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2-26所屬分類:工程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為了解艾比湖流域降水和徑流變化特征,以精河、博爾塔拉河為研究對象,對歷年降水和徑流量等進行統計,采用小波系數法等方法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55年來流域降水處于增加趨勢,長時間序列降雨具有多時間尺度和大變化特征;艾比湖流域平均溫度
[摘要]為了解艾比湖流域降水和徑流變化特征,以精河、博爾塔拉河為研究對象,對歷年降水和徑流量等進行統計,采用小波系數法等方法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55年來流域降水處于增加趨勢,長時間序列降雨具有多時間尺度和大變化特征;艾比湖流域平均溫度近50年呈現比較明顯的增長趨勢;溫泉站和博河站徑流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而金河站也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本研究有利于艾比湖流域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艾比湖流域的水資源利用率,解決該流域水資源短缺問題。
[關鍵詞]艾比湖;降水;徑流
徑流水資源作為重要的社會和經濟資源,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保證。處于全球環境變化反應敏感的生態脆弱地帶的艾比湖流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演變研究的重點及熱點區域[1]。本文主要分析艾比湖流域的降水變化和徑流變化,研究水文循環的要素和特性,有利于合理利用艾比湖流域的水資源,提高艾比湖流域的水資源利用率,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
期刊推薦:《水土保持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7年,是由中國土壤學會;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辦的刊物。本刊主要刊登有關水土保持、土壤侵蝕方面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土壤侵蝕(水蝕、風蝕等)過程及模型,水土流失預防監督與管理,流域植被修復與生態環境建設,區域水土保持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直接與期刊天空在線編輯聯系。
1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域東至艾比湖盆地,南北兩側則是山地,艾比湖的海拔是189m,是區域的最低點。山地單元主要包括北部的阿拉套山和瑪依拉山,兩山間夾著阿拉山口;南、西部為天山的復合式山脈,婆羅科努山和科古爾琴山的山脊及陰坡有終年積雪和冰川[2]。博爾塔拉河谷地海拔從2000多米過渡到400米,主要由山地、洪積地貌、沖積地貌構成,其中博爾塔拉河谷地的沖積扇緣區,土壤層較厚,地形平坦,適合作物生長,是博樂市、溫泉縣重要的農作物生產區[3]。艾比湖盆地是準噶爾盆地西南部的匯水區,盆地南北為向盆地中心傾斜的山前洪積沖積平原。
2艾比湖流域降水變化特征分析
2.1降水的年際變化多邊形分析
得出平均降水量,根據圖1表示的艾比湖流域1960年~2013年間的降水年際變化,可以看出該研究區為平均年降水量為164mm,最大降水量出現在2011年,降水量為261mm;最少降雨量為69mm,出現在1968年。以90年為界,之前降水量處于波動變化之中,沒有明顯趨勢變化,之后,降水量出現了增加,且增加比較顯著,特別是在本世紀之后,趨勢更加顯著。通過距平數據分析(圖2),研究期內共有26年為負距平,約占研究期的47%,至90年代后正距平顯著增加。
區域的年降水量在各年代變化不同(表1),上世紀六十、七十、八九十年代以及截止2013年,經過統計降水量,分析結果顯示:分別與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差-15.1mm、-21.7mm,6.7mm,6.7mm,19.1mm,這些誤差說明了八十年代之前的降水量比較低,從八十年代以后降水量增加。2000年后達到最大。春、冬兩季的降水距平與年降水距平變化趨勢相同,夏秋季的降水量自90年代開始增加,至2000年后達到最大,相對其他季節增加滯后。
2.2降水的年內分配特征
流域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性大,降水在春夏兩季匯集。月降水最大的7月,平均月降水超過25mm,5月降水次之,降水達到24.9mm,分別占年降水的15.3%、15.1%。
