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6-24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閱讀載體對于心靈的療愈作用已被人們認知。一直以來,閱讀療法所選用的書籍主要是人文科學方面的。文章從科普圖書的療愈性、閱讀療法視角中的高校科普閱讀推廣特性、高校療愈性科普閱讀推廣的實踐等方面,論述了科普圖書的療愈性與高校科普閱讀推廣實
摘要:閱讀載體對于心靈的療愈作用已被人們認知。一直以來,閱讀療法所選用的書籍主要是人文科學方面的。文章從科普圖書的療愈性、閱讀療法視角中的高校科普閱讀推廣特性、高校療愈性科普閱讀推廣的實踐等方面,論述了科普圖書的療愈性與高校科普閱讀推廣實踐。
關鍵詞:閱讀療法;科普;閱讀推廣;療愈性
開卷有益,閱讀營養心靈,閱讀載體對于心靈的療愈作用很早就被人們認知。閱讀療法專家王波指出,“閱讀療法所選用的書籍主要是人文科學方面的,既然人文科學本身是出于治療的目的而發生的,先天具有治療的功能,那么,作為人文科學載體的書和其他讀物,當然也就具有了治療的功效”[1]18,日常閱讀推廣中,文學與哲學、歷史類讀物占據主體地位,而自然科學專業書籍限于專業面的區隔,受眾單一,在閱讀推廣書目中極少。本文立足高校閱讀推廣,對以自然科學普及讀物(以下簡稱科普讀物)的療愈性與閱讀推廣實踐進行研究探討。
1科普圖書的療愈性
1.1科普讀物是閱讀療法文獻的重要部分
閱讀療法是“以文獻為媒介,將閱讀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導他人通過對文獻內容的學習、討論和領悟,養護或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1]15-16。我國漢代目錄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古希臘人將圖書館想象為“靈魂之藥”的寶庫。科普圖書本身也是高校圖書館文獻館藏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合適的對象,在合適的時間、環境“善讀”,可以發揮療愈效果。
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篇專門討論閱讀療法文章《一家文學診所》的來源期刊——創辦于1857年的美國《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自我標明為“一本關于文學、政治、科學與藝術的雜志”,被稱為美國人的“思想餐桌、美學看臺和科學課堂”,進入20世紀后,在著重關注政治、文化的同時,對于科學技術前沿同樣高度關注。二戰后,它率先發表原子能技術的文章,最早對人工智能進行了介紹[2]。從《大西洋月刊》的創刊史,可以感受到科學與藝術、文學一同具有療愈性。
1.2科普讀物是閱讀療法中基礎性的內容
王波認為,宗教、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產生的原因,都是因為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有太多的無助感、敬畏感、茫然感、空虛感等精神危機,需要創設精神支柱和價值系統加以療救[1]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同時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科技與人類生活的緊密相連,也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科學在全球范圍內與商業緊密聯系時,部分公眾擔心,科學因為某種內在的動力學——某種不計后果地追求控制自然的能力——而正危及他們,并且擔心科學家與大企業共謀——為追逐利潤而搞壞世界[3]。縱觀歷史與未來,人們對科學的疑惑需要通過科學普及來傳播科學知識,養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方法,疏解公眾的焦慮與恐懼,而科普閱讀推廣是科學普及的基本方式。
1.3科普讀物具有書療的信息、益智、領悟和娛樂的作用
西方學者M.莫迪認為,圖書在治療中發揮的信息、益智、領悟和娛樂四種作用[4],科普圖書對于其他類圖書而言,不僅可以增進知識,接受科學思維訓練,還能增強受眾應對挑戰與困難的能力。首先,信息作用——渴望獲得信息是人類的一個重要需求,人們都希望能與人溝通并為人所理解接納,以書為伴有助于緩解這種與現實的沖突,科普圖書同樣如此;其次,益智作用——科普圖書雖非消遣性讀物,但語言通俗,易讀易懂,促進人們積極思考,健腦益心;再次,領悟作用——把無意識的心理過程轉變成有意識的心理過程,使病人了解癥狀的真實意義,消失癥狀,這個過程就是領悟。現實中的心理治療,病人常懷疑醫生是在說服自己接受預先想好的診斷,而使治療無法進行,但圖書用于心理治療可以發揮投射、暗示作用,其見解易于被真誠地接受;第四,娛樂作用——科普圖書以公眾化的語言,讓讀者能在悠閑、輕松、愉快的情境中,釋放緊張,排解抑郁,驅趕無聊,達到愉悅心情的效果。
1.4科普閱讀推廣使科學的療愈作用得到展現發揮
在高等教育界,教育學者對科學與心理療愈的關系有很多清晰的闡述,清華大學邱勇校長在該校2018年本科新生入學典禮演講中指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在科學精神的激勵下,不斷驅除愚昧,不斷拓展知識的邊界”[5]。2018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典禮上,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潘建偉院士講到:“科學的首要價值,對于個人而言,在于它是賴以達到內心寧靜的最可靠途徑”[6]。
