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18所屬分類:教育職稱論文瀏覽:1250次
摘 要: 摘要: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一門核心技術基礎課,是架設在設計系列課程和制造工藝系列課程之間的橋梁。針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以知行耦合為導向,結合優質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和面對面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對公差配
摘要: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一門核心技術基礎課,是架設在設計系列課程和制造工藝系列課程之間的橋梁。針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存在問題,以知行耦合為導向,結合優質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和面對面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創設并實施了“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教學模式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機械類及近機類專業一門重要核心技術基礎課,主要研究機械設計過程中幾何量的精度設計與制造過程中偏差的控制。該課程知識面廣,綜合性、應用性強,是聯系機械設計與和制造工藝系列課程的紐帶。由于學生沒有工廠實際生產經驗,對課程研究對象缺乏感性認識,導致課程教學效果較差。
2012年慕課這一新型網絡在線教學形式的興起,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引發了高校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的一系列變革。如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在有限的學時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程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工程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強化課堂內外互通,是新形勢下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面臨的核心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本課程組結合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的教學現狀和存在問題,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探索,構建了“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教學理念和方法傳統,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理念還是只注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很多教師在課程教學中依然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灌輸式教學模式,在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課程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并且標準規范多、術語定義多、符號代碼多、經驗方法多,導致課程學習難度大,內容枯燥乏味;師生的活動主要為有限的課堂教學,課堂上側重以教師講授為主,互動較少,部分學生根本就不參與教學的互動[1],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發揮,完全是被動地學,學習主動性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導致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學習效果不理想。
2.信息化教學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學設計,課程教學效率不高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大部分老師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與板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課件內也會穿插一些動畫來輔助學生理解,但是有些課件只是將教材的內容搬到PPT上,部分教師很少對信息化教學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加上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學時少,課程教學活動的靈活性不夠,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與掌握。另外,由于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慕課的開課時間與課堂開課時間不同步且優質網絡資源較少,因此學生課前或課后自主學習時可利用資源少、方式方法單一,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主動性,最終影響課程的教學效率。
3.重理論輕實踐,學生應用能力不強
部分教師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開發,不重視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融合貫通,沒有強化學生的工程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學生應用能力不強。
針對上述問題,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結合優質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構建一種“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學生主動學習、學以致用,是尤為必要和迫切的。
二、“慕課+智慧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1.課程教學整體設計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是標準化和工程技術測量的有機結合,課程具有四多(定義多、概念多、符號多、標準多)、三強(學科交叉性,綜合性、應用性)的特點,所以學生單純依靠自主學習(慕課在線學習)理解課程內容難度大,主講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課堂(線下)教學環節難以被取代。為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探究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有效途徑,本課題組經過多年的摸索,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
課程教學整體設計流程如下:學生注冊———教師發布教學資源(課程導學、教學視頻、課前任務)———線上學習———在線互動(討論、答疑、測試)———提煉線下課堂教學內容———線下面對面課堂(智慧課堂)教學———課后(總結評價、在線互動、知識拓展)。
利用新余學院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上建設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在線課程,完成課前知識的傳遞與吸收,借助超星教學平臺強大的學生管理、成績管理、督學等功能,動態記錄學生的簽到、視頻觀看、任務完成、章節測試及討論等學習過程,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表現和碰到的疑難、困惑點,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擇督導對象進行督學和答疑。線下面對面課堂教學可靈活采用智慧教室+(翻轉課堂、項目教學、案例分析、知識拓展)等形式對知識進行內化與吸收[2]。
2.基于慕課的網絡學習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基于慕課的網絡在線學習模式的構建,需要教師做好大量的在線課程準備工作。要在互聯網資源中海選出相對應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優質慕課教學資源,以視頻為抓手,進行基于慕課的課程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建設。
