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07-21所屬分類:文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勞動文化或勞工文化正在逐步浮出水面:各種底層工人的文化組織和團體與文化活動和創作方興未艾。但是,由于傳統媒體進入門檻太高,勞工的文化很難通過它們得到有效的傳播。近年來微博的興起為勞工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最廉價、門檻最低、最快捷、最有效的平臺
[摘要]勞動文化或勞工文化正在逐步浮出水面:各種底層工人的文化組織和團體與文化活動和創作方興未艾。但是,由于傳統媒體進入門檻太高,勞工的文化很難通過它們得到有效的傳播。近年來微博的興起為勞工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最廉價、門檻最低、最快捷、最有效的平臺和管道,希望能夠引起更多勞動文化工作者和勞工本身高度重視和積極投入。
[關鍵詞]勞動文化;微博;傳播。
一、社會轉型期勞工的失語與建設勞工文化的必要性。
在計劃經濟時期,執政黨的文化與工人階級的文化具有直接的統一性:執政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是直接以工人階級的名義說話的,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意志和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執政黨表達出來了。另一方面,至少相對于農民、知識分子這兩個階級和階層而言,工人階級占據了文化的主角地位,在報紙、雜志、電臺、電視、文學、藝術等文化傳媒中,工人無疑是以“老大哥”的形象出現的。
改革30多年來,中國大陸出現了劇烈的社會分化,在經濟政治上處于優勢地位的階層和群體也開始主宰了文化上的話語權。以文學藝術為例,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幾大優勢社會階層依次高調亮相,占據了顯赫的文化地位:起初是黨政官員和廠長書記作為改革明星盡領風騷(如柯云路的《新星》、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以及數量眾多的反腐作品等等);其后是知識分子成為純文學的絕對主角;然后是城市“小資”和辦公室白領成了大部分通俗文藝作品的主人公??以工人、農民等勞動者和社會草根階層為主人公的文藝作品逐步退居邊緣,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與前幾類文藝作品分庭抗禮。
即使還存在以勞動者為主人公的文藝作品,分析起來,也具有兩大不足之處:一是在嚴肅文藝作品中,勞動者不再是作為“英雄”、“歷史主體”和“歷史創造者”而出場,而僅僅是改革的客體、被動承受者和受苦受難者,他們只是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同情并寄托其道德憤慨的載體和對象,至于他們本身的覺醒和主動抗爭在這類作品中則極為罕見;二是在通俗文藝(相聲、小品、喜劇、電視劇、通俗小說)中,底層社會階層的生態實際上成了占優勢地位的社會階層獵奇、消遣、娛樂的對象,或最多不過是底層社會階層自我消遣、自我娛樂、自我調侃的載體,使自己苦澀的生活增加一點兒可憐的快樂。
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情況也差不多。有體制化的馬克思主義、新儒家保守主義、新權威主義在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張目,有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在為私營企業主和企業家們張目,有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在為“小資”張目。可是,誰來為草根勞動者張目?上世紀90年代曾經有一個“新左派”為社會底層說了幾句話,但他們都不過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學院派知識分子。并不真正接近和了解社會底層,也遠遠不能與社會底層相結合,后來他們干脆銷聲匿跡了。當然始終并且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在為勞動者的權益呼吁和吶喊,不過他們大都處于學術界的邊緣狀態,他們的觀點和建議很難進入立法和決策程序。
占人口大多數而又處于弱勢地位,勞動者的這種文化上的失語、沉默、缺席、邊緣化,一方面是由于其經濟政治上的地位不斷滑落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推動了他們經濟政治上的進一步滑落,其社會政治后果將是極為嚴重的:
首先,勞動者在文化上的匱乏會加劇他們在經濟上的弱勢地位。我國經濟是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混合,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缺乏知識和文化資源的勞動者將在市場競爭和勞資談判中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在國民收入第一次分配過程中所獲的份額將會越來越低。