在這篇主題為“科學的價值”講演中,潘院士對大學生直接點明了科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也顯性說明了科學普及之于閱讀療法的意義。科普是連接科學與社會的紐帶,是促進科學知識傳播和弘揚科學精神的有效途徑,通過科學普及,提高受眾的科學素養,驅除愚昧,從容自信地面對現實的困惑和挑戰。
1.5科普作品兼具科學與人文屬性
王麗慧認為,傳統科學教育注重的是科學知識的“工具價值”,忽略了科學的其他價值,從而導致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素質的培養。大學教育應該將教育的目的明確為提高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而不僅是傳授知識[7]。好的科普作品既體現高深科學學術,又富于文采,言之有文,能引發讀者的閱讀快感,創設生動、有趣、懸念迭生等情境,激發讀者好奇、質疑、求知、愉悅的心理,將喚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和積極情感放在優先的位置,是傳播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人文素養和健全人格的閱讀好教材。
2閱讀療法視角中的高校科普閱讀推廣特性
2.1高校科普應該是正宗科普
1976年,美國喬治·巴撒拉(G.Basalla)在“流行科學:詮釋大眾文化中的科學”一文中認為科普可以分為正宗的科普和“流行科學”。正宗的科普不是供給勞苦大眾享用的,而是供給受過高等教育、數量有限的那部分人享用的。“流行科學”類似于流行歌曲,英文稱為“popscience”,主要與科幻、連環畫和卡通片有關,是擁有廣大消費市場的文化消費,是一種低層次科普。巴撒拉認為,“流行科學是科普的一個方面,從來未被系統地研究過”,隨著大眾文化研究的成熟,科普界的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一現象[8]。大學科普主要是這種嚴肅的、正宗的科普,科學只承認被實驗證實的東西,大學科普關注的應該是這些專業學科的知識及經過實證的知識。只有正宗科普,才能使科普圖書的治療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
2.2高校科普應按不同層級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升大學科普的療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2年)中規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訓練科學思維、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方法,最重要的是激發人的興趣,從而引導讀者去探索。做好科普難,難在要讓不同的人群都能理解知會,而面向的人群知識層次跨度大。
大學生人群有基本的科學素養,高校科普閱讀推廣可以選擇相關學科科學教育類讀物,既向學生讀者傳播普及學科知識,擴展知識面,同時普及科學方法,培養訓練科學思維。抓住大學生的興趣點,提升科普閱讀效果。對不同層級的受眾,要抓住對方的興趣點。面對碩博士生,也許可以從個人的成長經歷講人生的意義,因為他們正好處在思考人生價值的階段,這些內容會對他們有所觸動,讓科普活動有更好的效果[9]。科普閱讀讀物的選擇推薦也同樣如此。
2.3高校科普偏重于多向互動的知識傳播與交流
大學教育階段是擺脫應試教育,轉而強調自主教育、自主學習的時期,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識。施萊爾馬赫《德國意義上的大學隨想》指出,培養學生洞察事物本質的認識能力、科學精神,是大學的使命。我國傳統的科學普及一直以自上而下行政主導占主體,科學普及中具有明顯的知識單向流動特征。
與傳授既成知識的中學課堂不同,大學的特征在于常常將學問看作是沒有解決的問題不斷地進行研究,主要任務是在已經掌握了大量知識的優秀青年中,激活他們思想中的科學理念,使他們在科學的立場上體察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思考自覺地學習科學的根本法則[10],從而發展各自的研究能力、發現能力與思考能力。大學科學普及偏重于多向互動交流,發揮受眾的主體性意識,讀者通過參與本身可以宣泄情緒。同時,大學生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科普知識,大學科學普及側重于擴展學生的科學知識與能力,豐富學生知識結構。
3高校療愈性科普閱讀推廣的實踐
科普閱讀是全民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普及成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已成為一種共識[11]。高校作為人才培養機構,在校園閱讀體系中應有針對性嵌入科普閱讀推廣活動,關注科普的療愈作用,推動科普閱讀育人實踐。
