對2016版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環節和國際化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加強,旨在更好地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振興鄉村戰略。
1培養方案優化
本項目依據“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要求,結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需求,進行了如下建設研究。
1.1優化專業定位
為了適應國家“振興鄉村、建設美麗鄉村”的戰略布局,本項目重新優化了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定位,優化專業的培養目標,實用人才和拔尖人才并舉,加強和夯實專業技能的知識結構,為振興鄉村輸送實用人才。通過創新項目,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現代農業培養拔尖人才。
1.2優化課程體系
優化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程教學大綱,補充增加了“育人理念”“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3個模塊。充分將“育人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業人才。優化專業課程的內容,對專業課程的內涵、界限和銜接進行了規范,使課程之間上下銜接更加密切,將“農學概論—機械設計機械原理———農業機械與設備農業裝備自動化———農業機械化生產學農業機械化技術經濟學”有機銜接,形成“知識珍珠鏈”。此外,國內外農業機械化技術都在高速發展,不斷補充和優化課程內容,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內外先進的技術。
1.3加強實踐環節的建設
(1)加強校內實驗基地和內容的建設,優化實驗內容。根據現代農業機械的特點,自行研制了教學試驗設備———可視化旋耕機作業原理試驗臺和耕作機械作業原理實驗教學裝置,開發了現代農業裝備虛擬仿真實驗室,讓學生能夠立體體驗東北一年一熟區、黃淮海一年二熟區、南方一年三熟區的農業機械化作業過程,促進學生專業興趣和專業技能的提升。
(2)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加強與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優化夯實實習內容和實習成效,持續跟進和不斷改進,提高學生的專業動手能力,如圖1所示。加強在內蒙古索倫農場的實習,使學生們體驗現代化的作業裝備,提升對專業的興趣和愛好,如圖2所示。
1.4加強國際化交流
聯系國內外院校或外資企業,建設國際化實習基地,篩選學生進行短期游學或交流,到約翰迪爾(天津)有限公司進行實習,進行學生的認知參觀,讓學生了解國外先進的制造工藝和制造水平,如圖3所示。
2建設成果
2.1優化專業定位
優化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更加貼切“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要求,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業人才。
2.2優化課程教學體系
“育人理念”“思政教育融入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3個模塊,充分將“育人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優化專業課程的銜接,將“農學概論—機械設計機械原理———農業機械與設備農業裝備自動化———農業機械化生產學農業機械化技術經濟學”,形成農機農藝融合“知識珍珠鏈”。
(1)“農業機械與設備”課程教學育人大綱。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傳授專業知識的探究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科學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驗實踐技能。同時,充分發揮專業課的思政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形成自己的學術品格、政治信仰和道德立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終實現對學生在知識、能力、價值觀3個層面的全面培養。
該課程主要研究農業生產過程中應用的機械與設備,包括機器、設備的構造和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使學生了解農業生產過程中所應用的機械與設備,掌握機械與設備的構造、工作原理和使用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獨立思考的創新精神。同時,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教育,將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價值觀培養有機統一,立德樹人,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創新應用人才。
(2)“農業機械化生產學”課程教學育人大綱。
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主渠道作用,有計劃地從各個角度和不同方面貫穿和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走進教材,走進課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生動具體地融入到學生學習成長的全過程,營造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和諧環境,使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相關知識推薦:農業工程領域期刊推薦
該課程主要講述我國不同地區主要作物的生產條件、作業工藝與機具體系。通過該課程,讓學生學習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程、現狀和特點;熟悉我國典型農業區的機械化農業生產工藝體系及其基本配套機具;以典型生產實例和最新科研進展培養學生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去指導實際生產。使學生掌握農業機械化及農機化生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評價、選擇和組織農業機械化生產與加工工藝及機具的基本能力,以及農業機械化生產作業工藝革新的創新能力
2.3建成校外實踐基地
將濰坊的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設成中國農業大學-雷沃重工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如圖4所示。
2.4加強校內實驗基地和實驗內容的建設
根據專業實驗的要求,為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更新了排種器性能檢測裝置(圖5),自行研制了教學試驗設備———可視化旋耕機作業原理試驗臺(圖6)和耕作機械作業機理實驗教學裝置(圖7),開發現代農業裝備虛擬仿真實驗室(圖8)。
3結束語
隨著現代農業的高速發展,在新的形勢和生產實踐需求下,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不斷改革優化培養方案。修訂后的2016版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培養方案,加強了自然科學、專業基礎課和實踐課,整合了專業課,對核心課程進行建設,打造國家級精品課程“農業機械化生產學”,加強教學與思想政治素養的研究,自制教學設備“耕作機械工作機理實驗教學裝置”和“可視化旋耕機作業機理”分別獲得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頒發的三等獎,發表教學論文3篇。2016—2019屆4年畢業生合計111人,學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100%,年均深造率45%左右,全員URP計劃,科研訓練實施“雙百制”,即本科生覆蓋率100%和“1人1題”畢業設計(論文)100%源于教師解決產業問題的科研項目,參與科技創新實踐并取得專利、論文等成果的學生約占16%。近年學生參加國際國內各類大學生競賽獲省部級及以上獎項12項,獲獎學生占總人數26%,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高度認可,優秀率97%以上。本專業繼續以培養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人才為己任,以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為使命,全面助力鄉村振興。——論文作者:徐麗明,李洪文,何進,宋建農,王慶杰,劉彩玲,毛寧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