其次,缺乏思想文化資源會使勞動者在社會協商對話和政治法律博弈過程中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不利于勞動者通過立法途徑在國民收入第二次分配中獲得更多的補償,不利于提高本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利于勞動者真正成為現代社會的公民和國家的真正主人。要知道,社會協商對話和政治法律博弈是一個講理的過程,你有理說不出,就會眼睜睜失去你應該得到的東西。
可見,勞動文化或勞工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已經被提到有關中國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議事日程上來了,否則,中國的貧富兩極分化還將愈演愈烈,中國的勞資矛盾和社會沖突會越來越加劇,而這與執政黨所提出的建設民主、法治、公正、和諧的現代社會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二、如何建設和發展勞工文化。
在人類勞動文化、勞工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知識分子起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作用也絕對不能高估,它必須有兩個必要的前提:第一,勞動者才是勞工文化的第一主體和創造者,知識分子只是對原生的勞工文化加以提煉、概括、深化、傳播和發揚光大,他們不能在自己的學院或書房里創造出這種文化;第二,知識分子絕對不應該越俎代庖,替勞動者創造這種文化,然后自上而下、自外而內地灌輸給勞動者。
從這個觀點來看當代中國的勞工文化建設,我們會發現兩個嚴重不足:一是知識分子尚未深入到勞動群眾之中,真正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況以及心理、愿望、要求、思想狀況,而主要是出于同情、良知和正義感為勞動者“打抱不平”,這使得他們的理論很難與勞工實際相結合;二是勞動者本身還在很大程度上處于自在的發展階段,還未能形成明確的自我意識,對自己的地位、力量、優勢、弱點還沒有明確的認知,對抗爭、維權的道路更是模糊不清,他們大體上還是一盤散沙,還沒有成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也就是說,他們還沒有從自己的生存狀態中內在地形成一種自己的文化。
然而,當代中國勞工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若干前提也正在形成過程之中,這不僅表現在一部分知識分子正在向勞動群眾靠攏,而且也表現在一部分勞工已經具有較為清晰明確的自我意識和文化自覺。盡管在思想意識形態層面,我們還沒有看到像19世紀歐美國家出現過的工人思想家(如魏特林、狄慈根、龔帕斯等等),但是在開風氣之先的文學藝術領域,許多工人已經開始浮出水面乃至嶄露頭角了,各種工人詩歌、工人小說、工人音樂、工人搖滾、工人戲劇、工人電影等工人文藝小團隊或個人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最著名的當然要算走上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
和春晚舞臺的“旭日陽剛”組合了,其次有在“中國達人秀”中大放異彩的老皮匠樂隊和民工街舞團。此外還有許多活躍在網絡和地方電視臺的民工藝術團體或個人。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四川籍民工周述恒,在自己十幾年打工經歷的基礎上創作了50萬字的長篇小說《中國農民工》,網上點擊量超過50萬人次,后來由世界知識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發行。
在這些工人文學藝術家中,北京“工友之家”總干事、新工人藝術團團長孫恒是率先達到了“勞工文化”思想高度的先行者。1998年,孫恒辭去音樂教師的工作,只身一人帶著一把破吉他到北京打工,做過搬運工、推銷員、酒吧歌手等。1999年在全國各地流浪的孫恒開始為工友寫歌、唱歌,之后回到北京在打工子弟學校做志愿者,教孩子們唱歌。2002年,孫恒發起創辦打工青年藝術團,奔赴工地、工廠、學校、社區為打工者做義務演出,同時開展權益宣傳;2005年用藝術團第一張專輯唱片版稅創辦同心實驗學校;2006年發起創辦同心互惠公益商店;2008年發起創辦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2009年發起創辦同心創業培訓中心。目前,該藝術團有文藝骨干10名,志愿者幾十人,大家均是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創作和義務演出活動。藝術團已出版5張專輯唱片,演出累計超過500場次,直接觀眾超過20萬人次。
下面是孫恒對新工人文化的一些思考:
1.從“打工者”到“新工人”:主體性的確立。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歷史,不知道自己的現在,那么他也將不知道自己的將來,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也是如此。新工人文化藝術節以名稱上的改變,從而確定了我們的主體性:我們是當代的新工人,而非其他;我們的藝術節是為展現我們當代勞動者精神文化的藝術節,而非其他。