3.1以科普經典閱讀促進學生心智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學生心智健康成長是高校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科普經典作品是大眾的、普及的、讀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通過傳播理性、科學的思維理念,去引導讀者開展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的作品。王余光教授認為,讀書或閱讀經典著作對人們思維的系統性和語言表達方面有益;徐雁教授把經典名著歸為溫補人類心神的“十全大補丸”[12]。
科普經典與所有中外經典名著一樣,經過了歷史的檢驗,蘊含著人類優秀的思想與價值。達爾文《物種起源》、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歐幾里得《幾何原本》、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意義》、霍金《人類簡史》、伽莫夫《從一到無窮大》、比爾·布萊森《萬物簡史》,以及中國傳統經典《天工開物》《本草綱目》等科學普及圖書在高校閱讀推廣書目中也有出現。學界普遍認為,包括科普圖書在內的經典閱讀對于讀者心智成長的撫慰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圍繞科學經典書目開展閱讀輔導是發揮科普經典療愈作用的基本途徑。
3.2圍繞高校師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專題科普閱讀
圍繞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開展科普活動,有針對性普及相關科學知識,解答公眾困惑,易于引起公眾的共鳴,活動效果好,成為發達國家常見的科普形式。如歐洲聯盟通過定期開展公眾觀點調查,及時了解公眾科學認知情況,食品安全、氣候變化、克隆技術、轉基因問題、納米技術應用、核能利用等議題多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13]。現代社會,科技無所不在。
在我國,近年來地震災害、流行性疾病、艾滋病蔓延引發人們的恐慌情緒,污染物處理很容易引發公共事件,生物疫苗、基因編輯技術、霧霾、食品安全、人工智能讓人們困惑與憂慮。科技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與人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而且這種緊密相連的趨勢還在繼續加強,這一切都需要教育機構推進科學普及和公眾理解科學工作,克服傳統科普把公眾看作被動信息接受者的思維,充分關注科普發展趨勢,構建良性的科學與社會間互動關系,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與科學思考能力,保障公共決策的有效性與社會和諧。
3.3開展科學家人物傳記類讀物和科學史圖書科普閱讀推廣
先進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也是鮮活的價值觀。在科學事業發展的征程中,科學家、科學大師就是先進典型,他們對科學事業不懈追求的事業觀、人生觀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縝密的科學思維方法和詳實的學科發展路徑,是科普閱讀推廣的鮮活教材。
在追尋“錢學森之問”中,以《錢學森傳記》《錢學森中國星》《錢學森科學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等書目,開展科普閱讀推廣,可以讓讀者感受稱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的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院士的科學精神和空氣動力學、自動控制科學等科學知識,感悟科學大師在事業、人生關鍵時刻的抉擇與取舍智慧,形成一場生動的科普教育課。
4結語
高校科普工作是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方面[14]。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普閱讀推廣,發揮科普閱讀推廣的療愈性價值,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健全人格,是貫徹高校立德樹人的生動體現,也使高校更好滿足高等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15]的任務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大學出版社,2014.
[2]MCCHORDCROTHERSS.一家文學診所[J].圖書與情報,2009(2):21.
[3]劉兵.什么也不能替代科普閱讀[N].中國教育報,2015-11-02(6).
[4]沈固朝.西方對圖書治療的作用及其機制的探討[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6):276-277
相關刊物推薦:《圖書與情報》(雙月刊)創刊于1980年,是由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科技情報研究所、甘肅省圖書館學會、甘肅省科技情報學會合辦的專業刊物。創刊20多年來,經過幾代學人勞動汗水的辛勤澆灌,《圖書與情報》已成為全國圖書情報界乃至相關專業的一份有影響的學術刊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