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5-29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摘要:當前,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使新聞理論教學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在如此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新聞傳播學專業基礎理論核心課程《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必然要順應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行改革,以培養出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應用型
內容摘要:當前,“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使新聞理論教學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在如此復雜的媒介生態環境下,新聞傳播學專業基礎理論核心課程——《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必然要順應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行改革,以培養出適應“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應用型人才。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應對《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分析,并應用于當前《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實踐中,提升《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水平,提高新聞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以促進新聞學專業學科建設及教學改革,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新聞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教學模式,融媒體,改革創新
一.背景
時下,隨著互聯網媒體社交,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媒體社交的廣泛普及和快速發展,進入了一個融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融傳媒與受眾互動為一體的“融媒體”時代。在這個“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而新聞傳播要想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培養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的專業人才,即具有“融媒體”業務技能,縱深復合知識結構和整合傳播思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這樣一來,就對新聞傳播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融媒體”時代發展的需求,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就必須更新培養理念,轉變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培養標準。由此,這也對我國乃至世界新聞傳播學教育提出了迫切的改革呼聲。
《新聞學概論》是新聞傳播學相關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對于未來可能從事的行業:新聞傳播業有個宏觀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新聞素養和新聞觀念。而為了適應“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發展要求,以及新聞傳播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需求,《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
二.關于《新聞學概論》課程改革的研究現狀
1.關于“新聞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王小月(2015)認為媒體融合發展大趨勢改變了媒介的運作模式,給業界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同時對新聞傳播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他試圖對我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和實踐資源及平臺存在與媒介融合發展不相適應的弊端進行探討,并提出了有益于我國地方高校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創新策略。柳邦坤(2015)分析認為,當前,我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正處在一個轉型和變革時期,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全媒體時代、媒介融合的現實背景、多元需求的社會背景、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實際,都對新聞傳播類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
適應這種轉型和變革,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應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通過創新和實踐,努力培養政治合格、業務過硬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新聞傳播類人才。邱立楠(2016)研究認為大類培養模式下新聞學專業應針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加強課程改革與建設,立足基礎,凝練核心課程;順應潮流,增設新媒體課程;大類培養,打造復合型人才;保持特色,建設多元化課程體系。
另外,邱立楠(2016)還認為地方院校新聞學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找準自身的定位并發掘自身的競爭力,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新聞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著力研究當下最新發展趨勢,鎖定“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媒體對新聞學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形成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地方院校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另外,陳接峰(2017)認為應用型新聞專業人才的培養依賴于教學模式的創新,新聞專業人才應用場景的變遷是社會需求變化決定的,新聞教學模式的改革也需要因應時代的變遷和需求的變化,在教學的策略、教學的模式以及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方法上做出相應的調整。袁月(2017)在簡要闡述媒介融合時代對新聞人才的要求基礎上,分析了媒介融合時代新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重點從三方面入手探討了媒介融合時代地方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策略。
許瑩瑩,陳娟(2018)認為基于“融媒體”時代背景,對于新聞傳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高校培養怎樣的新聞人才,如何培養新聞人才帶來了嚴峻的考驗?v觀我國大部分高校,在新聞傳播教育上猶如困獸之斗,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向,這就需要突破固有的困局,尋找一條變通之道,把教育的重心放在解決新聞教育與現實需求脫節的難題上來,變革傳統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
2.關于“《新聞學概論》教學改革”研究
趙鵬(2015)分析認為“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新聞學專業的課堂教學提出挑戰。當下的《新聞學概論》課程不管是教材、教法、教師素養還是教學設施都無法滿足“融媒體”時代的教學需求。和傳統的新聞學教育目標不同,“融媒體”時代對《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及教師和學生的知識技能都提出了新要求。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學概論》在課程教學內容上應注重多學科知識的滲透和拓寬;教學方法應予以創新,可運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學生對新聞信息的分析、判斷與處理能力;同時積極利用新媒體,加強課程實踐教學,建構開放式的教學課堂,黃娟(2015)以“新聞學概論”為例,為使學生的課程學習達到“記憶+理解+應用”的效果,提出“平時考核+階段性考核+期末考核”新的考核模式,通過加大過程性考核的比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在楊媛媛(2016)看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沖擊了傳統新聞教育模式,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聞學概論》作為新聞專業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也就勢在必行。
金雷,鄭哲(2017)以《新聞學概論》為例,提出了利用微信公眾號技術搭建移動學習平臺,旨在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自由性和創造性,進而增加教學互動性,促進教學的方法改革。李佳(2018)闡述了媒介融合時代下的新聞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媒介融合時代下的新聞學教學改革的策略,以便更好的促進新聞學教學效果。三.可改革內容1.教材改革以往《新聞學概論》課程普遍使用的教材是的復旦大學出版社李良榮著《新聞學概論》,著重總結、闡述人類新聞活動主要是新聞事業的基本規律及新聞學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識,為進一步掌握新聞業務、探索新聞理論、研究新聞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統基礎知識。
目前,《新聞學概論》課程鼓勵使用“馬工程”《新聞學概論》(何梓華、徐心華、尹韻公、雷躍捷編著,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缎侣剬W概論》(“馬工程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全面闡述了新聞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全書除“緒論”外,共分12章內容:新聞本源、新聞真實、新聞價值、新聞事業、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和基本方針、新聞宣傳、新聞輿論導向、新聞輿論監督、新聞出版自由、新聞法治、新聞事業管理、新聞隊伍建設等。該教材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對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新聞學概念》課程教材從《新聞學概論》(李良榮版)切換為《新聞學概念(“馬工程版”),勢必會引起《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方式的轉變,也會引起新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因此可以教材切換為契機來研究《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模式。在教材更換的過程中,基于“融媒體”的時代背景,對《新聞學概論》課程在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面的要求,以及《新聞學概論》課程創新的原則進行深入分析,以此為基礎,可以從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考核等方面,對《新聞學概論》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2.尋找教學模式創新途徑
著重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考核三個方面,對傳統《新聞學概論》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探討存在的不足及造成的原因。其中,著重從教學內容方面,分析《新聞學概論》(李良榮版)不能適應“融媒體”時代對新聞理論提出的要求。鑒于傳統《新聞學概論》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結合《新聞學概論》(“馬工程版”)教學情況,對《新聞學概論》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
具體包括:(一)課程定位:堅定教學立場,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核心;(二)課程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三)課程設置:創新課程設置,加強新聞理念培養;(四)課程實施:創新教學方法,適應媒介生態變化;(五)課程考核:創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注釋
[1]高海建.地方院校新聞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4(06):67-69.
[2]柳邦坤.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與創新的思考[J].新聞知識,2015(02):75-76+108.
[3]王小月.論“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地方高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5,6(09):1-2+7.
[4]趙鵬“.融媒體”時代《新聞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文教資料,2015(18):142-143+178.
[5]黃娟.高校新聞學概論課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5,6(22):16-17.
新聞方向刊物推薦:《新聞研究導刊》主辦單位: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出刊周期:月刊出版地:重慶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郵發代號:78-250創刊時間:2010國內統一刊號:50-1205/G2。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