2.什么是文化。
談到文化,我們總是覺得很抽象,總是覺得文化離我們很遠,好像窮人就等于沒文化。
我認為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在勞動過程中的血和汗。就是我們對現實生活中辛酸苦辣的體驗,就是我們的痛苦和我們的歡樂,就是我們的所思所想和生活方式,就是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生活、對未來的看法;這一切,都是我們的文化。
3.為什么我們沒有自己的文化。
為什么我們創造了物質財富、創造了世界、創造了歷史,到頭來卻沒有我們的文化、沒有我們的歷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文化和歷史是需要有載體記錄下來的。在以前,掌握記錄文化工具和技術的人都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少數人,他們記錄創造的文化歷史必然是反映統治階級的文化歷史,從古代的文化歷史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歷朝歷代統治階級、將相王侯、才子佳人的文化歷史,而看不到普通勞動人民的文化歷史。現在,隨著資本全球化的發展,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精細,使得掌握文化藝術創作工具的人也越來越專業化、精英化,而這些所謂的“專業人士”、“明星大腕兒”們卻日益脫離勞動大眾,脫離我們的現實生活,他們已經不能再滿足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了。可是我們普通勞動者為了每天基本的衣食和生存卻要終日勞作,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創作,但這并不等于我們不需要精神文化生活,作為一個人這是我們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我們最基本的權利。
4.新工人文化的重要性。
什么是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從哪里來?我認為一個積極健康的人應該是自食其力、獨立自主的人;應該是對生活充滿熱愛、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他人充滿尊重和友愛、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應該是一個追求自由、向往有尊嚴生活的人。我認為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應該是從我們真實的勞動、工作、生活和體驗中來;應該幫助我們回到我們的真實世界,而非逃離現實;應該幫助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非失去自己;應該幫助我們擺脫物質和金錢的奴役,而非被奴役。
今天我們所能夠聽到的和看到的主流文化大多是為資本服務的,那些源源不斷從工廠流水線上被生產出來的毫無情感、脫離現實生活的文化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大家的消費和娛樂,主要是為了從消費者手中賺取利潤。
也許你會說:我們生活在現在的社會里,已經離不開消費和娛樂,那些流行歌曲也很好聽啊,那些大片兒也很好看啊,我覺得也沒有什么不舒服啊?是的,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我們當然需要消費和娛樂,但更確切一點的說,應該是我們需要積極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我們必須自己搭臺、自己唱戲,必須建立起以勞動價值觀和勞動者為主體的文化。
5.新工人文化的作用。
在資本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兩種壓迫:物質、經濟上的壓迫和精神、文化上的壓迫;我們今天所提倡的新工人文化是為當代勞動者服務的文化,是要幫助我們勞動者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主性,從而使我們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有尊嚴的勞動者,獲得精神上和文化上的解放。
6.自己搭臺自己唱戲。
我們不能再按照主流社會資本的邏輯去思考問題,不能去按照資本制定的游戲規則去玩兒這個游戲,我們必須跳出現在的游戲規則,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標準和規則,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創造出全新的文化。比如:
我們來唱自己的歌,我們的標準不再是看誰的嗓音優美、華麗,而是我們的真實情感和我們的心聲。
今天和以往不同的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記錄文化歷史的工具技術越來越平民化,互聯網、錄音筆、數碼相機、攝影機的使用也越來越大眾化。我們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也越來越高,我們已經具備掌握使用這些技術工具的物質基礎,所以今天我們有條件也有能力來自己記錄和創造我們自己的文化歷史了。