2.3降水周期性研究
如圖3所示,通過對降水小波系數的實部等高線圖的分析,可以推出長時間序列的降雨具有多時間尺度的特征,且降水量變化很大。在宏觀尺度上,存在著21~25年降水周期,存在2個由少向多轉變的情況存在。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是降水增加的時期,類似于對年變化的分析。在中尺度下,降水周期相對來說比較明顯,一般為9到16年,一共經歷了5次變化和降水沖擊。分析微尺度下的降水周期,即2~8年,可以充分顯示出變化的頻繁程度和不顯著性。
3艾比湖流域徑流變化特征分析
3.1流域徑流變化趨勢分析
艾比湖流域博河水文站為溫泉水文站、博樂水文站、精河為精河水文站[5]。通過對1964年~2014年各個水文站的徑流量進行分析:精河年均徑流量為14.58m3/s,1988年徑流為6.01×108m3,是歷史最大量,2013年出現最小流值為3.4×108m3。溫泉站年均徑流量為9.96m3/s,1969年是歷史最大量,是4.59×l08m3。1975年的2.4×108m3為歷史上最小值。博河站年均徑流量為15.6m3/s,2002年出現最大流量,8.01×108m3。4.03×108m3為1976年出現的最小值。1964年至2014年間,三站呈波動變化趨勢,溫泉站及博河站總體上呈不明顯增加趨勢,年徑流增加率為0.474m3/(s*10a)和0.076m3/(s*10a)。精河站呈不明顯減少趨勢,年徑流減少率為0.0124m3/(s*10a)。通過圖4中的徑流量線性趨勢變化可以分析得到,從河流徑流量的變化角度分析,其趨勢十分相近。
由圖5可知,精河站及溫泉站的徑流主要集中在6月~8月,分別占全年62%,41%,相對月份的徑流變化差距不大,相對較為均勻。博河站與其他兩站的月變化差別很大,博河站的徑流在1至3月占全年徑流的33%,至5月降至最小,隨后開始緩慢增加至11月、12月,其中11月、12月兩個月徑流占全年的21%,月徑流波動相對比較均勻,在6至8月相對是全年徑流較少的月份,占全年徑流的18%,主要是由于博河站以上存在三個巨大的地下儲水層,對春夏季的水量儲存,影響了徑流。
3.2流域徑流周期變化分析
基于近51年三站的徑流量數據,研究三站的周期性變化。在圖3~26中,當小波系數大于零時,表明徑流量偏向于豐水期,為相對豐水期;小波系數小于零時偏向枯水期,而小波系數等于零代表著突變期。小波方差系數的波峰代表著徑流主周期的時間尺度。
在圖6中,由徑流量的小波方差圖可知,博爾塔拉河博河水文站的徑流量在年際變化以21年周期為主,同時,年際變化還存在著著14年、5年的主周期變化。針對21年的周期變化,徑流變化在1995年至2014年呈正位相,代表著相對豐水期,1995年之前為負位相,代表著相對枯水期。1995年的小波系數為0.04,意味著徑流小波系數由負轉正,代表著徑流突變,這與上節突變方法研究博河站的突變時間為1996年基本一致。11年主周期變化,徑流集中在1979年至1988,1999年至2008年呈正位相,意味著相對豐水期,其他時段為負位相,表明處于相對枯水期。5年主周期的徑流相呈正負周期性振蕩。
4結論
太陽輻射作為主要能量來源,影響著降水、蒸發平衡,對流域水量平衡過程起著重要作用。研究顯示得到以下結論:
(1)流域年太陽輻射呈現減少趨勢,遞減率為31.7MJ/m2,表現出“由明向暗”變化趨勢。55年來流域降水處于增加趨勢,但沒有發生顯著性增加趨勢變化,線性傾向率為7.95mm/l0a。長時間序列降雨具有多時間尺度和大變化特征。
(2)艾比湖流域平均溫度近50年呈現比較明顯的增長趨勢,線性變化率為0.248℃/10a,研究期間平均增溫約1.31℃。最高氣溫多年平均12.92℃,線性變化率為0.207℃/10a,過去53年最高氣溫增幅為1.097℃。最低氣溫平均值為0.93℃,最低氣溫的線性增幅趨勢為0.56℃/10a,研究期間增加約2.94℃。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突變時間分別在1995年、1989年、1996年。在突變時間后,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平均溫度三者有顯著升溫。過去近54年間,平均氣溫在秋季及冬季升溫最為顯著,其次是夏季與春季。最高氣溫秋季及冬季升溫最為顯著,其次是春季。最低氣溫的四季升溫顯著。
(3)通過對三站多年徑流分析,從整體上看,溫泉站和博河站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而金河站也沒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精河站及溫泉站的徑流峰值主要集中在6月~8月,而博河站月徑流變化主要集中在冬季,變化較為平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