具體做法是在學校的超星教學平臺上以知識點為單元,通過模塊化構建基于慕課的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包括課程導學、課前任務、教案、課件等文本模塊、教學視頻模塊、綜合例題解析視頻模塊、測驗與作業模塊、動畫數字化資源(音頻、視頻、動畫)模塊、考試模塊、拓展模塊,總計擇優選用及制作完成各類慕課教學資源618個,其中教學微視頻(20個)、微課件、微教案的內容相對獨立,適宜學生利用較短時間有針對性地進行“碎片化學習”,每個微視頻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以便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學習。課堂教學前一周,將這些教學資源推送到超星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和智慧課堂APP上,供學生方便、靈活地進行課程的預習和自學。
3.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
(1)智慧教室面對面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面對面課堂教學在智慧教室進行,每次90分鐘左右。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網絡教學平臺學習情況和本模塊的知識點情況組織教學,針對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每講知識點,課程組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項目任務的實施等進行精心設計與細致劃分,充分準備好合理有效的課程教學活動設計,保障智慧課堂順利開展,確保高效的課堂教學目標實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適時組織學習活動,比如翻轉課堂、案例分析、引導式、啟發式、疑難解答等形式,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問題,降低學習困難,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所學知識完全內化。
(2)智慧教室面對面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教師根據超星網絡教學平臺課程門戶上的學生學習管理、章節測試、討論情況及本模塊的知識點,確定智慧課堂教學內容、明確教學難點和重點。
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為此,教學應以理論應用為切入點,學做合一為導向,明確教學內容,結合工程案例的分析進行項目教學。例如,以機械工程的典型案例“減速器的精度設計”為一個完整的總項目,將一級減速器中主要零件的尺寸公差與配合、幾何公差及其之間的裝配精度設計、表面精度設計及檢測為分項目,每個分項目設計幾個循序漸進的任務,強化各章節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突出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與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3-4]。
相關知識推薦:教學論文發表哪些期刊有用
再通過項目案例導入、任務分析、相關基本知識、操作與實踐、點評總結進行課堂知識內化、深化。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智慧教室面對面課堂教學主要分為三個過程。一是課堂預熱。首先是課堂小測試、教師提問或同學自由提問,以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接收程度。二是課堂知識內化———項目教學。教師首先通過課件、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示項目案例,盡量以形象生動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該項目的興趣和關注,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接著通過分析精度設計任務引出問題,教師針對每個項目所涉及的相關知識,結合學生超星平臺網絡課程學習時模糊不清的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同時給予學生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然后教師根據項目任務要求給每個小組分配不同的幾何精度設計問題,讓學生按智慧教室圓桌分組進行討論學習,在此期間,教師一邊解答疑難,一邊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討論之后,通過加分的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三是知識深化。最后,各小組派代表講解設計思路、實施步驟與設計結果,教師利用引導式教學,解決各組的匯報疑點、錯點,并進行項目任務完成情況評價、總結,促進學生所學知識的深化。
實踐顯示,基于慕課課程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及智慧教室面對面課堂支持下的“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采用以翻轉課堂為中心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活力,強化了學生的工程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各類先進成圖及CAD應用技能競賽中獲得全國、省級獎40多項,完成創新實踐訓練項目20余項。
三、過程性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
改革課程評價體系,構建了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與素質提高的課程過程性考核方案,使課程評價體系指標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及情況。課程組針對課程的培養目標,豐富了課程考核的內容和形式,且不同的考核內容按不同的考核方式進行,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期末考試成績”三部分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各部分所占權重如表1所示。
為確保學生平時能持之以恒地堅持網絡在線學習,有效調動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本課程的平時成績包括“線上+線下”兩部分。開設課程前,教師要完成課程的建立以及學生的注冊。學生在超星平臺課程門戶上的在線視頻學習、章節測試、參與討論等具體學習表現,超星平臺的統計管理模塊會以時間為節點用數據的方式記錄下來。課程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出勤率及課堂表現并結合超星平臺提供的線上學習成績給出平時成績,實驗課成績由實驗指導教師提供。以應知為目的的課程內容在期末考試中采取閉卷筆試形式考核學生的掌握程度,閉卷內容要求覆蓋面廣、題型合理、難易適中。課程成績最終根據考核方案綜合評定。
四、結語
以知行耦合為導向,結合優質網絡在線教學資源和智慧教室面對面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在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教學改革中,構建了“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制定了課堂評價的激勵機制,完善了過程性考核方案。經過對2016級、2017級機制及材料成型兩個專業4個班級兩輪的“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實現了課程教學的三大轉變:學生學習從被動轉為了主動,通過教師在超星教學平臺上發布的課程教學資源、課堂分組討論推動了學生合理分配時間、規劃學習任務、主動地學習;教師角色從講授者轉變為了引導者、激勵者,線上答疑、線下指導,加強了課堂內外互通、師生互動;學生獨自學習變為組團學習、討論,更容易交流、分享,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學效果提高明顯。
“慕課+智慧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了一種互動、開放的“教”與“學”氛圍,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課程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的工程應用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強化了課堂內外互通、師生互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高及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的不斷更新。——論文作者:朱雙霞
声明:①文献来自知网、维普、万方等检索数据库,说明本文献已经发表见刊,恭喜作者.②如果您是作者且不想本平台展示文献信息,可联系学术顾问予以删除.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