今天——我們要自己搭臺自己唱戲,要建立起真正屬于我們勞動者自己的精神文化,因為——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歷史,沒有我們的歷史就沒有我們的將來(j)。轉
三、微博是勞工文化傳播的最方便和有效的平臺。
有了勞工文化,還存在~個如何傳播這種文化的問題。當然,傳統的書籍、報紙、雜志,還有電臺、電視、影視,仍然是重要的傳播媒體,但是相比之下,近幾年來蓬勃興起的微博,對勞工文化的傳播來說,應該說是最方便、最廉價、最快捷、最有效的媒體和渠道,值得引起勞動者和工人群眾的高度重視。
關于微博的發展趨勢,著名經濟學家韓志國有如下六大預測:(1)微博將成為生活與交往的最重要平臺;(2)互聯網使平面媒體成為二流,微博將使平面媒體成為三流;(3)QQ、MSN都將在競爭中輸給微博;(4)微博公司的上市已指日可待,新浪微博的股價將超越新浪;(5)沒有微博的生活將很難想象也很難堅持;(6)微博將成為社會各個層面的共同喜好②。這一發展趨勢,對工人群眾傳播自己的聲音、思想和文化的確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1.微博是進入門檻最低的自媒體和公共信息平臺,是最適合在傳統媒體上沒有話語權的勞動者使用、利用、運用的新聞工具和管道。
傳統的書籍、報紙、雜志、電臺、電視、影視等傳播媒體,對于普通勞工來說,進入門檻太高了:一是身份地位和經濟條件限制,它們大都被優勢社會階層占據,草根民眾很難在那里現身和發聲;二是知識和文化程度限制,草根民眾的文字、演說、表演以及其他各種表達往往難以符合它們的專業要求;三是新聞出版審查限制,草根民眾反映的情況和表達的某些要求很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合適宜的;四是容量限制,就是說,即使傳統媒體取消上述三種限制,但由于其容量有限,絕大部分來自草根民眾的“作品”也不可能得到傳播。
博客、QQ、MSN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上述限制,但這些網絡傳播形式本身還存在一些空間區隔和時間限制,還不能達到最普遍、最迅捷的互動性,因此它們只是為微博這種更先進的網絡媒體做出探索和準備,而微博在吸收它們長處的同時克服了它們的局限性,使得它可以為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們廣泛使用,只要你會打字,有一臺電腦或借用他人電腦或上得起網吧,就可以免費開通微博并發表言論;只要你有手機,就可以隨時發布微博;只要你會照相或攝像,你就能成為一個公民記者,發布真實性很高、圖文并茂的新聞;最重要的是,微博的空間容量是無限的,而其傳播廣度和速度又是最高的,任何人的信息都可以在這里得到迄今為止最好最快的傳播——這好像是上帝賜予草根民眾最珍貴的禮物!比如說,草根民眾遭受了天大的冤屈,傳統的訴求方式是信件舉報、逐級上訪,但代價極大而效果極微,如果運用微博,代價低得多,效果好得多:你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真實材料發布在微博上,你可以直接將材料@到有關政府部門的微博,你可以請求你的親朋好友和微博名人為你轉發??前不久有一位婦女通過微博揭露其丈夫包養二奶并生養孩子,起初也沒幾個人轉發,后來轉發增加到幾百次,竟然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和調查,這個人的貪腐問題隨之曝光,他終于因重婚罪和貪污罪鋃鐺入獄。
2.微博是一種全媒體,集中和整合了紙質媒體、影像媒體和其他網絡媒體的各種功能,為普通勞工群眾傳播自己的生存狀態信息、利益訴求、思想感情、精神文化需求、人文價值理念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微博名微實不微,它整合了書籍、報紙、雜志、電臺、電視、影視、博客、網絡社區等各種媒體的功能,可以說是一種包羅萬象的全媒體。
雖然每條微博限140字,但可以使用長微博生成功能發表很長的文章,也可以鏈接博客和網站上的其他大塊文章;可以上傳圖片和視頻,這相當于發布了報紙和電視新聞;可以做“微電臺”、“微訪談”和“微直播”,相當于開設了電臺、電視欄目;可以通過“名人堂”和“微博達人”
找到有影響力的人物并與之互動交流;可以通過“風云榜”、“微話題”、“微博精選”關注并參與熱點問題的討論;可以通過“微名片”、“咱約個會吧”、“微博招聘”、“微群”而建立和促進網絡社交和專門性的討論平臺;可以通過“投票”
組織或參與民意調查,掌握文化和社會心理動態;可以通過“我的最佳Fans”、“誰最愛評論我”、“臭味相投”發現和發展最相知的朋友;可以通過“微數據”對自己微博的影響力、活躍度和覆蓋面進行客觀分析和評估,等等。熟練地運用這些功能,將會大大地增加你的信息傳播、被關注度和影響力。
具體到勞工來說,平時要通過微博了解國際國內勞工制度法律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國內外先進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成果、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變化,積極表達本人本階層的利益訴求、社會理想和精神文化要求。一旦個人或群體遭受不公正和非人道對待時。首先可以通過微博的上述功能,在朋友圈子、工友圈子溝通交流、達成共識乃至團結和組織起來;其次是向企業經營者、管理層和當地政府表達和傳達自己的真實情況和正當合理要求;再次是向社會公眾尋求道義上的關注和聲援,向學術界、新聞界、法律界尋求專業的支持和幫助。
在我國工業化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幾乎每天每時都有勞工在遭受非法和不道德的對待,各地所發生的群體性勞資沖突,在沒有微博的時代,大量信息都被封閉在很小的范圍內,社會公眾只能通過小道消息模糊地感知到,而微博能夠在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讓整個社會在第一時間就了解真相,并向那些無良資本和貪腐瀆職的政府官員施加壓力,促使問題朝著公正的方向得到解決。這是時刊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為建立公正和諧的勞資關系提供的極為有利的條件,使我國有可能避免早期資本主義時期激烈的勞資對抗和社會動亂。
3.已經有一些通過微博維護勞工權益、表達。
勞工文化的成功經驗,表明了把微博變成維護勞動權益、發展勞工文化的強大工具的現實可行性微博在我國開通兩年多來,已經有一部分工人進入了這個世界,開始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有反映工人工作和生活的,有反映企業制度和工廠環境的,有反映勞資矛盾和工人苦難的,有表達工人利益訴求、憤怒和向往的,有報道工人個體和集體的維權和罷工行動的,有向社會各界請求支持和幫助的。在2010年5月底6月初南海本田汽車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工人罷工的過程中,微博開始發生作用;在富士康連跳事件中,工人的微博也有連續報道。自那以后,工人所開的微博越來越多,不斷把一些群體性事件披露出來。
2011年lO月底,日本西鐵城在深圳的代工廠冠星表鏈廠1000多名工人罷工,該廠工人迅速注冊微博。向社會各界及時報道事件的原因和進程。
最有名的勞工微博當屬@孫恒為勞動者歌唱,已有粉絲近65690人,他表達了迄今為止當代中國工人最高水平的勞動文化意識。農民工作家@周述恒所開的微博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已有粉絲25330多人。甘肅塵肺病工人@古浪趙文海與以王克勤為首的民間公益組織@大愛清塵團隊緊密合作,在當地組織對塵肺工人的救助,不斷向社會傳遞他們的信息,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富士康維權女工張麗花把她與富士康打官司的過程隨時向社會報道,也獲得了許多人的聲援。@紅別民工是一個很有覺悟的工人,他不僅為自己維權,把企業告到了勞動局,而且決心為其他工人維權;他的微博已經有3100多名粉絲。此處轉述@紅別民工的幾則微博:
(1)老爸叫我回家修豬圈,說是修好豬圈政府給錢;老媽叫我回家來養豬,說是豬價還不錯。然而,我想:政府給再多的錢,豬圈我不修,我在天涯修人間正道;豬價漲的再高,我不養豬,我在海角養公平正義。
(2)現在這些新生代農民工是最痛苦的一代,我就說了,是迷惘的一代,在城市和農村的邊緣徘徊,回家也不行,不回也不行。回家種地,種不了那個地,在城市里呆習慣了,你對城市生活感到習慣,回去也不習慣了。
(3)我們為劉哥打了一場馬拉松式的維權戰爭,使他拿到了他應得的工傷補助金和加班費,他送給了我們一句話:“依法維權呈英豪,無私無畏戰邪神。”但我覺得我們受之還不夠格的很,仍須倍加努力了。說到底,這不該是我們享有的功勞,因為給他援助給他幫助是我們職責所在應當做的,最大的功勞最應該歸于他。
(4)混蛋別人,可以不把我當人,但本人我,決不能不把我當人。人,我是人,我有人的尊嚴,我有人的自由,我有人的風貌,我以人的靈魂面向世界,我就會產生一種無可比擬的巨大力量,內存于身,隨時爆發。
(5)從來沒有救世主,只能靠我們自己。我想,我一個人站起來不行,我要帶動更多工人站起來,依法維權,堅決斗爭,為此,我不懈努力①??
重慶民工劉仲凡到公司討薪時鼻梁被打斷,2011年2月,其女婿寫了一首討薪詩并以“討薪寒”的網名,在騰訊發了微博:“民工苦,民工累;背井離鄉把錢掙,累死累活大半年;老板差我萬多元,拿著字據去要錢;惡人不給反出拳,錢未要到鼻骨斷;相關部門都求遍,推來推去誰人管;七旬老母徒哀嘆,血壓氣高住了院;家中妻小苦苦盼,幾月無錢生計難;茶飯不思淚流干。民工討薪實在難;問青天在何處?討回血汗錢I'‘此帖引起網民關注,網友將他稱為”網絡討薪“第一人。江北區信訪辦及其民工工資拖欠投訴中心表示將盡快調查解決問題。這個案例也表明,微博可以成為工人維權最便利而收效良好的平臺。
不過,總的來說,勞工所開的微博在全國高達4億的微博用戶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有關統計說不到l%,也不到勞工總數的1%,這與勞工在社會就業人口和總人口中所占的巨大比例極不相稱。因此,工會組織、新聞界、法律界、學術界人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向工人群眾普及微博意識和微博知識,正如許多網友已經意識到的:一人一博,改變中國!一個勞工一個微博,改變不公正的勞動關系!我們期望,勞工微博的普及和發展,將給勞工文化的發展,給勞工運動的發展,給勞工本身和整個社會的發展作出極大的貢獻。
SCISSCIAHCI